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的學名叫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雖然現在人工可以養殖,但野生種群的存在尤為珍貴。
可愛的大鯢幼體,還可以看到它們粉紅色的羽狀外鰓。圖片:zslsites.org
雖然最後向多方求證這並不是娃娃魚,與大家的期待有點小落差。但最後得知這一個小傢伙叫「六角龍」,學名墨西哥鈍口螈,是蠑螈的一種,筆者還是被這個小傢伙背後的故事給驚呆了。
張子丹大爺救下的六角龍,細心的張大爺還給它準備了水草和一些小魚 攝影/王曉曄
六角龍,有著與娃娃魚類似的命運。
先說娃娃魚。今年5月,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車靜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大量野外科考工作基礎上,採用基因組研究技術發現,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物種的中國大鯢,至少可以分為5個物種。這項成果橫空出世,意味著中國大鯢的保護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科學研究顯示,中國大鯢的基因多樣性並非單一,目前的數據支持中國養殖場會定期將一定比例的飼養大鯢釋放野外,作為保護手段之一維持野生大鯢的種群數量。然而上半年,中英日三國學者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2013年至2016年調查了中國97個縣,僅僅發現24隻野生中國大鯢。圖片: Ken Lucas / ardea.com
這本來是大大增加物種多樣性的好消息,然而細思後卻讓人陷入更深的憂慮。曾經無序的引種養殖和放歸已經極大破壞了大鯢的基因多樣性,不同種類的大鯢在人類的「保護」下成了一鍋「大雜燴,如今「純種」大鯢在野外已經難覓蹤跡,對於大鯢的保護因此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再說六角龍。它與娃娃魚一樣,屬於兩棲動物。這個學名很正經的被叫墨西哥鈍口螈的小傢伙,不僅是寵物市場的明星,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躲過科學家的興趣。它最引人注目的貢獻在於再生醫學。墨西哥鈍口螈的四肢、尾巴、器官、部分眼睛甚至是大腦的一部分都可以再生。
六角龍是寵物市場的明星,並被培育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網絡圖片
在對六角龍品種求證的過程中,王曉曄主任在多家寵物店裡均發現了待售的五顏六色的六角龍。攝/王曉曄
因此,它們被帶進了實驗室,進行了大量的人工繁育,以用於科學研究。而繁育的過程中,則產生了大量的近親種。而這種近親繁殖會導致群體對疾病的抵抗更差,其器官再生功能也受到了影響。
除了科研之外,墨西哥鈍口螈因為呆萌可愛的外表,和獨特的形態,也成為很多人用來做寵物的首選。
然而,在野生環境中,這一的生境卻極為堪憂。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雖然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的家中以及研究人員的研究所中還生活著成千上萬的墨西哥鈍口螈,你甚至能夠在日本餐館的菜單上見到人工養殖的墨西哥鈍口螈。但實際上,在它們僅有的天然棲息地中墨西哥運河中,墨西哥鈍口螈的野外種群數量僅有幾百隻。
現在,墨西哥鈍口螈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生物保護的悖論:人工環境下隨處可見的它們,在野外已經瀕臨滅絕。而隨著野生墨西哥鈍口螈數量減少而逐漸失去的基因多樣性,意味著科學家或將永遠失去將這一生物研究透徹的一切機會。
綠會秘書長關注到墨西哥鈍口螈的野生危機,並多次在不同場合倡導野生物種的棲息地保護和就地保護。圖為熊貓指南CEO來訪時,綠會秘書長向其講述墨西哥蠑螈因野生環境破壞所遭遇的危機,希望熊貓指南能夠將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遺傳多樣性納入到評測體系中。圖/綠會
現在,這兩個命運多舛的物種,不論是像大鯢一樣,面臨著野生物種種群數量消失的風險,還是像墨西哥鈍口螈這樣,走在了野外滅絕的「虛假繁榮」上,都將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損失。
失去生物多樣性將會是科學的損失,科學的損失則必然是人類的損失,或者災難。
後記:這頭在白洋澱被意外發現的小六角龍,估計是被人為放生或丟棄,在志願者發現的第二天,因缺氧或水體不適,最終死去。但請讓我們記住這個物種的故事,共同為保護野生物種而努力。
最後,向發現六角龍,並向王曉曄主任積極提供線索和協助的白洋澱漁民張子丹大爺深表感謝。張大爺曾經是位教書的先生,寫一把好字,是一個會生活,懂藝術,深愛白洋澱和澱裡各種各樣小生命的樂觀老爺爺。這點不用多說,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來。
照片中這個精神抖擻的大公雞,就是出自張大爺之手,兩側的毛筆字也寫得很是瀟灑。攝/王曉曄
張大爺現在是白洋澱邊有捕撈證的漁民,他家門口的兩顆大樹鬱鬱蔥蔥,自己種植的荷花也已到了盛開的季節。盛開的荷花襯託著他們的平房祥和、靜溢,老倆口就這樣幸福的生活在澱邊。 攝/王曉曄
張大爺得知王曉曄是綠會保護地主任,一直從事鳥類保護,他高興的像個孩子,因為他也一直守護者這些澱內的精靈。哪個地方有鳥窩,哪個地方有鳥在孵化,他都知道,他還特意的帶王曉曄主任去看了他守護的一窩鳳頭闢鵜的鳥蛋。 攝/王曉曄
張大爺和老伴快樂的拉起「中華白鶴保護地·白洋澱」的旗子,希望能夠為白洋澱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貢獻力量。 攝/王曉曄
精神矍鑠的張大爺划船帶王曉曄主任在澱上觀察他守護的各種小精靈。 攝/王曉曄
文/Tammy 審/shuya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