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20年12月20日,據彭博社報導,瑞士蘇黎世大學針對西方18個國家的社會環境進行了一項調查,分析了哪些國家的社會環境更不容易滋生、傳播謠言。研究表明,在18個被調查的國家中,美國排名墊底,得分為-11分,最易滋生、傳播謠言。
△蘇黎世大學一研究小組的研究顯示,18個西方國家(芬蘭、丹麥、荷蘭、德國、英國、挪威、比利時、瑞士、瑞典、愛爾蘭、加拿大、波蘭、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美國)中,美國得分墊底,為-11分,比倒數第二名希臘的-6還要低5分。
彭博社援引蘇黎世大學研究者的評論稱,美國人在所有標準的西方國家中,更傾向於相信「假新聞」,美國「具有輕易使得謠言與虛假信息快速傳播的條件」。報告分析了導致謠言更容易傳播的重要因素,一是極端對立的政治環境催生民眾的撕裂;二是缺少監管的媒體環境。
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團隊將「極化的政治環境」作為首要因素進行分析,結合近年學界的研究成果與實例,研究團隊發現,由於贏家通吃導致的政黨之間的極端對立,遠比價值觀對立、利益衝突等傳統的政治分歧更容易左右民眾的情緒。
△蘇黎世大學一研究團隊於2020年發表《網絡謠言的抵禦能力:一個跨國家比較研究框架」》
就目前的美國政治而言,儘管在激化黨派矛盾、煽動國民情緒上,川普及其團隊難逃其咎,但是相關研究表明,美國政客已經慣於使用「轉移注意力」「設置新的議題」「偷換概念」等公關手段,將民眾的關注點進行偏轉。
△學術期刊《美國政治學評論》2019年7月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政客可以通過搜集社交媒體上公眾的觀點、態度調整自己對相關事件的發言,並以相配套的政策手段支持該話術,從而實現「利用民意」的可能。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政壇便多次出現類似的操作,轉移公眾視線。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就曾以「退出越南戰爭」以及採取經濟手段緩解通脹的方式一度將民眾的注意力從「水門事件」的調查轉移開來。這一手段配合媒體的集中報導得以有效影響民眾關注的焦點。而在當下,社交媒體給了政客們更加隱秘的途徑來操控民意。
自2016年至2020年的美國政壇亂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另一種對民意的利用。
△2017年,彭博社發表評論,諷刺川普競選團隊負責人史蒂夫·班農更像是一個政治投機者。
根據《紐約時報》對2016年川普競選團隊負責人史蒂夫·班農競選策略的分析,川普團隊成功將保守派民眾的注意力和關切轉向對民主黨自由派傾向的質疑,從而為自身造勢,在實現對對手的打壓之後收穫保守派民眾的支持。2016年美國大選時,班農作為劍橋分析的聯合創始人,通過盜用用戶的個人數據,投放具有政治傾向性的廣告,從而幫助川普在競選中佔據優勢。
此外,政客憑藉自身掌握的話語權力,出於政治、經濟利益考量,或是脫口而出,或是精心設計的某些「錯誤言論」會令事實核查機制近乎失效的同時,收穫大量的關注與影響力。
△截至美東時間7月13日,《華盛頓郵報》統計川普時期總統團隊在「錯誤信息」上的所有表述次數高達25653次,分析稱,通過發布「錯誤信息」和帶有「誤導性的信息」,政客可以塑造個人形象、傳達某種特定立場和態度以及影響民眾認知。
本就因信息不對等而難以決斷的美國民眾,在政客的鼓動之下,將更難對信息的正確與否進行甄別,反倒是在美國政客們的推波助瀾之下,選擇了情緒宣洩和絕不妥協的對立。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在2016年9月對在當年大選中突然活躍的「紅脖子」進行了報導,文章將這一群體的「回歸」與種族、社會地位以及川普團隊緊緊綁定在一起。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以及《金融時報》的相關報導,原本近乎與政治「絕緣」的美國社會底層白人,在部分政客的「誘導」下,積極參與政治,然而他們的選擇往往是更加情緒化和出於一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
△皮尤研究中心對川普和拜登選民的調查顯示,川普的支持者中僅有21%認為競選中不存在「舞弊」,而拜登支持者中這一數據高達94%。
2020年大選時,川普儘管輸給了拜登,但是仍然收穫了約7300萬張選票,與拜登的差距僅有約700萬。選民雙方對「舞弊」的不同態度,也印證雙方支持者之間決然的對立。
但是,精確針對民眾的施政策略,最終也反噬了政治,讓美國民眾也成為兩黨的映射,非此即彼的對立撕裂了美國社會,更為虛假消息的傳播營造便利。
虛假消息肆意傳播的推手勾連政治、監管混亂、資本橫行的美國媒體市場
促使虛假消息在美國大行其道的另一大誘因則是其「市場龐大、商業主導、相對分散的新聞消費以及缺乏監管的媒體環境」。
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2016年7月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大多數的保守群體並不信任媒體,並傾向於以「自由主義傾向」的偏見反對專業新聞媒體機構的新聞產品,這一現象在2016年後格外突出。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20年8月發表題為《史蒂夫·班農的沒落》的文章,揭示史蒂夫·班農在白宮任職期間操控媒體的相關行徑。
美國總統前首席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在正式進入白宮任職之前,還是一家極右翼媒體「布賴特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的執行主席。此後,該新聞網站幫助川普進行競選並持續生產符合共和黨利益的新聞內容,其中不乏包含有誤導信息與虛假消息的內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稱該媒體「欺騙了成千上萬向美墨邊境牆建設捐款的捐助者」。
△英國《獨立報》曝光「一個美國新聞」(OAN)為獲得美國政府官方的媒體資源,散播大量極端、不實信息。
另一個被曝光製造、傳播大量虛假新聞的美國媒體——「一個美國新聞」(OAN)——也被多家媒體曝光其通過刻意迎合白宮並散布不實消息、極端言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三線媒體,瞬間獲得參加白宮新聞發布會的權利。
△「一個美國新聞」(OAN)的女記者應邀參加白宮新聞發布會。
德克薩斯大學媒體參與中心項目主任薩繆爾·沃利(Samuel Woolley)稱,在一些普通議題上,美國政客可以向福克斯新聞網提出訴求,但是在更加激進的極右翼議題上,OAN更能夠滿足政客的需要。「其中充斥著大量的陰謀論、虛假信息還有假新聞」,這些與一整套「白宮的新聞生態緊密關聯」。根據英國《獨立報》的調查,OAN於2015年在大多數媒體對川普不屑一顧時集中報導川普的競選集會,收視率飆升。此後,該報倚仗「極右翼受眾」獲得觀看量。
△「美國媒體研究中心」發布調查顯示,2018年5月以來,川普總統共計被推特、臉書審查65次
一方面,相對傳統的媒體「炮製假新聞」,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對美國政客們的「差異化」對待,更讓不實消息得以大肆傳播。今年10月19日,美國媒體監督組織「美國媒體研究中心」發布了一項有關美國社交媒體的調查。調查顯示,自2018年5月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共計被推特、臉書審查65次。儘管川普屢屢發布虛假消息,臉書與推特直到今年7月底才對其正式啟用事實核查,但無論是臉書還是推特,也僅僅只能標識出其發言可能存在不實言論,直至今年8月5日,臉書與推特才第一次因「不實言論」刪除了川普的帖子。
△當地時間8月5日,川普在福克斯電視臺的節目中稱「小孩子幾乎可以天然抵抗新冠肺炎」,該論述之後在臉書與推特上都被轉發。隨後,臉書與推特以「不實消息」為由,刪除了相關內容。
為了贏得選舉而逢迎選民的政客,讓選民的立場愈加堅定的同時也加劇了對立;為了獲得更多的觀眾,媒體也助紂為虐「培養」自身的堅定用戶。二者共同炮製、加劇極端對立的情緒,其中充斥著謊言、污衊與攻擊,加劇社會的撕裂和對立。然而,政客總有一方會獲得權力,賭對的媒體也將獲得相應的報償。至於普通的美國民眾,《大西洋月刊》總結稱,美國人無法擺脫這一死亡的螺旋。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趙新宇
主編丨崔翀
編輯丨金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