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鏡片鍍膜已是常規,那麼,染色鏡片和變色鏡片是不是要鍍膜?理sir幫大家分析下,或許對理粉們有幫助。
眼鏡光學認為,鏡片的屈光能力會使所視物體在戴鏡者的遠點形成清晰的像。也可以這樣解釋:所視物體的光線通過鏡片發生偏折並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像點。實際情況是這個「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幹擾。
分析發現,鏡片除了每個表面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以外,面與面之間還會產生內反射光,這些內反射光會在遠點附近產生虛像,即在視網膜的像點附近產生虛像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鬼影」。
同時,就像所有光學系統一樣,眼睛並不完美。事實上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模糊圈。我們所感覺到的二個相鄰點,其實是由二個並列的、或多或少有重疊的模糊圈產生的。當二點之間的距離足夠大,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就會產生二點的感覺;但是如果二點距離太接近,那麼二個模糊圈就會趨向於重合而被誤認為是一個點,這就是日常所遇的「眩光」現象。
因鬼影產生的眩光,會對正常視物產生嚴重的幹擾,影響視覺清晰度和舒適度。
雖然鏡片染色或變色後透光量會降低,但鏡片表面的反射光依然存在;因此,鏡片凹面反射光和鏡片前後表面間的內反射產生的鬼影而出現眩光現象,依然會嚴重幹擾視覺,影響戴鏡者視物的清晰度和舒適性。
例:某戴染色片人士,背對太陽喝著咖啡。假設他看到的茶杯的光亮度為100Lx,太陽的光亮度為500Lx。
因鏡片染色而使透光量下降,假設有33%的光線可以通過,因為存在鏡片前表面的反射及兩面間的內反射,合計反射量9%左右,所以,戴鏡者所看的茶杯的光線,進入眼球約:100×33%×(100-9)%=30Lx。
戴鏡者身後500Lx的陽光,因鏡片後表面的反射,有4%進入眼球,即500×4%=20Lx。這一進入眼球的反射光線,將會對戴鏡者所看的茶杯的清晰度產生幹擾,幹擾量為20/30=67%。
戴鏡者所看的茶杯的光線進入眼球會略有增加。假設有33%的光線可以通過,此時因鏡片鍍膜而使合計反射量降為0.6%,於是,所看的茶杯的光線進入眼球約:100×33%×(100-0.6)%=33Lx。
同樣,鏡片後表面的反射光也大大減少,因鏡片後表面反射而進入眼球的太陽反射光約500×0.6%=3Lx。雖然這一反射光已經大大減少,但仍然會對戴鏡者所看的茶杯的清晰度產生幹擾,只是這些幹擾很小,幹擾量為3/33=9%。
由以上分析可見,鏡片鍍減反膜後,前表面透光量略有增加,後表面反射光則減少明顯,並因此對正常視物的幹擾量從67%下降到9%,大大提高了戴鏡者視物的清晰度和舒適性。
所以理sir建議:染色鏡片和變色鏡片都應該鍍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