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查爾星港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世今生之人類篇 | 前世今生之星靈篇 | 機械哨兵演變史
前兩話裡我們談及了關於人類和星靈在開發過程中被刪減的單位和建築。這些單位和建築有些被移除,有些被改名換姓,也有一些保留在了戰役中。那麼,今天我們最後來看看異蟲被刪減的建築物和單位吧。
骨蜂(Bone Wasp)
這是一個出現在《星際爭霸2》開發階段的單位。
大後蟲、巨型後蟲以及進化幼蟲(Large Queen,Huge Queen and Morphalisk)
在《星際爭霸2》設計之初,後蟲是可以進化成為更大的體型,同時可獲得更多能力的設定。雖然在後來的版本中,進化設定被移除了,但我們在《蟲群之心》戰役關卡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比起我們在遊戲中的後蟲之外,大後蟲和巨型後蟲都擁有深埋隧道(Deep Tunnel)和孵化幼蟲(Mutate Larva)。深埋坑道讓後蟲可以在菌毯上潛入地下並迅速出現在乙方其他地方的菌毯上,這個能力在《蟲群之心》的戰役中出現在了蟲群宿主的變種上。而孵化幼蟲則是直接生出三隻進化幼蟲。巨型後蟲還擁有蜂群感染(Swarm Infestion)和毒性菌毯(Toxic Creep)兩個額外技能,將一座建築物臨時變成防禦型設施攻擊來犯之敵。母艦核心讓星靈樞紐擁有攻擊能力的設定應該就是出自於此。(不愧都是薩爾那加的產物!)毒性菌毯則是讓一小塊菌毯臨時附帶毒性,任何踏上這個區域的敵人都將持續地受到傷害。
進化幼蟲和普通的異蟲幼蟲功能是相同的,可以用來變化成各種異蟲單位,只不過造型上有些不同而且體型更大。2009年2月,暴雪蟲心考慮了這個設計,最終移除了後蟲進化的設定以及進化幼蟲的設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開發階段後蟲還負責在菌毯上製造一些建築物。而且並不局限在已方菌毯上。後蟲在生產這些建築的時候不需要像SCV那樣停留在上面,而更類似星靈探測機在折躍建築那樣(放下就可以走開去做其他事)。後蟲在設計之初的定義也是基地的機動防禦單位,她們可以孵化出生成自爆攻擊單位來協助防守。
異化星靈(Infested Protoss)
我們都知道星靈擁有卡拉和虛空之力的保護,可以免受異蟲基因的感染。不過小說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節:一個叫做PAX的星靈研究組織嘗試創造一種可以消滅菌毯的病毒(什麼,你們竟然也搞生化戰爭?)並希望以此消滅異蟲。結果,他們的實驗樣品失控發生了暴走,導致一名狂熱者 Ruom 遭到了「異化感染」。
在早期版本的《星際爭霸2》中,感染者可以感染星靈的建築並生產出「異化星靈」。最早設計初衷是為了平衡異化人類的遠程攻擊,異化星靈同樣適用近戰攻擊。
不過,這個單位之所以被移除是因為創意部總裁 Christ Metzen 曾說過「不會出現異化星靈」,遊戲設計師 Dustin Browder 也表示「根據故事設定,星靈不會被異化。兩個種族結合的產物是混元體。」不過,暴雪自己在這個說法上似乎略有出入。
孢子獸(Spore Beast)
這是出現在《星際爭霸2》早期版本的一個單位。
蟲群守衛(Swarm Guardian)
蟲群守衛出現在開發版本的《星際爭霸2》中,後來被巢蟲領主替代。蟲群守衛的作用和《星際爭霸》中異蟲的守衛(Guardian)大同小異,都屬於遠程空中攻城單位。當蟲群守衛或已方單位/建築遭到攻擊時,它們會釋放生命周期短、脆弱但數量眾多的蜂群,進攻並迫使敵人撤退。
這個單位在《自由之翼》海伯利昂號酒吧的遊戲機《失落的維京戰機》中作為第二關的BOSS登場。
潛伏者(Lurker)
玩家當初對蟲族抱怨最深的一點就是沒有潛伏者。其實,潛伏者在《星際爭霸2》的開發初期出現在遊戲之中。在2010年2月《星際爭霸2》進入 Beta 之後卻並沒有出現在遊戲之中,原因是暴雪稱潛伏者這個單位被使用率過低。
潛伏者從《母巢之戰》出現之後就大受好評,除了提供非常出色的反步兵能力之外,也是十分優秀的攻城單位。不過,後來被蟑螂(可以潛地時移動)、毒爆蟲(濺射傷害)和感染者取而代之。
從設計角度上來說,潛伏者的體型比前作略大一些,而且其攻擊方式是基於《星際爭霸:幽靈》中的潛伏者,後來改為回歸《母巢之戰》時的潛伏者。在開發階段,潛伏者的功能和外觀被多次修改,甚至曾經造型很類似於蟑螂。
儘管《蟲群之心》中,異蟲有了蟲群宿主這個在功能和攻擊方式上較為類似的單位。潛伏者仍然在《蟲群之心》戰役中可選的刺蛇進化分支之一。
殖地站(Creep Colony)
《星際爭霸》的玩家對這個建築一定不會陌生,它的作用有兩個:擴展菌毯範圍和變化成防禦建築地刺塔或孢子塔。早期的遊戲引擎中,殖地站也曾出現過。
不過很快,殖地站被菌瘤替代,而防禦設置被脊刺爬行蟲和孢子爬行蟲替代。
殖菌塔(Creep Tower)
在《蟲群之心》的 Beta 文件中這是坑道蟲的一個進化分支。
潛伏者巢穴(Lurker Den)
潛伏者巢穴是生產潛伏者的必備建築,需要從刺蛇巢穴升級。由於 Beta 發布之前刺蛇被移除出遊戲而被取消,但模型和進化動畫仍然保留在了遊戲的編輯器裡。另外,在2009年2月的時候這個潛伏者巢穴曾被名為深地繁殖場(Deep Warren)。《蟲群之心》中玩家在完成了刺蛇進化任務之後,也需要進行刺蛇巢穴升級才能孵化潛伏者或穿刺者。
尖嘯者(Shrieker)
這是一個被移除了的異蟲建築,通過菌遛生產並用於異蟲基地的防禦。這個防禦塔擁有反隱能力,而且範圍極大。如果擺放合適那麼其射程可以相當廣闊。建造尖嘯塔需要50晶體礦和進化室。
地刺塔和孢子塔(Sunken Colony and Spore Colony)
地刺塔和孢子塔是《星際爭霸》中異蟲的地面防禦和空中防禦設施,孢子塔同時具有反隱功能。《星際爭霸2》早期也曾出現在遊戲之中,由後蟲生產並可以移動的防禦設施。在機動形態下生命值很低而且無法攻擊。和其他異蟲建築一樣在沒有菌毯的地方太久會不斷掉血並死亡,同時無法在菌毯之外的地方紮根。這個建築最終被脊刺爬行蟲和孢子爬行蟲替代。
蟲群之握(Swarm Clutch)
這是由後蟲生產的一簇蟲卵,在敵人靠近時開始孵化並攻擊地面和空中單位。這些蛋會生成自殺式的爆炸蜂,速度很慢但範圍傷害極高。在後來被移除。
是不是覺得這個東西和現在的寡婦雷有點像呢?
蜂群感染(Swarm Infestion)
巨型後蟲的技能,可以將建築物臨時變為防禦設施。不過在2008年被移除。
其實異蟲被移除的單位還是不少的,而且都集中在《蟲群之心》期間。很多都屬於異化變種分支,可見在《蟲群之心》設計之初,我們擁有的單位變種遠比現在看到的7種單位要多。不知什麼原因,這些單位終究沒能出現在遊戲之中。希望有朝一日,暴雪可以將這些曾經設計過的數據和模型送到玩家們的素材庫之中,讓玩家來利用這些創造出更有趣的小遊戲。
終於,我們介紹完了所有三族被移除的單位和建築。明天,我們將說說各族被移除的一些技能和能力。
本文來源:查爾星港 作者:超昂草莓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