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長生不老,是人們對於超自然的一種渴望與願景。千百年來,人類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從未停止。前有秦始皇大興土木,迷信長生不老之術,甚至派遣徐福和五百對童男童女前往海外求仙藥而耗費萬金。後有漢武帝派人求仙問藥,修建高臺承接所謂仙露,連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不能避免對長生不老的追求。
這些在現代看來異常荒唐的舉動卻反映了當時的真實,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對人體的衰老終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們知道,衰老是人類器官開始衰竭走向死亡的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也促使人們再一次萌發了對長生不老秘密的探究,有生之年,我們有可能攻克衰老難題嗎?我們是否能讓衰老的速度降下來?我們離長生不老還有多遠的距離?
衰老的真相
衰老究竟是什麼?如果能放大觀看到人體衰老時分子的結構層次,你會看到微小但數量持續增加的損傷在細胞、組織和器官中不斷擴大。這種損傷持續積累,像俄羅斯套娃似的相互嵌套一樣,最後影響到整個人體機能。
丹麥醫生克裡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解釋說,"當我們身體的修復能力跟不上損傷的時候,衰老就開始了。"如果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當我們的新陳代謝能力下降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衰老的通道。
在衰老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細胞的分裂,分裂的細胞會不斷取代即將死亡或日漸衰竭的細胞,但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我們所說的"衰老"狀態的機率越大。當細胞的經歷了老化,卻並沒有死去,而是四處遊蕩,它就會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活動與周圍的細胞交流,這可能會帶來更多麻煩。
而在我們變老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細胞向其他細胞發出信號,稱它們也應該一同老化,這些衰老細胞幾乎是在"汙染"其他細胞。隨著我們逐漸老去,越來越多的細胞老化,直到我們的身體不堪重負而崩解。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中期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預期壽命約為40歲,但現在北歐一些國家已接近80歲,世界其他地區也正在迎頭趕上,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嬰兒和兒童死亡率降低,而非人類壽命本身增加了。
即便如此,同時也出現了另一個前景光明的變化。
現在的老年人更健康,他們的牙齒證明了這一點。牙齒是整體健康情況的一種標誌,牙齒情況直接影響我們正常進食和獲取營養的能力。牙齒的健康狀況也能表明身體其他部位是否狀態良好,這和全球生活水平改善自然有密切的關係。
器官新造
相對於蚯蚓(Pheretima)、海星Asteroidea)以及渦蟲(Planaria)來說,人的復原能力實在是太弱了,長在人身上的器官,幾乎都不可復得。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各種內臟器官必然發生功能性的喪失和退化。衰老的器官無法替換,漸漸失去功能,而我們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發展。但現代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生產充足的新生器官提供了可能性。
幹細胞(stem cell)是人體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類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該類細胞可以從單一細胞分化為多種不同細胞,就像樹幹上可以生出樹枝、葉子、花朵一樣。
根據分化能力的不同,幹細胞可以分為全能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單能幹細胞(unipotent stem cell)。全能幹細胞一般指受精卵到卵裂期32細胞前的所有細胞,這類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類型的細胞。而隨著人體的發育成熟,體內的細胞漸漸失去分化的能力,只有骨髓、脂肪等仍保留著少量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
凍存的幹細胞具有廣泛的醫療用途,最具有應用前景的便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器官,以替換衰老病變的人體器官。
在臨床上,人們可以誘導幹細胞,形成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平面的器官比較容易培養,例如燒傷患者需要植皮,可以用自己的幹細胞培養出一片皮膚,修復患處。然而,對於立體的器官,則需要讓幹細胞按照一定的框架結構生長。此時就可以通過3D培養和3D列印等技術,把幹細胞培養成一個立體的器官,比如腎臟、心臟,甚至大腦。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韋爾斯實驗室就致力於用多能幹細胞培養迷你胃。如今,實驗取得了飛躍式進展。研究團隊不僅能培育胃竇(gastric antrum)細胞,連胃底(gastric fundus)細胞也已不在話下。不過,要讓迷你胃實現各種複雜的功能,仍需要克服許多現實技術難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幹細胞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我們人體的器官是否會像工業零件一樣,可以通過流水線生產?身體器官出現問題,是否可以直接新造器官?這些聽起來像是存在於科幻作品裡的情節在未來卻都有可能成為現實,這也意味著我們離長生不老更進一步。
器官列印
全球生活水平的改善雖然能一定程度上延緩我們的衰老,卻並不能阻止衰老這種不可人為逆轉的自然規律。器官列印的出現,給對抗衰老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視角。
衰老導致的死亡通常與重要器官,比如心臟、肺和肝臟的機能衰竭有關。如果病人能夠從捐獻者那裡得到一個機能正常的器官,或許就能重獲新生,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其中的問題在於,需要器官的人比能夠捐獻器官的人多。全世界等著換腎或心臟的老年人排起了長隊,但必須找到完全匹配的器官。因為能夠獲得捐贈,又同時能匹配的器官更像是一種概率事件。很多情況下,人們未等到換器官已經離世,但是器官列印卻可以讓一切有新的可能。
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再生醫學技術與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源於背後龐大的需求。
而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同時,3D+印技術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臨以用潛力強。未來,3D列印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再生醫學的難題。
以3D列印耳朵為例,醫生從患者肋骨中取出3根軟骨,利用內窺鏡技術、三維重建、3D列印,精雕細琢一隻全新的耳朵。據介紹,一般是以正常的耳朵來做耳模,通過3D列印出來的耳模更加有立體感,這樣便於術者更好地雕刻出一個近似於他正常耳朵的耳廓,做出的耳朵更加逼真。
2019年4月,以色列一個團隊的研究人員用3D列印技術,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體組織,列印出了全球第一個完整的心臟,一度引發轟動。
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副主任徐弢教授是國際上最早進行細胞和器官列印技術開發的研究者之一。徐弢教授指出,用細胞列印被稱為3D,加上神經和血管形成一個有機體,被稱為4D,而要打造出有器官功能的產品,則應該稱為5D。以心臟來說,目前用3D列印出外形已經可以實現,但心臟能不能正常跳動,並且根據身體需要來調整,適應身體的環境,未來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毫無疑問,器官列印將成為人類追求長生路上必將面臨的重要一環。
蠕蟲的秘密
而另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長生秘密竟在蠕蟲的身上得以啟發,我們知道,用肉眼看不到微生物,但卻遍布我們全身,從體外到體內。依附人體的大部分微生物群是細菌,但也有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對我們的身體影響深遠。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堪比人體的一個新器官,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甚至影響我們對不同藥物的反應。
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分子和人類遺傳學教授王濛便利用蠕蟲來做了一個實驗。
她決定研究一種只能活兩到三周的蠕蟲來做實驗,因為這種蠕蟲的壽命足夠短,適合用來對衰老進行"終生實驗"。她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果改變蠕蟲的微生物群,情況會怎樣?蠕蟲會活得久一些嗎?
王濛選擇了一種生活在蠕蟲內臟裡的細菌,然後對細菌的基因做了微調,以便製造出不同的種類,再把細菌餵給不同的蠕蟲組。三周後她去檢查這些蠕蟲,按期生命周期蠕蟲這時應該都死了。但實驗結果卻發現其中幾種蠕蟲沒有死,在檢查之時還活著。
老年的蠕蟲通常會表現出體力衰竭,活動減少等症狀。但當體內有了新的微生物群後,老年蠕蟲不僅蠕動速度更快,而且也減少了患病的機率。一些研究也表明,調整微生物群可能會延長我們的壽命。
隨著蠕蟲的秘密被解開,未來的抗衰老研究會否有新的進展值得我們期待。
癌症兇險
在經濟不斷發展,文化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的現代性環境下,癌症也在悄悄的「進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報告,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到本世紀末,癌症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也是阻礙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
這意味著,想要長生不老,我們必然要面對「癌症」以及其他「絕症」這巨大「攔路虎」。而微型機器人一直是探索癌症治療,或者一些靶向治療的一種針對性治療技術,其中包括了基於4D列印技術的醫療技術方案。
雖然之前我們也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探索,但日前由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的Oliver G.Schmidt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微型電子機器人,並號稱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電子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它的移動是通過射出雙噴射氣泡來實現的。
從公布的信息來看,這款扁平的微型機器人長0.8毫米、寬0.8毫米、高0.14毫米,由一個外部發射器無線操控。當接收到發射器發出的電信號後,機器人中央的感應線圈會加熱兩根卷狀聚合物管子中的一根,這兩根管子沿機器人頂部的兩邊縱向運行。這兩根管子不斷地吸入過氧化氫/水溶液,機器人就被浸入其中。每個管子內的少量鉑金會引起催化反應,產生氧氣氣泡,從管子的後端排出,這種設置的作用是產生推力。這種設想的主要目的是藉助於體外的無線控制技術,快速的讓攜帶藥物的「微型機器人」到達指定的區域,以釋放藥物對抗病毒。
「微型機器人」技術的突破,讓我們朝著微型醫療機器人的道路上跨越了實質性的一步。此外,科學家們也在盡力探究更多得以克服和治癒癌症的方法,推動著現代醫學往一個生命時間將被延長的方向擴展。但在那天到來以前,我們還是得遵循生物規律,多讀書多看報,一日三餐,早睡早起。
長生不老是一件好事嗎?
從生物科學的角度,壽命的延長、抗衰老技術的更新都是一種科技的進步,是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人類智慧的表徵,但長生不老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當我們擁有了更長的生命時間,人類的維度會被提升嗎?還是會因為有了更長的時間而失去了珍惜的意義?倘若我們擁有了更長的生命時間,我們可能會迎來一次從身體到智力脫胎換骨的革新,就像我們難以想像十維空間一樣,我們也很難猜測長生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會不會當我們有了一個強健的體魄卻造成了時間維度的塌陷,而時間維度的塌陷又有沒有可能帶來空間的坍塌?
但生命時間的延長也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選擇,我們得以擁有更自由的時間來選擇我們的人生,從而得到一個更豐富開闊的世界。但在那天到來以前,我們要實現的是我們思想層面的進化,對於人類,唯有思想層面的永生才是我們最希望看見的理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