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它遠在中國千裡之外,卻在法理上和中國有個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人可以在這個島上建立科考站,可以挖礦,可以捕魚,可以建設學校,自由出入等。雖然一百年前中國人都可以免籤進入這個島嶼了,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們沒有任何人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地方,對中國是如此開放,並使中國在島嶼上能擁有這麼多權益。

這個地方就是斯瓦爾巴群島,斯瓦爾巴群島為挪威最北方的領地,位於歐洲邊緣,北極圈中。群島位於北冰洋和格陵蘭海與巴倫支海中間,總面積6.2萬平方公裡。這裡是最接近北極地區的能居住的地區之一,居民大約3000人。
斯瓦爾巴群島是12世紀由挪威發現,但在隨後的數百年中,許多國家為了島上的資源獲取,經常發生糾紛。1920年2月為了各國能在島上順利的採礦、捕魚,美國、英國、挪威、瑞典、荷蘭及俄國等過決定籤訂一個條約,決定該島嶼的歸屬權給挪威,採礦等權利籤約國共同平等享有,稱為《斯瓦爾巴條約》。

為了讓該條約有更大的權威性,1925年法國駐華代表,找到了中華民國當時的大總統段祺瑞,想讓中國也加入這個條約。中國當時處於軍閥混戰的混亂年代,自己國內的事情都處理不好,哪有什麼閒心關注國外的時局變化。但段祺瑞有不能不給西方人的面子,所以就派人去籤了一下字,別是同意這個條約。隨後,這個條約就束之高閣,沒有人再去理會它了。

知道九十年代初,我國科學工作者高登義教授應應挪威卑爾根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Y.葉新教授邀請參加由挪威、中國、蘇聯和冰島四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北極科學考察。剛到挪威,Y.葉新教授就送給了高登義教授一本叫《Arctic Pilot》(北極指南)的書籍,讓他了解下北極這邊的實際情況。高登義教授在翻看書籍的時候,意外發現了「斯瓦爾巴條約」的原始文件。上面清晰地記載了中國已經在1925年加入了該條約,知道了中國有權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學考察站的權利。

從此以後,中國就開始在斯瓦爾巴群島著手建立科學考察站,2004年,中國的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終於建立了起來。

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中國人可自由出入的西方土地。在群島上的朗伊爾城博物館中,存放著一張保存完整的《斯瓦爾巴條約》原件,這份1925年由北洋政府籤訂的條約,使現在的中國人能在這個群島上自由出入,無限期停留此地、工作和生活。

如果我們辦理在挪威一天的籤證,然後去了斯瓦爾巴群島,你可以在那裡待上一輩子都沒問題。在那裡有奇特的自然景觀,由世界最北的露營地之一,觀看壯麗的冰川美景,近距離觀看北極熊、海豹等野生動物。
多麼美麗的地方,多虧了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