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日子一天連著一天,不會多一天也不會少一天,但在1582年的10月份,從10月4日後就直接跳到到了10月14日,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會缺失了這十天呢?
一直以來歐洲用的都凱撒大帝時代就已經制定的儒略曆,儒略曆一年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每隔四年在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從凱撒大帝起到當時已經延續了將近1600年,和實際的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在1582年教皇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改制,轉而使用格裡高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公曆,兩者相差了10天左右,因此教皇下令跳過了這是天,從1582年10月4日太陽下山後,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
儒略曆的來歷
準確的說儒略曆就是最早的陽曆,它是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觀測與主導下制定,並由儒略·凱撒大帝(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發布的新曆,將早期羅馬的曆法統一成了新曆!儒略曆的制定與月亮陰晴圓缺無關,純初取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周期為基準!
各位在這裡肯定有一個問題,難道古羅馬時代就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了嗎?其實當時還真有人知道,古希臘的阿里斯塔克和赫拉克裡特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但當時日心說並沒有流傳,僅僅是以太陽的年周期運行特徵制定的曆法,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並不清楚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儒略曆的一年為12個月,合計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年合計366天?沒錯,羅馬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們將經常二月份處決犯人的不愉快月份減掉了一天,因此儒略曆中的2月份只有29天!那又是怎麼變成28天的呢?這是凱撒的繼任者奧古斯都生日在8月份,因此將2月份減掉一天,增加到了8月份,因此變成了7月31天,8月也是31天,而二月則變成了28天,每四年才會有一個29天出現!
格里曆的來歷
儒略曆的一年長度365.25天,回歸年的長度是:1回歸年 = 365.2421990741日 = 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儒略曆短了11分14秒,400年就會多出三天,時間越久與真正的地球公轉運動誤差會越來越大,終有一天會誤差到六月份的北半球就開始下雪,這不必驚訝,只要差180天即可,理論上大概是24000年,當然這會在很久以後,但16世紀時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在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的主持下改革儒略曆制定了新的曆法,教皇格裡高實施新曆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改為格裡高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這誤差的十天就是羅馬時代到十六世紀這1600多年的誤差累積在這十天中直接消除,格裡高歷在頒布時同時除了將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外還有一條規。,年號不能被400除盡的年(輪到閏年)(比如如1700、1800年)不再算作閏年,
這個規定糾正了春分的誤差,避免將春分提前十天導致節氣錯誤,另外將格裡高歷中的年平均長度調整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僅差26秒,因此格裡高歷大約過3300年才會誤差一天!為什麼格里曆中會有那麼多規定?因為天數是整數,無法分成半天或者小半天,但回歸年的點卻是一定的,所以格裡高歷中制定了這個標準來儘量消除這個誤差!
很多朋友會認為儒略年就是儒略曆中的年,因為儒略年的長度就是儒略曆中年的長度,其實現代儒略年的含義並不是和儒略曆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一個測量時間的長度!
比如光年中的年時間就很關鍵,因為年的定義很多,比如恆星年,回歸年,交點年等等,算哪個呢?天文學上規定了一個儒略年即365.25天為光年中年的標準,每天為國際單位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
幸虧當年教皇將儒略年改成了格裡高歷,假如到二十一世紀再來改的話問題就嚴重了,在大數據時代,居然要修改時間,這不是瘋了嘛,各位不妨留言下,修改時間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