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反烏託邦的青少年史詩電影蔚為主流,十多年來始終有不少奇幻電影改編,即便風潮早已過去,青少年支持者也早已少了許多,光環不再,這些靠著魯莽就可達成夢想的英雄,好像已經沒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彼得傑克森在拍完《指環王》三部曲以及《霍比特人》三部曲之後似乎仍醉心於此,在他還未決定改編其他《指環王》衍伸文本之際,他先行擔任監製拍了《掠食城市:致命引擎》,儘管投資1億美元,但事實的確證明是災難一場。
對的,是場災難。
自本月14日在美國上映,但是票房卻非常的悽慘……首周末只有750萬美金的票房,非常快刷新了2018最賠錢電影的名單,在這之前,被估為可能是2018最賠錢電影的是11月底上映、泰隆艾格頓主演的《羅賓漢:起源》,沒想到才不過半個月,這個「2018最賠錢電影」頭銜就要拱手讓人了,目前來看或許這個頭銜那定了。
口碑方面也慘澹,目前豆瓣只有780多人點評,為6.6分,基於評分人數太少,不具有大眾性。但《掠食城市》國外已經全線上映,爛番茄專業影評評分只有28%,大眾爆米花指數剛剛及格60分,IMDB評分6.5。
《掠食城市:致命引擎》故事多像是喬治米勒癲狂到極致的《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故事瘋狂,真正的亂世末日,卻又搭配美不勝收的荒原,以及真實到極點的飛車動作戲,極簡的對話及劇情,搭配末日後的人性仿徨與孤獨,呈現得像首詩一樣,《掠食城市:致命引擎》不然,典型就是為了討好年輕人而來,所以滿口英國腔的羞澀小生男主角總會在緊要關頭補刀,擁有強運絕不會死,即便身旁的護衛死了一片,意圖復仇的女主角臉上雖然有疤痕,但她一雙美目卻難以忽略,這兩人從頭到尾幾乎讓身旁所有人都陣亡,徒留他們,卻能夠拯救剩下來的世界。
這其實是一件多麼弔詭且老套的橋段,在俗套裡面發展出類型電影的爽快無腦,這當然沒有關係,老實說麥可貝早在《變形金剛》幫我們做了完美示範,不過《掠食城市:致命引擎》全片有形無體,連主角群糟糕的演技都相當無力,雖然雨果·維文所飾演的大反派,帶來有如奧斯卡殿堂的表演,但放在這部電影裡面,卻簡直像是糟蹋。
《掠食城市:致命引擎》還是可憐的,讓我看到一部擁有大型成本,精緻美術以及上乘特效的電影,有望成為三部曲系列的電影,情感及劇情被濃縮到毫無必要,除了開場的城市追逐戰,整部電影都很讓人詬病,慢慢的,這部電影只會成為彼得傑克森監製生涯的一個汙點,我們或許可以說電影非他所執導,不過這樣的監製質量,對一個曾拍過《指環王》三部曲這樣經典大作的導演,還是相當失望,想當初三部加起來將近十個小時的《指環王》,可以細述各條支線,但這片卻連主線都講不好,我們只能在一些靈光乍現的片刻畫面,像是小小兵玩偶、壞掉的IPhone手機、過期千年的奶油夾心麵包以及刻意嘲諷美國霸權的美杜莎隨身碟(從USA變成MEDUSA),但這仍不顯得失重,讓《掠食城市:致命引擎》註定成為了過眼即忘的平凡作品。
在上映之前,這部電影一直主打《指環王》的視覺團隊,我覺得這部分確實也是電影的最大優點,不管是電影一開始就帶來一場城市之間的追逐與併吞,或是海上監獄、空中補給站、致命武器等等,雖然都不是影視作品裡第一次出現的事物,但各自有著獨特的設計,會讓人希望每個地方都可以有更多展現的空間。演員的表現則是另一個亮點,雨果·維文自然不用多說,飾演反移動聯盟一員的智海與她的夥伴幾次出現也都很搶眼。
但說實話,扣掉城市的設計與視覺外,故事本身其實不算特別,私人恩怨、兩個對立的陣營、反派的野心等,整體構架都是這類型作品裡常見的元素。儘管創作者為了讓內容更加豐富,在主線之外還添加了許多其他部分,不過這些地方大多是簡單帶過,反而給人一種拼湊的感覺。像是人造人帥克與女主角海特·肖,雖然對於一個年輕女孩如何在化外之地存活做出解釋,但如果沒有對兩人之間的情感有所體會的話,反而會覺得這個部分有些多餘。
這類型的作品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就是都會帶來一些讓人省思的地方,《掠食城市:致命引擎》裡可以看到大城市併吞小城市,而上面的人民對於這樣的狩獵感到興奮,讓人聯想到《飢餓遊戲》中都城人民觀看其他區的參賽者廝殺的景象;另外,尚國的幾位主要角色大多是非白人演員,與西方最強大城市之一的倫敦對比,這些似乎都可以看到現今社會的一個縮影。最重要的是,電影講述了戰爭的可怕,末日世界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但在這樣的結果之下,人類依舊用城市互相抗爭,似乎也說著我們無法記取教訓。
由於原著小說不只一本,可以看出《掠食城市:致命引擎》還有許多故事可以講述,我其實算是蠻喜歡這類型的電影,加上想看到有些地方可以更詳細的說明,像是尚國以及其他大城市的狀況,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想看到電影公司推出續集,只是希望劇情可以多點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