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化學姐給大家整理了期末考前必背的初中化學上下冊經典易錯知識點匯總。如需下載列印版,請直接拉到文末查看。
1、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可溶性鹼反應。——為什麼可溶性鹼易變質的原因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酸。——燒煤為什麼造成降酸雨的原因3、乾冰不是冰,純鹼不是鹼(是鹽,但微弱的鹼性——否定只有鹼液才顯鹼性)4、溶液導電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酸鹼鹽的水溶液能導電——判斷方法)1、黑色固體有:氧化銅、炭粉、鐵粉、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3、暗紫色固體是高錳酸鉀 ,紅色固體是紅磷或氧化鐵 6、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物質有:氫氣、一氧化碳、木炭10、既不溶於水,也不溶於硝酸的白色沉澱有AgCl或BaSO411、白色沉澱可溶於酸,但有氣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碳酸鹽(___CO3)白色沉澱可溶於酸,但沒有氣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鹼(___OH)12、固體和酸混合有氣泡放出的物質可能是:碳酸鹽+酸 或 活潑金屬+酸13、產物有三種的化學變化有兩種:①高錳酸鉀加熱分解 ②碳酸鹽和酸反應 15、鹼和鹽中,除三價鐵(黃色)、二價鐵(淺綠色)、二價銅(藍色)外,其餘物質:固體是白色,溶液是無色,①選用試劑燃燒後的產物必須是固態,能在空氣中燃燒--故選用紅磷 ⑤氯酸鉀制氧氣時,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則會發生爆炸;⑧排水法收集氧氣結束時,最後先把導氣管從水槽移出,後熄滅酒精燈。①所選試劑是大理石和稀鹽酸,不能說是碳酸鈣和稀鹽酸,酸不選用稀硫酸和濃鹽酸想想為什麼①實驗前,一氧化碳和要先檢驗純度:可(可燃性氣體)+助(助燃性氣體)點燃可能會發生爆炸②加熱前都要選通一會兒一氧化碳-趕出試管內的空氣③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斷續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卻為什麼?④尾氣處理裝置----為什麼?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汙染環境,防止中毒,處理方法----燃燒或收集6、白磷的保存:浸在水中為什麼?著火點低(40℃),易在空氣中被氧化7、稱量氫氧化鈉的質量:放到小燒杯中再稱量為什麼?有強烈的腐蝕性,易潮解1、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鎂條燃燒時質量比原來估計的值低的原因有:二低:(濾紙邊緣低於漏鬥口邊緣,液面低於濾紙邊緣) 三靠:燒杯口緊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緊靠三層濾紙部分;漏鬥下埠緊靠燒杯內壁)⑵蒸發的注意事項:蒸到出現較多固體析出時就要停止加熱⑶三步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時攪拌加快溶解;過濾時引流液體;蒸發時使受熱均勻4、CuO(C):在空氣中(在氧氣流中)灼燒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CuSO4溶液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鋇溶液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鈣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鋇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 7、PH=0時,酸性最強 。 PH=14時,鹼性最強 。 8、土壤裡最缺乏的是 N,K,P 三種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 15、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氣 。 1、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是因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構成不同。(氧氣和臭氧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構成不同) 6、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最外層電子數不同相關知識點:這個反應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存在。現象:鎂在空氣中劇烈燃燒,放熱,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4)鎂條的著火點高,火柴放熱少,不能達到鎂的著火點,不能用火柴點燃;(5)鎂很活潑,為了保護鎂,在鎂表面塗上一層黑色保護膜,點燃前要用砂紙打磨乾淨。現象:通電後,電極上出現氣泡,氣體體積比約為1:2(2)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質量比為1:8;(3)電解水時,在水中預先加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或稀硫酸,增強水的導電性;(1)最終所獲得的溶液名稱為氫氧化鈣溶液,俗稱澄清石灰水;2KClO3=MnO2(作催化劑)=2KCl+3O2↑(1)二氧化錳在其中作為催化劑,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度或氧氣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錳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沒有改變;(3)反應完全後,試管中的殘餘固體是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是:洗淨、乾燥、稱量。相關知識點:在試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錳酸鉀粉末滑落堵塞導管。2H2O2=MnO2(作催化劑)=2H2O+O2↑(1)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導管要伸到集氣瓶下方,收集好後要正放在桌面上;(2)實驗結束要先撤導管,後撤酒精燈,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試管;(3)加熱時試管要略向下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試管;(4)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氧氣要等到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再收集;(5)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瓶口驗滿,伸入瓶中檢驗是否是氧氣。在氧氣中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相關知識點:反應後的產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進行檢驗。現象:在空氣中是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是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體。(1)應後的產物可用紫色的石蕊來檢驗(紫色變成紅色);(2)在集氣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鹼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汙染空氣。現象: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3)等火柴快燃盡在伸入集氣瓶中,太早,火柴消耗氧氣,鐵絲不能完全燃燒;太晚,不能引燃;(4)事先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細沙,避免灼熱生成物濺落炸裂瓶底。(1)把木炭粉和氧化銅鋪放進試管,使受熱面積大,反應快;(2)導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為了檢驗是否產生CO2;(5)試管冷卻後在把粉末倒出,防止灼熱的銅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CuO;現象:黑色粉末逐漸變成光亮的紅色物質,同時試管口有水滴生成。(1)實驗開始時,應先通入一段時間氫氣,目的是趕走試管內的空氣;(2)實驗結束後,應先拿走酒精燈,後撤走氫氣導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銅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又生成氧化銅。CaCO3+2HCl=CaCl2+H2O+CO2↑(1)碳酸鈣是一種白色難溶的固體,利用它能溶解在鹽酸中的特性,可以用鹽酸來除去某物質中混有的碳酸鈣;(2)不能用濃鹽酸是因為濃鹽酸有揮發性,揮發出HCl氣體混入CO2中。使CO2不純;(3)不能用稀硫酸是因為碳酸鈣和硫酸反應,產生CaSO4微溶於水,覆蓋在固體表面,使反應停止;(4)不能用碳酸鈣粉末是因為反應物接觸面積大,反應速度太快。現象:黑色粉末逐漸變成光亮的紅色粉末,生成氣體使石灰水變渾濁相關知識點:甲烷是天然氣(或沼氣)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很好的燃料。相關知識點:該反應說明了在特殊條件下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2)分解時,二氧化碳從溶液中逸出,使紅色石蕊溶液變成紫色。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滅火原理:滅火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們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與空氣隔絕,達到滅火的目的。CuSO4+2NaOH=Cu(OH)2↓+Na2SO433.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不溶性沉澱(複分解反應)H2SO4+Ba(NO3)2=BaSO4↓+2HNO335.氯化銨固體和氫氧化鈣固體混合加熱(複分解反應)2NH4Cl+Ca(OH)2=2NH3↑+2H2O+CaCl2電子版領取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初中化學公眾號
對話框回復「0110」即可獲得
▎編輯:化學姐
▎標籤:初中化學知識點
▎版權: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更多內容請關注初中化學。商務合作請在後臺回復「商務合作」。
◆ 九年級化學各單元知識總結(1-12單元),可列印下載!
◆ 初中化學複習課件(1-12單元)!附PPT下載!
◆ 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填空(1-7單元),word版可下載!
◆ 初中化學期末試卷真題卷,可下載列印!
◆ 初中化學第九單元《溶液》知識總結+單元試卷!
◆ 初中化學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知識總結!
◆ 初中化學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識總結!
點擊「閱讀原文」0元領取在線一對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