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設定在以南極的科學研究基地為舞臺,講述科研工作者們的「極端的生存懸疑」故事:南極洲長達半年的漫長冬天來臨,極夜中,有10個科研人員留守在基地,中途與外界斷了聯繫。而此後,當外界的科研人員返回基地,迎接他們的是災難性的景象:留守10人中已有多人死去,1人失蹤,兩人倖存。黑暗、冰封、與世隔絕的基地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圍繞這半年空白期,各自的證詞各不相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心理戰。
全片一開始就是科考站的全景,插著丹麥國旗。一個北歐國家跑到南極建一個常年科考站,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開玩笑,刨除一些歐洲的德意法英科研大國不說,挪威瑞典芬蘭什麼的都在實際中在南極有站。而實際中丹麥並沒有在南極設立科考站,編劇挑選丹麥可能是想表達一種虛構故事的感覺吧,就像架空歷史小說要挑選一些最不可能的背景來創作。他們附近的阿根廷科考站倒是離得祖國蠻近的,這批南美國家都有好幾個站,架不住離得近經常來。

極地暗殺第一集給我們留下了懸念也留下了線索,網上有文章提到本劇的編劇說不存在未知生物、外星人什麼的,那麼就應該是人為了,我來給大家整理一下第一集留下的線索。鑑於老科學家和女醫生的說法幾乎一模一樣,但是老科學家指證女醫生就是兇手但沒有明確證據,而女醫生懷疑這次的事件和幾年前五號基地的意外有關,但沒有明確指向誰是兇手,結合第四個運動MM是意外被擊中的事實,我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前面三個是兇手謀殺,而後面死的全是意外,包括兇手在內,已經因意外而死。但由於思維定式,所有人依然覺得兇手就是倖存的幾人之一,所以大家還是互相的猜測,致使悲劇在兇手死後依然一個接一個發生,最後吞噬所有人。

三四集劇情的有趣之處在於,本以為是一場單方面的獵殺。眾人已困困境,但在如此複雜的局勢下,個人還在為己謀利。不得不說是人心的複雜。主角看似為公的選擇,個人的目的性也較強(當然這就現階段看來還能接受)。但暴風雪山莊模式的有趣性不是就在於此,不在劇情中做個人判斷,無論是事實還是道德上的,只把現象「原生態」地擺出來,讓人意識到這世界本質上的不可確定性。讓「真實」成為一個模稜兩可的概念。

廚子也是old crew,在帳篷外說的話夠可疑的:「塵歸塵 土歸土」,當年逃出了北極星五號,最終還是回到了這裡(預感到自己的死亡,掙脫不開?)醫生這個人就更複雜了,主要是很多鏡頭是按她的講述視角來拍的,像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羅傑疑案》的視角,混水摸魚的地方很多。不過Maggie在某種程度上是更坦誠和開放的,因為顯然和「氣急敗壞」的亞瑟比起來判斷句不多,如果這是她fake的那這妹子各方面素質確實厲害。

最後,關於第二個死的Nils ,我有個感覺,他是知道事件真相才死的,是接受了被殺的原因死去的。畢竟看Maggie 的情況,最後可能已經變成混戰了,而Arthur 說是Maggie 是兇手說實話我是不信的,而第一個死者被人從身後打死才割頭————也就是說,只有Nils 知道兇手是誰。但是秋發現Nils 時,Nils 還沒死,卻沒有絲毫要表明兇手身份的舉動,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當時想法是【原來如此】【我確實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