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2021-01-07 中國科普博覽

「火空氣」、「脫燃素空氣」,這些名字對您而言一定很陌生吧。不過,這絕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它就是氧氣。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魯聞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火空氣」、「脫燃素空氣」,這些名字對您而言一定很陌生吧。不過,這絕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它就是氧氣。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給氧氣起如此奇異的名字?原因很簡單,最初命名的時候對化學元素的認識尚不成熟,因此無法用含有這些元素的名詞進行命名。從這一點上來看,各個元素的發現與命名對於化學、物理等學科,甚至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7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1]。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與元素發現以及元素周期表有關的科學故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氧氣。

燃素學說的出現

在眾多的元素被發現之前,人們很早便知道有金、銀、銅、鉛等物質,但他們並不能理解組成物質的元素是什麼。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萬物皆出於這四種元素。但隨著人們對物質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慢慢受到了質疑。

到17世紀中葉,人們已能區分3種氣體:普通的空氣、易燃的空氣(即氫氣)、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至18世紀,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近20種元素,並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相信會有更多的元素被發現。這一時期,對空氣的研究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1.火空氣

在瑞典,18世紀70年代初期,藥劑師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受朋友伯格曼(Bergman)的啟發,分析了氧化汞、軟錳礦等物質加熱後生成氣體的性質,他發現這種氣體有助於燃燒。在18世紀,「燃素學說」(Phlogiston Theory)十分盛行,該學說認為物質燃燒的時候,「燃素」開始離開物體,當物體中所有的「燃素」都消失的時候,燃燒也就停止了。當時化學家認為空氣中至少存在兩種不同的氣體,一種有助於燃燒,一種不支持燃燒。舍勒對「燃素學說」也深信不疑,根據 「燃素學說」解釋了他的實驗現象,並稱他發現的氣體為 「火空氣」(fire air)。後來他把這些實驗結果寫入一本書中《火與空氣》(Chemical Treatise on Air and Fire),但由於書稿在出版社壓了兩年,直至1777年才發表[2]。

2.脫燃素空氣

同時期,英國的牧師約瑟夫·普利斯特裡(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也喜歡做氣體實驗。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裡加熱氧化汞,發現有氣體生成。他收集氣體後,研究了它的性質。發現把蠟燭放入新生成的氣體中,蠟燭燃燒得更旺了。木條在氣體中快速燃燒並且火花四射。將老鼠置於這種氣體中,本以為老鼠會很快死去,誰知老鼠活的很自在。此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氣體,由於對「燃素學說」的虔信,普利斯特裡只是認為新生成的氣體中沒有燃素,並將這種沒有燃素的氣體稱為「脫燃素空氣」。1775年,他的研究成果得以發表[3] 。

氧氣被發現:「燃素學說」開始動搖

1774年10月,也就是發現「脫燃素空氣」後不久,普利斯特裡陪同謝爾本勳爵到歐洲旅行。他們來到巴黎,並被邀請與法國著名科學家進餐,宴會中有一名客人是安東尼·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

拉瓦錫28歲就被推選到法國科學院,是一名年輕的科學精英。他在與普利斯特裡談話的過程中,後者詳細描述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特別是「脫燃素空氣」。與普利斯特裡簡陋的實驗條件不同,拉瓦錫擁有歐洲最好的實驗室,數量眾多的精密儀器。

而且,不同於普利斯特裡的定性研究方法,拉瓦錫更善於用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在一次實驗中,他準確稱量了金屬錫,在空氣中加熱後發現錫的重量並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了。這與「燃素學說」是矛盾的,因為「燃素學說」認為物質在燃燒時,「燃素」跑掉了,應該變輕。拉瓦錫認為「燃素學說」存在缺陷,增加的重量來自於空氣,但是這種氣體是什麼呢?

這次與普利斯特裡的談話啟發了拉瓦錫[4],他重複了普利斯特裡的實驗,而且還做了汞在密閉的容器中加熱的實驗。根據兩個實驗中氣體增加或減少的量的對比,最終得出結論:加熱氧化汞時生成的氣體與「燃素」無關,這是一種新元素,並將其命名為氧。此後他又研究了氧氣在燃燒中的作用,提出了燃燒的原理…… 「燃素學說」的大廈開始動搖了。

拉瓦錫(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批判「燃素學說」:拉瓦錫掀起化學革命

對於新元素的命名以及對「燃素學說」的批判,讓堅持「燃素學說」的普利斯特裡與拉瓦錫的關係一度變得比較緊張。但這一切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在英國,同情起義的普利斯特裡被一名暴徒燒毀了房子。僥倖生還後,他不得不逃往美國生活。

而法國的拉瓦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作為資產階級中非常富有的一員,同時又是一名徵稅官,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臺。數學家拉格朗日(Lagrange)評論此事時說:「砍下拉瓦錫的頭顱,只需要一眨眼的工夫,但要長出這樣一個頭顱,也許100年都不夠。」[5]

不過拉瓦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摒棄了舊的教條,代之以定量的實驗方法,並且提出了元素的定義,這些在化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從1789年到1797年這8年間,他所著的《化學基礎論》在8個國家以6種文字印行了26次,足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

從最初命名氧氣,直到創立氧化說,闡述燃燒理論。拉瓦錫對於「燃素學說」的挑戰,曾遭到堅持「燃素學說」的多名化學家的質疑。但他始終堅持從定量的實驗結果出發,不斷驗證其理論,從而以詳實的實驗結果和完善的理論解釋逐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序言中提到:「拉瓦錫就根據這個新事實研究了整個燃素說化學,方才發現:這種新氣體是一種新的化學元素;在燃燒的時候,並不是神秘的燃素從燃燒物體中分離出來,而是這種新元素與燃燒物體化合。這樣,他才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

參考文獻:

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72/422/ADD.2J. R. Partington (1962). A History of Chemistry, vol. 3. Macmillan,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Joseph Priestley. An Account of Further Discoveries in Air,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775,vol. 65, 384–394.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science-and-technology/chemistry-biographies/antoine-laurent-lavoisier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historical-profile/antoine-laurent-lavoisier

相關焦點

  • 普利斯特裡不認識氧氣
    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鬆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作「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 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
  • 大氣的秘密-發現空氣成分
    17 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對空氣和氣體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空氣主要由氧氣和氮氣組成,這兩種成分佔空氣總量的99%,而其餘的1%的成分為水蒸氣、二氧化碳及稀有氣體等。然而在當時,歐洲流行著一種存在嚴重錯誤的「燃素說」,認為物質在燃燒時,可燃的要素是一種氣態的物質,存在於一切可燃物質中。
  • 是誰發現空氣成分的?
    空氣是構成地球周圍大氣層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氦、氖、氬、氪、氙等稀有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臭氧、氫氣和塵埃等。德國史達爾約在公元1700年提出了一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這種學說並不正確,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一些現象,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公元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1910年,在馬堡大學任教的魏格納偶然在查閱地圖時注意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具有相似性,不經意的發現雖然並未引起他的太多關注,但卻在他的記憶和認知中不經意的埋下了一顆小種子。而事實上,這兩種力是不足以促使大陸漂移的,魏格納也逐漸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在1929年《海陸起源》最後一版的修訂版中這樣寫道:「完全解決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問題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他肯定的推斷,促使大陸發生移動和大型造山運動的驅動力應該是屬於同一類型,大陸漂移、斷裂和擠壓、地震、火山、海侵旋迴和地極的移動在很大程度上無疑是相互關聯的。
  • 科普:什麼是放射性元素以及空氣中氮氣的用途和含有的成分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居裡夫婦發現了鐳和釙後,人們陸續發現了很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分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兩類。如今,放射性元素的應用已經深入到人類物質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核電站和核潛艇使用的核燃料,工農業和醫學中使用的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業探傷、測井(石油)、食品加工和腫瘤治療用的放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