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鑑定技術幫助警方找到了兇手。
近幾天,網上忽然出現許多神秘兮兮的討論。
「哎,聽說了嘛,南京殺人案告破了。」
很快,南京警方發布公告,證實了這一消息。
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曾經發生過兩起震驚全國的案件。一件發生在1992年,地點是南京醫學院;另一件發生在1996年,地點是南京大學,又稱南大碎屍案。這次告破的是前者。
那麼,一件28年前的案子是如何找到真兇的呢?從目前的報導來看,很有可能是運用了DNA鑑定技術。
在聊DNA鑑定技術之前,咱們先來打一個比方:您支了個攤兒,在街邊賣煎餅果子。煎餅果子可以說是早餐中的火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吃法,有的人喜歡多加個雞蛋,有的人不愛吃脆餅。
——假如遇到有人偷偷溜走不給錢,該怎麼辦呢?想一想他的口味有沒有特別之處,如果有,下次遇到立刻就能認出來,對不對?
口味因人而異,又較為頑固,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改。DNA鑑定技術,正是運用了DNA的這兩個特性。
說到DNA,您肯定知道,它是人體的遺傳物質,藏在細胞核裡。人體的細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體細胞,包括神經細胞、皮膚細胞等,在遺傳物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另一種是生殖細胞,包括精子和卵細胞,只有一半的遺傳物質。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是新生命的起點,也決定著小孩的膚色、舌頭能不能打捲兒、吃了蜂蜜會不會拉肚子等。
不過,有兩個冷門的知識,您可能不太清楚。
第一,形成精子與卵細胞的過程中,基因會發生重組。多一段、少一段,甚至是插入一段。
第二,我們的遺傳物質很多,有學者估算,完全展開大約有兩米長,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負責編碼蛋白質、調控吃喝拉撒。剩下的那些,因為不編碼蛋白質、不知道有什麼用,所以叫作垃圾DNA(學名是非編碼DNA)。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垃圾DNA裡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編碼。有些編碼不斷重複(短小串聯重複序列,STR),有的甚至連長度都不一樣(可變數目重複序列,VNTR)。
編碼不一樣有什麼用呢?
以前農村割了麥子,要「揚場」——用木質的鍁把麥子揚到空中。麥子皮輕,可以被風吹走;麥子仁重,不會被風吹走。在風的作用下,二者會分開。
在實驗室裡,也有類似的方法,叫作電泳。對遺傳物質片段施加一股電流,不同的編碼會導致片段大小、攜帶電荷的能力不同,有的只能跑一小段,有的可以跑很遠。只有相同編碼的遺傳物質片段,才能跑出完全一致的圖形來。
這就是DNA鑑定的理論基礎。
如果在犯罪現場找到了犯罪者的生物樣本,血液啊、唾液啊、皮膚啊之類,可以從裡面提取DNA。接下來,要是遇到值得懷疑的人,就能進行DNA對比——先把DNA切成片段,然後進行擴增、電泳,再想辦法用X射線將電泳結果圖像化。
鑑定的結果有三種。要麼完全一樣,那就能宣布破案了;要麼完全不一樣,沒關係,再接再厲;要麼,存在一定的關聯,可以用遺傳法則進行估算。
垃圾DNA和有用的DNA一樣,都要服從遺傳定律。還是延用前面那個煎餅果子的比方,如果一個人每次都讓您加一堆辣椒,那麼,我們可以猜測,他的父母可能也愛吃辣椒;反過來說,遇到特別愛吃辣椒的人,說不定跟他認識。
類似的,這次的南醫命案據說是因為犯罪者的親屬最近有了犯罪行為,警察在偵查的過程中,找到了DNA方面的相似性,於是逐步排查、一點點逼近了真相。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具體細節有待進一步報導。技術進步是好事,能不能正確運用技術才是關鍵。如果沒有28年如一日的堅持,如果不能忍受刑偵工作的枯燥和繁瑣,恐怕再好的技術都沒什麼用。
最後,還是要感謝警察同志的努力,辛苦啦~
參考文獻:
【1】王保捷. 法醫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LYLE D P, 祁怡瑋, 周沛鬱, 等. 法醫科學研究室 =Forensics: a guide for writers[M]. .
【3】姜先華. 刑偵破案殺手鐧——法醫DNA鑑定技術[C]// 中國科協2001年學術年會分會場特邀報告彙編. 2001.
作者:趙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