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妖魔鬼怪、魑魅魍魎,這些代表邪惡的誕生於人類想像中的生物從未遠離人間。就在它們為害人間生靈塗炭之際,專門獵殺它們的「專業團隊」也隨之出現了。
他們比普通人對魔物的嗅覺更敏銳,也更加警覺,能夠及時判斷危險的所在;他們往往受過專業訓練,能夠利用專業武器或者法術與怪物戰鬥,擁有高超的作戰經驗和技巧;他們有時候甚至不是人類,但都被賦予不同尋常的命運——保護人類不受怪物威脅。
而這些驅邪獵魔的「專業團隊」在不同作品的世界觀和背景設定中,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派別、手段和使命。本文就來帶大家見識一下各式影視和遊戲作品中,那些炫酷的「專業團隊」的真實面目。
一、魔幻世界裡的怪物獵人
如果說最能夠表達魔物的屬性是「混亂邪惡」,那麼與之相對的驅魔人的屬性應當是「守序善良」。但在很多作品中,對抗魔物的戰士們也並非完全無私而正義,他們僅以獵殺魔物為信仰,遊走在灰色地帶,無所謂使用何種手段,只要獵殺足夠效率即可。
1.聖騎士:以聖光之名
暴雪公司旗下著名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的職業之一「聖騎士」,源於《龍與地下城》的設定,即信仰聖光,並使用聖光之力驅除邪惡的戰士。
聖騎士可以使用劍、盾守衛他們的同盟,或使用雙手操作的武器抵禦他們的敵人,納魯賜予的聖光還給了聖騎士額外的力量與亡靈、惡魔抗爭,這力量既可以治癒傷痛,也可以傷害敵人,確保不聖潔的東西不會再腐蝕這個世界。
聖騎士存在的意義就是消滅不公、帶來正義、援助弱者、消除來自世界最黑暗角落的邪惡勢力,即便做出犧牲也不會有絲毫遲疑。他們有著十分崇高的信仰,在行為上也有著很強的自律性。
在《魔獸》系列故事中,烏瑟爾、圖拉揚、提裡奧·弗丁等都是聲名顯赫的聖騎士,他們鑄就了白銀騎士團的偉大傳奇,是聯盟的保衛者,為抵抗由惡魔組成的燃燒軍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惡魔獵手:以惡止惡
雖然同樣都以對抗惡魔為信仰,但與聖騎士不同的是,《魔獸世界》中的另一職業——惡魔獵手的形象顯然就不那麼陽光了。其中伊利丹·怒風的角色設定最具代表性,也奠定了惡魔獵手這一職業設定的基礎。
在整個《魔獸》系列中,暗夜精靈伊利丹·怒風一直都是一名悲情角色,他極端、偏執且不擇手段。在燃燒軍團入侵艾澤拉斯時,他發現只有藉助惡魔的力量才能對抗惡魔,於是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了燃燒軍團之主薩格拉斯。他也因此背上了「背叛者」的罪名,被族人囚禁於監牢之中。
在《軍團再臨》的故事中,伊利丹被「洗白」,並作為擊敗燃燒軍團的首要人物,率領惡魔獵手軍團與艾澤拉斯的英雄們並肩而戰。
想成為一名職業的惡魔獵手,必須經過一系列複雜的魔法儀式,而儀式中包括——搜尋到一種特定的惡魔,並把它作為祭品,將它靈魂的一部分束縛於惡魔獵手的體內。為了容納惡魔的靈魂,惡魔獵手也必須燒毀自己作為凡人的眼睛,他們能通過這雙眼睛清晰地感知到徘徊在周圍的惡魔的位置,準確地獵殺惡魔。
儘管他們也是抗魔聯軍的一員,普通人卻對他們的做法嗤之以鼻,甚至認為他們本身就是惡魔,這種惡制惡的手段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3.獵魔人:以仇恨之名
在暴雪旗下另一知名遊戲《暗黑破壞神》中,人類的誕生源於天使與惡魔的交合,第一代人類奈非天(Nephalem)也擁有了遠超於他們的力量。奈非天是天生的戰士,也是人類的守護者,與生俱來的強大力量讓他們在面對上百萬惡魔大軍時也無所畏懼。
而在《暗黑破壞神3》裡,奈非天以七種角色出現,其中獵魔人的設定就是一名復仇者,他們憎恨惡魔勝於一切,內心渴望的只有追尋惡魔並和它們戰鬥。
這些獵魔人不停地訓練著自己判斷和洞察能力,並隨著惡魔痛楚的咆哮聲而越來越充滿暴力傾向。仇恨是他們的力量之源,但他們也依靠戒律來控制自己的仇恨和怒火,以確保自己可以活下去繼續獵殺,只有平衡戒律和仇恨才能讓獵魔人持續生存下去。
獵魔人從不幻想勝利,甚至不期待和平,因仇恨而生的他們,似乎除了依靠手裡的弓弩、致命的陷阱和彈幕不停地狙殺惡魔以外別無選擇。
二、歐洲傳說裡的吸血鬼獵人
如果要挑選一個最能代表歐洲的怪物題材,那麼吸血鬼絕對當之無愧。吸血鬼中最著名的德古拉最早出現在1897年的長篇同名小說中,在後來的藝術創作中其設定也逐漸豐富。包括圍繞消滅德古拉和吸血鬼的故事也有各種「神展開」,而這些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擁有超越凡人的身體素質,也懂得使用針對性的武器。不過他們大多對其他妖魔鬼怪毫不關心,只專注於與吸血鬼作對。
1.貝爾蒙特家族:百年恩怨宿敵
《惡魔城》是由日本遊戲公司KONAMI於1986年推出的角色扮演類遊戲。在歷代《惡魔城》系列作品中,基本都以貝爾蒙特家族與吸血鬼王德古拉之間的鬥爭作故事為主線。
德古拉的黑暗力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在其妻子被誤認為魔女遭審判死去後,憑著要對人類報復的怨念化身為恐怖的黑暗之王,創建了一個史上前所未有、最強大的黑暗軍團,目標是毀滅世上一切愚昧無知的人類。
而與之鬥爭了上百年的獵人家族——自先祖裡昂·貝爾蒙特發下了 "要完全消滅夜之力量" 的毒誓後,整個貝爾蒙特家族就受到了上天的眷顧,身上擁有常人不及的神聖力量。
即便德古拉的黑暗勢力一次次的捲土重來,一次次召集大軍侵犯人類的村莊,貝爾蒙特家族的繼承者們依然堅定信念,用手中的皮鞭和強大的魔法將其一次次封印。而長鞭、十字架、斧子和燃燒瓶,這套貝爾蒙特家族的驅魔行頭,也成為了系列作品中經典的吸血鬼獵人的標配。
2.範海辛:無情的獵殺機器
「範海辛」這個名字本是小說《德古拉》中對付吸血鬼的專家,2004年的電影《範海辛》中他成為了主角。這位來自19世紀末的美國怪物獵人範海辛,受教會所託前往東歐古城特蘭西瓦尼亞,獵殺為禍當地的德古拉吸血鬼家族。「狼叔」休·傑克曼野蠻堅實的體魄和傑出的演繹,讓很多人在這部電影中感受到了一番另類的暴力美學。
不過與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主義電影不同,這是一部整合了吸血鬼、狼人、科學怪人的蒸汽科技與魔法混搭的怪誕作品。主角範海辛也被戲稱為「羅馬教廷公務員」,因為他對吸血鬼的獵殺並非為了造福人類或其它目的,只是單純地想完成教會所派予的任務。而在各式各樣專殺吸血鬼武器的武裝下,他採用的獵殺手段也愈發冷酷無情。
範海辛這種殘忍直接的驅魔方式並未受到特蘭西瓦尼亞人的待見,在他們看來,請範海辛過來消滅吸血鬼甚至比吸血鬼本身帶來的災難更加嚴重。
三、收錢辦事的另類驅魔人
現實世界中「花錢辦事」是一種非常高效且平常的供需關係,然而在充斥著可怕魔物的世界中,也存在著很多「一切向錢看」的驅魔人。他們沒有什麼「偉光正」的信仰或與魔族的恩怨情仇,行走四方、獵殺魔物在他們看來是正常的謀生手段,接下這份工作只是為了換取賞金和報酬。他們不是什麼大英雄,只是亂世中孤狼般的存在。
1.變種人傑洛特:賺佣金的打工仔
作為2015年的年度最佳遊戲,《巫師3:狂獵》幾乎在各方面都以碾壓其他遊戲作品的態勢而登頂,連裡面的小遊戲昆特牌都迅速成為了最火爆的獨立卡牌遊戲,也讓大部分國內玩家首次接觸到了來自波蘭奇幻世界的獵魔人。
在這個虛構的中世紀世界裡,一場天災讓來自不同維度世界裡的生物被困在一起,例如食屍鬼、血棘屍魔和高階吸血鬼等等。普通人無法對抗這些魔物,只有經過多年嚴苛訓練,以及用魔法和藥物促成基因突變,通過試煉的專業獵魔人才能解決它們。
而在《巫師3:狂獵》這個魔法消退,怪物減少而人族崛起的混亂世界中,像主角傑洛特這樣身上集合了術士的法術和知識,怪物的敏捷與耐性,人族的情感與軀殼的變種獵魔人卻並不受普通人的待見。由於他們經常跟死屍、妖魔鬼怪打交道,身上散發著不祥的死亡氣息,讓普通人避之不及,逐漸被時代邊緣化。
為了維持生計,獵魔人也不得不接受人類的僱傭和委託,明碼標價,不問是非,幹著艱苦高危的工作換取微薄的佣金。遠離黃金時代的獵魔人,倒更像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和為溫飽發愁的打工仔。
2.妖魔獵人大劍:組織的實驗品
和變種人傑洛特類似,日本動畫《大劍》的主角也是一群不受待見的妖魔獵人。在《大劍》這個人與妖魔共生的世界中,妖魔可輕易地偽裝成人類的模樣潛伏其中狩獵,並以吞食人類內臟為生。人類對此束手無策,唯有花費不俗的報酬,請來專業清除妖魔的「大劍」來到自己的城鎮斬妖除魔。
「大劍」是一群身負巨劍的女戰士,她們因體內混合了妖魔的血肉才得到超人的力量,擁有能分辨出偽裝成人類的妖魔的能力,同時也有著普通妖魔望塵莫及的速度和揮動巨劍的力量。所以人類同樣將她們視為異類,一方面依靠著她們斬殺妖魔,一方面畏懼並排斥著她們,並稱她們為「銀瞳魔女」。
而實際上,這些看似冷血、半人半妖的大劍都是組織為了對抗妖魔準備的一批又一批的實驗品,甚至連妖魔都可能是組織培養出的工具和棋子。因為有妖魔在人間鬧事,組織所提供的暴力除魔產品才有市場,組織才能在背後收取高額的斬妖費。萬惡之源是組織,大劍作為實驗品,生來即是一種不幸。
3.殭屍殺手林正英:道士的傳統藝能
與西方、日本諸多架空世界觀裡妖魔不同,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妖魔鬼怪多半帶有濃厚的歷史民俗和宗教色彩,與之相應的驅魔人也同樣如此。
就以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港片《殭屍先生》為例,比起那些從西方舶來的「洋」妖怪,片中身披明清官袍,尖牙利爪,出場自帶陰森BGM,蹦躂著走路的殭屍更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直到身披道袍、手拿木劍、一臉英氣的道士九叔出現,用那套包含理論、道具、手勢、姿勢在內的完整「茅山術法」體系,「紙筆劍」的口訣,以及用糯米拔除屍毒的家常闢邪良方與殭屍鬥法,觀眾們心中的陰霾才終能煙散。林正英憑藉精湛的演技和氣場所飾演的茅山道士,深入人心的道士帽、桃木劍,幾乎就使道士這個職業就與殭屍殺手劃上了等號。
事實上,道教的確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和秦漢時的神仙方術,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古代哲學的確是道教前史上的主要思想內涵。
道士的「傳統藝能」也非常龐雜,能捉鬼克殭屍,也能佔卜祈雨、還能收錢畫符保平安等等。以道士為代表的東方驅魔人,既超脫而不受禮法約束,又入世而亦正亦邪,實屬另類。
四、桌遊裡的驅魔人
說了許多關於妖魔鬼怪的電影、動畫、遊戲作品,最後我們再來聊聊桌遊中的那些降妖伏魔的「專業團隊」。
在桌遊中,想要做到如同遊戲、電影一般強大的代入感並不容易,而注重策略的桌遊也經常會讓題材本身顯得無足輕重。想要加強代入感和沉浸感,注重劇情、模型和角色扮演的美式桌遊更容易成為獵魔主題桌遊的首選。
1.《血源詛咒》
2015年由「魂」系列創始人宮崎英高開發的PS4獨佔遊戲《血源詛咒》一經發售便引得無數玩家關注。在克蘇魯元素所包裹的表象之下,血源展現了一副飽受瘟疫與宗教鬥爭侵害的中世紀歐洲圖景,而玩家所扮演的正是受命獵殺魔物的獵人角色。銀質子彈和遊戲場景中隨處可見的「串燒BBQ」不僅是烘託遊戲氣氛的手段,也是對當時獵巫運動的一種暗示。
2019年由模型桌遊大廠CMON與SONY合作,一起將血源成功搬到了桌面上,《血源詛咒:版圖遊戲》完全延續了電子遊戲的世界觀和架構,最多4名玩家將扮演使用不同武器的獵人在亞楠地區進行探索和戰鬥。
「血」是整部作品的主題,獵人、教會、古神都是圍繞這個主題所展開的,但越是玩到最後,玩家越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中,沒有真正的善惡,只有不斷侵襲而來的黑暗和混沌,還有人民如病態般對血和靈視的渴望。在這裡,神聖的教會也被汙染,神職人員變成巨大的怪獸,曾經最強大的獵人也會對你刀劍相向。
除了豐富的遊戲性外,CMON桌遊當然少不了數量可觀的精美模型,其中更是包括各種魄力十足的大尺寸BOSS以及大量首次立體化的角色,無論是模型桌遊愛好者或是原作粉絲都非常值得入手收藏。
2.《德古拉之怒》
作為現代吸血鬼文化的開山之作,《德古拉》除了被改編為影視和遊戲作品,也曾被改編為桌遊,由FFG在2015年推出的《德古拉之怒(第三版)》就是不得不提的經典佳作。
遊戲的背景設定在原作小說結束的8年後,德古拉伯爵捲土重來,誓將再次掀起腥風血雨報復人間,為此吸血鬼獵人們再度集結共同對抗邪惡。作為一款典型的非對稱「兵抓賊」遊戲,遊戲將由其中一名玩家控制德古拉潛伏在歐洲各地暗中作祟,其他人則扮演範海辛、米娜·哈克等原作角色組成的獵人團,在地圖上搜索伯爵的位置並嘗試擊殺它。
遊戲中每一回合會分為白天和夜晚,伯爵在夜晚活動留下的蛛絲馬跡就成了獵人追蹤的線索;獵人在白天一邊坐著火車往來於各大城市追殺德古拉,一邊搜尋補給做好對決的準備。雖然遊戲中德古拉大部分時間都過著逃亡生涯,顯得相當憋屈,但畢竟身在暗處,通過誤導和設伏依然可以將一眾獵人玩轉股掌之間,盡顯陰險狡詐的鬼王本色。
《德古拉之怒》非常忠實的再現了原作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氛圍,除了濃鬱的維多利亞式美術風格外,遊戲中也包含了各種致敬原作的小細節,可謂是一款代入感十足的優秀改編作品。
3.《鬼故事》
神秘詭異的東方文化對於歐美玩家有著謎樣的吸引力。然而相比種類繁多的西方怪物桌遊,以東方神怪為主題的作品是少之又少。2008年發售的《Ghost Stories鬼故事》可稱得上其中少有的佳作。
遊戲背景設定在一個架空的東方村落,九幽之主鬼王吳風希望找回埋藏於此的邪惡骸骨,以圖再度君臨人間。為此,它派出了一眾鬼怪連同自己的數個化身圍攻村莊。而玩家所扮演的4位道士各自身懷絕技,或精於道術符法,或懂得御劍飛行,需要相互配合,利用自身的法器來消滅如潮水般不斷攻擊村莊的鬼怪,與村民一起抵禦鬼王的進攻,最終將它送回九幽之地。
作為一款塔防類桌遊,本作的難度屬實不低,玩家需要正確分配法器併合理規劃戰術才有機會獲勝,遊戲過程非常驚險刺激。同時玩家也可以自由增減鬼王化身的數量和種類來調整遊戲難度,兼顧各類玩家和重開的遊戲體驗也是本作時隔多年依舊經典的原因之一。
五、小結
無論是正義還是邪惡、秩序還是混亂,那些擁有非凡力量和勇氣的驅魔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保護了普通平民免受侵擾,即便他們有時候的所作所為或者思想道德上有所瑕疵,但在人類的社交詞典裡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說法,驅魔人願意鋌而走險,替人類與危險的魔物戰鬥,只要他們足夠專業,那就是可靠的團隊。
其實相比起可敬的驅魔人,或是可怕的魔物,最最複雜的依然是人類本身。人類可能比最可敬的驅魔者更高尚,也可能比最可怕的魔物還邪惡。但即便是最普通的平民,在面對惡行時,也會守護他們所珍惜的東西,即便以犧牲一切作為代價,仍在所不惜,這份勇氣和堅毅,才是對抗黑暗最專業的武器。
最後,便以《傳說與故事》中獵魔人所說的一段話做結尾吧——
「我不渴求富有和名望,地位與權利。」獵魔人回答道,「我想要一匹漆黑如夜快如疾風的駿馬;我想要一把亮如月光的利劍;我要在夜晚騎著我的黑馬;我要用手中的利劍斬盡邪惡,這便是我心中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