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不僅屬於類地行星,而且還處於宜居帶上。從外觀上看,火星呈一片赤色,乾燥且荒涼無比,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10月份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月球上取得了突破性發現,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我們的天然衛星的陽光照射下發現水。由於水仍然是宇宙中生命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涉及天體上水分子的此類發現往往意義重大。
自2012年8月以來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火星的好奇號火星車,遇到了由水和風造成的地質特徵,這些特徵在火星上一直保持了大約40億年的時間,這些特徵傳達了塑造火星表面的過程。
近日,nasa和一些大學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在分析了蓋爾隕石坑的採樣土壤和巖芯樣本後,科學家們發現,大約40億年前,火星赤道上的蓋爾隕石坑曾被難以想像的巨大洪水衝刷過,暗示這顆赤紅色的星球上可能存在著生命。研究人員法忍(Alberto G. Fairen)表示,如果火星也有水份,那麼40億年前就可能已經發展出了微生物。
這項研究最近被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該項研究發現"巨大的山洪"很可能是由隕石撞擊時產生的能量引起的,撞擊釋放了積聚在火星地表上的冰層,從而產生漣漪效應,進而形成了洪難。
這場滔天洪水留下的波紋,最高達9米,散開寬度達137米,與地球的情況類似,這些相似的地質特徵訴說著遠古兩顆星球表面的形成過程。
法忍表示:"我們終於首次透過好奇號觀察到的沉積學細部數據,辨識了那場滔天洪難。洪難留下的沉積物,過去未曾被軌道器回傳的數據所認定。"。
好奇號搜集的洪難資料與地球2百萬年前冰層融化形成的地質特質非常相像,不過火星上冰河的溶化、水蒸氣蒸發過程很可能有相當大的外力釋出的二氧化碳及甲烷所助。
水氣與其他氣體的結合製造了一段短暫的溫溼時期,學者們聲稱,這段時期很有可能就是火星生命發展的源頭,"溫暖、潮溼的氣候甚至持續到水流停止後才結束,但我們的研究無法斷定那段時期究竟有多長。"撞擊形成的熱力壓縮也可能使那些水氣形成會下暴雨的雲朵,而且很可能遍及整顆星球。
其中一項數據例證,顯示了當初水流進蓋爾撞擊坑並且與從同樣位於隕石坑的夏普山(Mount Sharp)上流下的水匯集引起了巨大又飛速的浪潮,而浪潮留下環繞整個隕石坑的礫石山脊沉積痕, 至今仍可見於火星表面,那些數據也幫助研究團隊測量了巨潮的幅度,好奇號背後的科學團隊,過去就確定了撞擊坑遠古曾經存在湖泊與川流,而這些水份正是隕石坑以及裡面可能發展出微生物的最佳證據。
最後法忍又表示:"從地質學的觀點來看,早期的火星是顆非常活躍的行星。所以早期火星曾是宜居星球,那它曾經有生物棲息過嗎?下一臺探測車毅力號可能會協助我們解答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