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上講,龍不可能會在深海中,即使深海有未知的生物,體型也不會像龍這樣大。這是由生物學基礎知識決定的。
法國科學家居維葉被稱為生物學獨裁者,據說任何一個骨頭放到他面前,他就能判斷出這塊骨頭位於生物的哪個位置以及是哪種動物。
有一天,他的學生們準備嚇一下他,他們用幾種完全不同的生物骨頭拼接成一個怪獸,然後趁老師睡著的時候放在他的窗前。
居維葉醒來時猛然看到這個怪獸,確實有些害怕,不過過了一會兒他仔細端詳了一下骨頭化石,然後就不怕了。他的學生非常疑惑,問他:您為什麼不怕這個怪獸呢?
居維葉說道:雖然這個怪獸的樣子看起來很可怕,但是它有一堆硬角和前蹄,從這兩個特徵判斷這種動物屬於食草動物,根本不吃人,反而害怕人。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怕他。
當時的人不了解居維葉為什麼能僅憑這兩個特徵就能判斷出動物的屬性,但是居維葉自創了一門生物學新理論:器官相關法則,他認為動物的身體是一個整體,彼此的身體結構都有相應的聯繫,只要用這些法則就可以判斷出該動物的屬性和生活方式。
比如:僅憑牙齒就可以判斷出該化石屬於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這是因為食肉動物的牙齒尖而銳利,而食草動物的牙齒大而鈍。
從器官相關法則,我們就可以知道龍為什麼不會生活在深海中了。
根據《本草綱目.翼》的描寫,龍乃鱗蟲之長,頭像駝鹿,角像鹿,眼睛像兔子,耳朵像牛,脖子像蛇,鱗像鯉魚,爪子像鷹。
根據這個形象,我們來分析一下龍有可能存在嗎。
首先,從眼睛像兔子這個特徵來判斷,龍屬於食草動物,這是因為兔子的眼睛是單眼視覺,它的兩個眼睛分布在頭部的兩側,而不像人類分布在面部的兩側。
這種視覺的好處是,可以擴大視野範圍,即使天敵是從背後出現,兔子也能及時察覺出異樣。人類的視覺屬於雙眼視覺,視野範圍不如食草動物廣泛,但是我們可以藉助雙眼視覺判斷獵物的具體位置,以及距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知道,食草動物的食物是植被,它們不用時時刻刻判斷植被與自己的距離,反而要時刻提防天敵,所以單眼視覺能夠提高它們的存活率。
而食肉動物採用的是雙眼視覺。這是因為它們的食物是會移動的動物,它們需要時時刻刻判斷獵物跑到哪個方向,距離自己有多近,這樣才有助於提高存活率。所以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臉部兩側。
而龍的眼睛像兔子,則說明它是食草動物的視覺。
《本草綱目》中說,龍的爪子像老鷹,而這個特徵又是典型的鳥類,一般食草動物的爪子是蹄。
這是因為食草動物大多需要長途跋涉尋找水源和植被,而爪子不利於長途跋涉和奔跑。雖然擁有利爪能夠抵抗食肉動物的傷害,但是很可能會因無法尋找到足夠的水源和食物而滅絕。
食肉動物雖然也有利爪,但它們也有腳掌,這是因為在地面上奔跑時需要使用腳掌受力,鳥類的爪子雖然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但奔跑速度不如陸地上的動物。
從龍的身體構造上看,它同時具有食草動物和鳥類的特徵,這兩種特徵使得它存在的概率非常低。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龍不可能出現在深海,這是因為深海的能量實在是太低了,無法供養像龍這麼大體型的生物。
雖然在我們的意識裡,深海裡一定有巨型怪獸,但是科學家卻不這麼認為。這是因為所有的生物生存都需要依賴能量,而能量主要來源是太陽光。
海洋中的浮遊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光轉化為能量,其他海洋生物直接或者間接的通過浮遊植物來獲取能量。
但是海水具有隔絕太陽光的作用,以至於陽光無法到達深海。雖然水層可以交換,但是深海的水一般較冷,很難和上層水質交換,因此深海地方能量匱乏。
但是深海也不是不毛之地,在海底熱泉口附近、海底冷泉口附近以及鯨落周圍,也會形成小型生態圈,但是這裡的生態圈的總能量實在是太少了,無法滿足龍每天的能量需求。
再加上龍想要在深海長期生存,肯定需要足夠多的個體,而深海能量本就稀少,無法供應如此多的能量,所以即使曾經有大型動物在深海生存,也會因能量短缺而上升到淺水層或者滅絕。
可能你會認為,龍在捕食時可能會上升到上層海水處,等到捕食結束再返回深海。這其實也有些不可能,因為深海和壓強比上層海水要強,導致能夠適應深海壓強的生物,很難適應海水上層的海水壓強。
除此之外,如果龍在捕食時會上升到海面上,那麼憑藉現代捕撈船的技術和密度,肯定會捕撈到一兩隻,但如今我們什麼也沒得到。
基於這些判斷,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龍肯定不會在深海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