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的統計站一般都是統戰部門分管。鄉鎮的統戰部門不光負責統計站工作,而且要負責修路、宗教等工作。宗教工作是保密的。統戰工作不光是做邪教統計工作,而且要針對家庭傳教或其他登記在冊的基督教或者佛教等情況進行統計上報,要全程監督宗教行為,防止宗教發展不正規,像教眾經常聚集點的統計,像太陽神教、全能神、法輪功等邪教組織、未經備案的傳教行為或其它形式的非法傳教行為上報,該取締的取締,該抓人的抓人。其實很多宗教信仰都有共同之處就是宣揚真善美,著重介紹因果論的哲學。因果論也是一切科學或者哲學最基本的理論。因果論不光在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有所體現,在任何宗教信仰中都充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即便在數學推理裡都有因果關係,它充斥著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我曾全程參與了全鎮農村貧困人口情況統計、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及國企的質量統計等工作,這些工作,我記憶清晰的有以下幾件事情:
一是上報全鎮農村貧困人口情況。區裡統一發放表格,紙質版和電子版都需要上報。表格列印後都要下發到村裡面,由村幹部負責填寫。我們鎮有十幾萬人,20個村(居),基本是全覆蓋,不論符合要求的或不符合要求的。村裡面大多都是坐下來幾個人進行填寫,他們只管填寫,一般填寫的不全對,然後要上交到鎮裡面,可想而知,這些事情多麼令人頭疼,一堆資料還要輸入電子表。這個數據處理量是十分巨大的,我記得很清楚的是一張表格熟能生巧的話都要1分鐘左右。
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感覺鄉鎮統計工作人手十分不夠,於是只能向村裡或者其他部門借調人員,組成了專門的工作小組。找了好多好手來進行處理數據,而我就主要負責手把手指導他們怎麼操作、統一整理數據、匯總上報。但即便這樣還是花費了一周左右的時間上報,上報到區統計局後,由於區整體需要,我們鎮還要具體調整一些數據,例如家庭狀況要調整,其實由於大家一味地追求速度,很多信息是不完全正確的,一般每戶人口都會少填,甚至區裡的一些特殊要求,要添加一些數據量,又不得不修改,所以這個工作是倉促的,是不夠細緻的,大數據在細節處理上面顯示不出正確性,只能大致地反映一些問題,其實有些選項根本沒有必要上報,但是因為要申報國家級貧困區,不得不都不填寫了,現在很多家庭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一般家電、交通工具,其他數碼產品基本家家都有,但是填到數據表上面都沒了,甚至有的人家住的都是別墅級別的樓房,而到了表格就變成十幾平方米了,但是區裡要的就是這樣的數據,雖然我們區沒能評上國家級貧困區,但是到省裡卻通過了,我想大概我們國家的貧困縣都是這樣評出來的吧,一些基礎數據統計結果,完全都是出自統計局的手筆,所以很多統計局的數據都是上面領導的安排,而真實的數據之所以不能夠獲得,跟人員編制及具體工作時間安排有著直接關係,有些頂層設計很不科學,儘管統計是一門學問,但是這些數據的獲得本身就有問題,這樣的調研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反映不了什麼。這是驗證題,不是探索題!
二是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剛開始的時候,領導跟我說一個月就完成了,結果我幹了半年。其實我不怕辛苦,我只是對因要完成任務而把原先統計的相對真實的數據修改的面目全非有所牴觸,但最終又不得不接受領導和組織的安排。我參加經濟普查的時候經常會騎著摩託進行實地採集數據,用發放的PDA系統進行證照採集,一般都要下去對幼兒園、衛生所、村部等企事業單位的營業執照和組織機構代碼、稅務登記證等證件進行拍照,但很難處理,由於時間緊迫,於是就想到很多辦法,當事人籤字蓋章後,回單位後統一拍照上傳,這樣又快還準確,就這樣在倉促中完成了經濟普查的原始數據的採集,採集後上報到伺服器,在區統計局的後臺再進行統一修改。
此項工作十分繁瑣,所以我被區統計局給階段性調走了。起初,我是不願意的,但是由於領導說有補助,我就同意了,人窮志短啊!後來,我發現有些承諾不能全信。由於我不是統計站的人,而且沒有編制、沒有身份、沒有裝備,幹活比別人多幹,補貼確是最少的,這就是最直接的差異。
三是借調到區統計局的那些天。我們幾個人在一個辦公室,人手一臺電腦,進行數據修改,按照領導分布的任務,每個人一張應該修改的表格,我其實修改速度是很快的,想早些回去工作,所以馬不停蹄,但是由於工作太快,工作量就變得更大,起初我幹完了初次修改,但是一再審核過不了,我發現明明是真實的數據,卻不能通過系統審核,為了讓系統認可,不得不去完善數據、適應系統,通過我們幾個人的交流,原來大家都是這樣幹的。大家私下裡都在溝通交流,要想真實的幹好這項工作,無外乎領導足夠重視,時間足夠充裕,經費要足,人手安排上面要儘量足夠,這樣的話開展起來才會有的放矢。我記得我到村裡開展統計工作,村書記村主任都不待見的,因為沒有好處,統計工作跟他們的各種工作沒有利害關係,所以他們普遍應付心態。即便是真實的數據到了系統之後,在區裡宏觀調控之下也要做好細節調整。
剛開始的數據處理我們用了一周多的時間,總算是把所有的數據修正通過了,但是市裡、省裡要求添加文化產業還有電子商務數據,所以又不得不繼續修改,畢竟這種工作,都是領導說了算,我們只是執行,沒有哪個市公然說不修改的,這其中跟工作經費的發放有著直接關係,也跟政治有關,因為哪個市都不想被通報批評,真的數據會被通報的,只要看著像真實的、比較和諧的數據才是會得到認可的。關係好的市,儘管工作業績不怎麼樣,只要公關做的好,一般都是會受到表揚的。有時人們是害怕說真話的,明明是假的數據,但是領導卻反覆的要做這些無意義的東西,這不是為了真正的調研真實情況,而只是為了填寫一些數據而已,或者說僅僅是完成任務,符合人們所認為的邏輯罷了,有時人們會陷入塔西佗陷阱和曼德拉效應的泥潭。
為何一開始上級單位不直接做個基數表,讓下面的填寫微調呢?其實大家都知道,當誤差超過一定的界限的時候那就是錯誤了,但是這種誤差在國民社會裡在反覆積累,不斷累加,直至讓大家感覺到和諧,掩飾那真實的情況,其實到了領導手裡的情況,往往沒幾句真話,畢竟那些誤差不能佔總體太大,但是這種富集經不起時間的驗證。
在電子商務及文化產業的添加上,我們可是下足了功夫,既要使系統通過,又要不至於太假,於是一些小賣鋪、賣零食的超市變成了文化產業,明明我們全市也找不到幾家電子商務站點,卻到處都是電子商務,只要用到電腦的單位都能算成電子商務了,這些數據只是憑空想像,沒有真實的基礎,但是即便這樣,只要總體電子商務及文化產業佔比達到要求就可以的。
四是國企裡的質量統計工作。我在國企裡做了五個月後便辭職了,但是我卻從中學會很多東西。統計工作至少要三本帳:一本就是真實數據,這種數據要直接匯報給一把手,因為最真實的數據一把手想了解;一本是領導要求修正的數據發給各個片區的領導,各片區領導想知道自己地區的真實情況,他們只能各自自己知道;一本就是對公眾的數據,要給財務報帳的數據。這些數據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卻反映了不同的情況,發錢多少都要得到一把手和地區領導的意見,或者說宏觀上給那些上級、下級部門看的,大家都能說的過去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