朱立倫:臺北、新北合併為超級大都是未來趨勢

2021-01-11 華夏經緯網

 

朱立倫拋震撼彈!提出臺北、新北合併為超級大都的構想。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華夏經緯網12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北市長朱立倫23日受訪時表示,臺北、新北已經是緊密相連的生活圈,他與臺北市長郝龍斌都有共識,認為雙北合併會是未來趨勢。

據報導,朱立倫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指出,目前新北市到臺北市的上班族有三分之一,臺北市到新北市也有四分之一,雙北已經是緊密的生活圈。未來兩市應就產業互補、交通串聯、都市計劃整合等進行努力。

朱立倫以東京為例,過去新宿、池袋、品川、澀谷等區都是副都市中心,但在現在,都統稱大東京。他坦言,目前新北市的整體建設,與臺北市還有一段差距,未來新北各項建設會越來越好,當差距縮小時,整合就是必然趨勢,但整體規劃,他認為應該要至少10年的時間。

不過,也有聲音質疑,雙北如果合併,人口合計將上看660萬人,佔全臺近四分之一,這樣的結果,恐怕引發「葉爾辛效應」,屆時地方首長權力過大,甚至可和當局抗衡。

但朱立倫認為,當時蘇聯發生這樣的情形,背景和臺灣民主制度有很大差距,「葉爾辛效應」的想法真的是多慮了;雙北合併考慮整體發展,不應該將議題過度政治化。

 

責任編輯:程金玉

相關焦點

  • 臺官員稱:臺北市與新北市兩年內不大可能合併
    原標題:臺官員稱:臺北市與新北市兩年內不大可能合併   臺當局「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雙北合併(臺北市與新北市合併)現在是有法源依據的,但整個行政流程將會相當冗長,因此不大可能是在這一、兩年之內就可以看到的。  新北市長朱立倫日前表示,雙北合併需要漸進式地進行,或許10年後就可水到渠成。
  • 新北市長朱立倫:淡水人口增 可見進步
    東南網11月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北市長朱立倫昨天表示,淡水人口從4年前13多萬人逐步增加到將近16萬人,「我們的進步,大家已經用腳來決定了」。朱立倫晚間出席淡水區競選總部「鄉親來相挺 新北向前行」活動,受到滿場超過千名支持群眾歡迎。
  • 新北市長朱立倫母雞帶小雞 爭藍營市議員全面勝選
    東南網10月22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北市長朱立倫被視為藍營明日之星,民調呈現絕對優勢,支持度領先對手遊錫堃逾二成,看好度更是大幅領先近五成,朱立倫腳步未放慢,平日拼市政,假日跑場為同黨市議員參選人站臺拉抬氣勢,之後的選舉行程只會越來越多。
  • 朱立倫勤跑基層蔡英文不見人影 綠基層憂選情
    資料圖:朱立倫的卡通造型環球網7月11日消息,距離臺灣年底的「五都」市長選舉只剩下四個多月時間,藍綠新北市長「英倫之戰」競選模式卻有明顯差異。國民黨參選人朱立倫每天行程滿檔、29個鄉鎮市已經跑過三遍。民進黨方面卻還有縣議員沒有見過蔡英文本人,讓綠營基層備感焦慮。
  • 捷運萬大線動工 朱立倫:讓新北市出現另一個忠孝復興站
    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雖然朱立倫屢遭騙票質疑,不過三環三線第二環中「萬大-中和-樹林線」第1期工程昨日正式動工;全長9.5公裡,新北市轄5.75公裡,全線共設9座車站(LG01-LG08、LG08A),1座機廠,興建經費約新臺幣777.81億元(新臺幣,下同),預計於2018年第1期工程完工通車。
  •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2015-05-11 09:30: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佛光山10日上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
  • 朱立倫:對「王朱配」不預設立場
    千僧萬眾祝佛誕活動上,柯文哲(左)雙手合十向馬英九、朱立倫等人致意。據中通社報導,中國國民黨黨內「總統」候選人須在5月16日前完成領表及聯署,目前只有現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及「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遞交了申請,日前有傳二人很有可能在聯署及民調方面都過不了關,屆時國民黨將直接徵召主席朱立倫參選,或由「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配朱立倫組成「王朱配」。
  •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失去臺北、臺中、桃園三都
    人民網臺北11月29日電 (記者孫立極、李煒娜)臺灣「九合一」選舉今天投票。「中央選舉委員會」雖然尚未公布最終結果,依據開票數字,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胡志強、吳志揚等先後宣布敗選。 「九合一」選舉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自今天8時起至下午4時投票結束。
  • 大陸法學博士 揭秘朱立倫為何選擇王如玄做副手?
    王如玄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監事,曾任「勞委會」主委、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教育部」訴願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從這一系列頭銜即可看出,律師出身的王如玄歷來關心勞工及婦女權益領域。
  • 新北、臺南、高雄 接班大戰硝煙四起
    華夏經緯網12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新北市長朱立倫三位百裡侯,兩任的任期屆滿後,無法再拼連任,接班大戰已在地方延燒,硝煙四起,宛如新戰國時代,下一任市長之爭,提前宣戰。
  • 臺灣歷史課綱爭議延燒 朱立倫:各政黨把手拿開
    中新網8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針對臺灣學生課綱爭議延燒,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新北市長朱立倫今早出席活動時表示,國民黨將召開談話會與朝野進行溝通;並代表國民黨表態贊成「立院」召開臨時會,讓課綱爭議能有個圓滿的結果之外,會期內沒有通過的非政治性的民生法案,也將一併解決。
  • 全臺灣陷「土地液化」危機,臺北就有4000棟危房!
    土體液化是城市地震危害的主要來源,是指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造成原本在深層土壤的水分被擠壓到表層,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應力下降為零,地表承受不住地下水的壓力時就會破裂,形成「液體」現象。通過圖表民眾赫然發現:臺北市和高雄市的高潛勢區,幾乎都集中在市中心的精華地段!狀況較好的是新竹市高風險地區僅佔0.5%,幾乎都是農田。臺南地區高危區塊也主要是養殖區。
  • 「九合一」高雄臺南一邊倒向民進黨 臺北新北國民黨也難翻天
    國民黨視高雄、臺南為艱困選區,其實在臺北、桃園兩市,國民黨選情一樣艱困,雖分別有多人於初選出戰,但都帶不起聲勢,看不出有成功挑戰現任者的實力。新北市的情形好一些,已辭官參選的侯友宜勤跑行程積極備戰,從相關民調數據看,侯友宜有希望為藍營保住新北。
  • 韓國瑜選前北部最大造勢活動臺北上演
    選舉倒計時2天,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今(9日)晚在臺北凱道舉辦北部選前最大的造勢晚會,截至下午5點,主辦方宣稱現場人數已超過10萬人。由於今天台北天氣較為炎熱,再加上現場人潮擁擠,一位女性支持者突然暈倒。其友人表示,她一早就抵達現場,中午又沒有吃飯,可能是中暑再加低血糖導致暈倒。目前該女士已送醫。韓國瑜競選辦公室創意總監潘恆旭稍早前表示,希望號召100萬韓粉前往,重現去年6月韓國瑜在凱道時的氣勢。
  • 新北、臺北和高雄誰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是新北,臺北,還是高雄?先來說說新北,新北也就是最近才進入脫離臺北縣懷抱的一個城市。它的前身和臺北有一定關係,至少名字上是這樣的,但是它與臺北是兩個風格。如果說臺北是帶著亮晶晶大耳環的新潮女孩,那麼新北就是一個天然的姑娘。這也許就是新北能夠在名單上的原因,因為新北是樸實的。你能在這裡看到九份的石苔,體驗到不一樣的感覺。這就是新北,你喜歡這樣的新北嗎?
  • 朱立倫在鬥江啟臣?李乾龍笑說朱有企圖心
    針對外傳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在明年黨主席選舉,可能出來挑戰現任主席江啟臣,形成江、朱之爭,朱立倫是不是真的在鬥江啟臣?李乾龍笑著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也是有企圖心的。」 李乾龍今天接受廣播節目中談到高雄市長、議長補選,坦言市長第一個鎖定的人選就是「換肝之父」陳肇隆,遭婉謝後找了已故議長許昆源的夫人林絲娛,也遭拒絕,經長時間徵選,最後由李眉蓁出線。
  • 藍營大團結,韓國瑜臺北造勢晚會現場人數超一百萬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中國國民黨「大選」候選人韓國瑜於選前兩天,9日晚上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造勢晚會,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臺中市長盧秀燕等14位縣市長都到齊挺韓。 9日晚在凱道舉行的「1/9臺灣安全、人民有錢,百萬庶民站出來、凱道勝利晚會」,韓國瑜與太太李佳芬、張善政與太太張琦雅都同臺合體,全場喊「佳芬姐加油」,韓也主動牽了李的手;另外吳敦義和朱立倫,以及侯友宜、盧秀燕等14位藍營執政縣市長都到場,「立委」許淑華打扮「神力女超人裝」登場鼓勵士氣,藍營展現大團結。
  • 蔡英文2016競選總部擬定在新北 搶票意味濃烈
    原標題:蔡英文2016競選總部擬定在新北 搶票意味濃烈   民進黨正式提名蔡英文參選2016,蔡英文今以「找回自信,點亮臺灣」為題發表聲明。(圖片來自臺媒)   蔡英文15日正式宣布角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她除了發表參選宣言,相關作戰架構也在陸續進行規劃。
  • 朱立倫呼籲各政黨把手拿開 課綱爭議回歸專業(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朱立倫呼籲各政黨把手拿開(中時電子報圖) 中國臺灣網8月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新北市長朱立倫今早(1)出席活動時,針對臺灣學生課綱爭議表示,國民黨將召開談話會與朝野進行溝通;並代表國民黨表態贊成「立院」召開臨時會,讓課綱爭議能有個圓滿的結果之外,會期內沒有通過的非政治性的民生法案,也將一併解決。
  • 臺北、新北抽檢市面便攜麥克風 8成不合格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消基會」24日公布對臺北、新北市面銷售的20件便攜麥克風的質量、重要零部件及標識的抽檢結果,共16件不合格,佔8成。便攜麥克風很受歡迎,但是,有消費者遇到使用幾次就沒電、噪聲大、無法連接藍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