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這座「山」,都是美國國獸的頭骨堆成的

2021-01-09 網易

  

  初中我剛學吉他的時候,學過一首非常好聽的鄉村民謠曲,名字叫「水牛女孩」(Buffalo Girl)。這個名字總讓我想起《沉默的羔羊》裡的連環殺人狂「水牛比爾」(Buffalo Bill)。後來我才知道,美國有個城市叫「水牛城」(Buffalo),那首曲子其實是叫「水牛城的姑娘」。

  美國雖然有「水牛城」,但是沒有水牛,只有野牛。

  

  嗯,就是慌不擇路造成車禍的這位。圖片:BBC Earth / youtube

  

  老牛自報家門

  我們較熟悉的「牛」都來自牛科(Bovidae)裡的牛族(Bovini),中文名稱有家牛、犛牛、水牛和野牛。其中家牛、犛牛和印度的白肢野牛來自同一個屬,牛屬(Bos),水牛來自水牛屬(Bubalus),此外還有非洲野牛屬(Syncerus)和美洲野牛屬(Bison)。

  美洲野牛(Bison bison)的正式英文名稱是 American bison,但人們還是更喜歡用「水牛」buffalo來稱呼它。這個詞在北美的使用,可追溯到十七世紀早期,來自開拓新大陸的法國毛皮獵人。直到1774年,bison 這個詞才出現在文獻記錄中。

  

  成群漫步於公路上的美洲野牛。圖片:Duncan Usher / Minden Pictures

  不過 buffalo 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把美洲野牛與亞洲的水牛混淆。美洲野牛的外形與水牛完全不同,甚至和舊大陸大部分牛都不一樣。它們的背部駝峰更高聳,顯得前半身更粗壯,毛髮更濃密,臉更平,最明顯的區別是角更小。雄性美洲野牛體長約2.8米,肩高約2米,平均體重730千克,略遜於白肢野牛和水牛。它的角只有30~40釐米長,又小又彎。這對小角配上扁平的大臉和一頭捲毛,使美洲野牛的長相不似舊大陸的野牛那麼兇悍,反而有些萌。

  

  「我的臉萌嗎?」圖片:Donald M. Jones / Minden Pictures

  

  野牛的輝煌時期

  美洲野牛隻有一個長相類似的「親戚」,就是和它同屬的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這兩個物種的祖先,都是更新世的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一些草原野牛進化為現在的歐洲野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與家牛的祖先原牛(Bos taurus primigenius)發生過雜交。

  

  法國的肖維巖洞(Grotte Chauvet),保留了3萬多年前的巖洞壁畫,畫面上有野牛、犀牛、野馬等動物。圖片:Nico van Kappel / Buiten-beeld / Minden Pictures

  另一支草原野牛在一百萬年前,跨越白令陸橋到達北美。在第四紀冰期的最後幾十萬年間,它們參與到北美大型動物的生存競爭中,體型逐漸巨大化。但隨著古印第安人踏上美洲大陸,這些「大牛」在一萬年前數量大減,剩下的個體身材縮水,演變為現在的美洲野牛

  冰期結束後,北美的氣候變得溫暖舒適,美洲野牛的春天也來臨了。絕大部分大型動物消失了,它們少了許多競爭對手。在鼎盛時期,約有千萬頭野牛在北美大草原上無憂無慮地生活。這片肥沃草原被稱為大野牛帶(great bison belt),其歷史面積曾經十分遼闊,北至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灣,向東綿延至大西洋沿岸,整個北美的大半面積都包括在內。

  

  「大野牛帶」的範圍。淺色為已滅絕的全新世野牛(Bison occidentalis)分布範圍,中間色為北美野牛的森林型亞種(B. b. athabascae),深色為北美野牛的平原型亞種(B. b. bison)。圖片:Cephas / wikipedia

  大野牛帶的主要植被是低矮的禾草類,包括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這些植物營養豐富,是野牛們理想的主食。它們的平臉很適合在冬季推開積雪採食矮草

  

  快把你臉上的奶油擦擦(誤)。圖片:Sumio Harada / Minden Pictures

  在一萬年前,大野牛帶是北美最大的陸地生物群。美洲野牛是整個草原的關鍵性物種之一,它們可以控制優勢矮草類的長勢,為其他植物類群提供更多生存空間,其排洩物也會滋養草地。而野牛的主要捕食者,比如狼群,會捕食老弱病殘的野牛,控制野牛種群的健康發展

  野牛在自然環境下的壽命約為十五年,三歲時可以交配繁殖。孕期一般為四十周,每胎生一隻小牛。在交配期,雄性野牛會打架爭奪交配權。有大角的草食動物一般會用角互相頂撞,來場強人鎖男式的摔跤比賽。但美洲野牛的短角派不上什麼用處,它們之間的打鬥是用又大又重的頭互相撞擊

  

  對撞打鬥的美洲野牛。圖片:BBC Earth / youtube

  

  老冤家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非常依賴野牛,他們在美洲立足後不久,就開始獵殺野牛。在玉米被馴化之前,野牛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尤其是嚴寒冬季食物匱乏的時候。除了食用,野牛的皮毛、角和筋骨都是印第安人的生活日用品材料。

  對印第安人來說,野牛是提供他們生活各方面必需品的神聖動物。在獵捕野牛前,他們會舉行一些宗教儀式,酋長們會邊抽菸邊祈禱,祈求保佑狩獵成功。至今野牛仍是美洲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相信野牛具有特殊的魔力和治療能力。

  

  美國畫家喬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繪製的印第安人騎馬射獵野牛的圖畫。圖片:George Catlin / Wikimedia Commons

  一些印第安部族會在冬季把野牛群趕到冰面上,讓它們把冰面壓破,落水淹死,下遊的人再把野牛屍體打撈上來。另一些部族會用火把野牛群趕下懸崖摔死。這樣的捕獵所收穫的野牛,可能遠遠大於部族所需的量,看起來有點浪費。但在沒有馬和獵槍的年代,野牛很難獵殺。雖然美洲野牛看起來很蠢萌,但其實相當機警迅捷,奔跑時速可達每小時六十公裡。兼之脾氣不好,面對獵人,它決不肯乖乖就範。因此,印第安人不放過任何一個獵殺野牛的有利條件。

  在印第安人與野牛共存的幾千年裡,雖然不時會有野牛被獵殺,但北美的野牛種群一直健康充足,與印第安人保持著良性生態關係

  

  身上沾滿白雪的公野牛。圖片:Ignacio Yufera / Biosphoto / Minden Pictures

  在最近的五百年間,這種格局被徹底改變了。

  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就把馬帶入了美洲。這些馬非常適應大野牛帶的環境,迅速繁殖,遍布平原。印第安人非常喜歡馬,坐騎與獵槍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捕獵效率,終年不休地在大平原上捕獵野牛。一些部族改變生活方式,成為了職業的馬背野牛獵人,過著不斷遷移的半遊牧生活,和定居部族和歐洲人進行貿易,販賣野牛肉和皮。

  到十九世紀初,平原上約有六萬印第安人,卻有近九十萬匹馬。平原上還遊蕩著兩百多萬匹野化的家馬。在人類的獵殺之外,野外生活的馬,也給野牛造成了一定生存壓力

  

  表現印第安人騎馬射獵野牛的雕像。圖片:pixabay

  

  殖民者帶來滅頂之災

  隨著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在北美定居,對資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相比之下,早期皮毛商的生意只不過是小打小鬧。移民需要立足,就需要大量土地來放牧和種植,需要原材料來發展工業,需要土產來進行國際貿易,這些需求大大刺激了對野牛的大規模捕獵

  在1800年,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野牛群已經消失了。隨著美國邊境的向西擴張,大平原地區的野牛被成批獵殺,野牛狩獵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野牛皮被做成工業機器皮帶、皮靴和家居飾物,並大量出口歐洲。

  

  美洲野牛分布區域的變更。淺色為野牛原分布範圍,中間色為1870年的分布範圍,黑色為1889年分布範圍以及數量。圖片:Cephas / wikipedia

  西部擴張給許多美洲原住民部族帶來了生存危機,白人給他們的保留地土地貧瘠,遠離野牛。因為生存資源極度匱乏,許多印第安人開始反抗,他們不但要面對美國軍隊,部族之間也徵戰不休。一些部族或主動或被迫選擇與美國政府合作,加入這場竭澤而漁的捕獵。

  

  印第安人和歐洲殖民者,都參與了這場竭澤而漁的捕殺。圖片:Louis Maurer / Wikimedia Commons

  在1840年,大平原上尚有三千多萬頭野牛,南北戰爭結束後,只剩下五百五十萬。橫跨平原的鐵路工業建設進一步加速了野牛種群的枯竭,鐵軌旁的狩獵宣傳廣告林立,乘客們可以隨意射擊火車附近的野牛。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受僱於鐵路公司的野牛獵手,負責給鐵路工人提供肉食,如著名的獵人威廉姆費德裡克科迪(William Frederick Cody),人稱「水牛比爾」(Buffalo Bill) 。他在一場八小時的捕獵比賽中射殺了六十八頭野牛,贏得了這一名號,據說他在1867~1868年間曾射殺了4282頭野牛。後來這個名字被用在《沉默的羔羊》裡,和電影裡惡魔般的「水牛比爾」不同,獵人「水牛比爾」是當時人們崇拜的英雄。

  

  「水牛比爾」的圖畫,他曾殺害一位印第安酋長,並親手剝下頭皮,這讓他家喻戶曉。圖片:Courier Lithography Company / Wikimedia Commons

  在內戰後的幾十年間,美國大平原上有幾百個商業狩獵機構捕獵野牛,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野牛被殺,美國軍隊和鐵路工人消耗不了這麼多的野牛肉,只能放任剝了皮的野牛屍體在平原上腐爛,剩下的部分被運走作為工業原料和肥料

  

  1892年,底特律郊區的密西根碳工廠,等待加工的野牛頭骨堆積如山。圖片:Chick Bowen / Wikimedia Commons

  19世紀70年代,野牛種群已經衰弱到四五十萬頭。一些人試圖保護野牛,提議結束大規模屠殺。然而包括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在內的更多政界人士和軍人,希望借屠殺野牛來壓迫印第安人。如果野牛被殺光,印第安人失去主要食物來源,就只能依賴美國政府提供的資源。這樣,他們就可以逼迫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把肥沃的土地讓給殖民者。

  對野牛的屠殺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野牛的數量只剩下不到四百頭。而印第安人也全部被遷入保留地,依靠農業和政府提供的少量食物過活。

  

  浩劫之後的殘局

  野牛的滅絕對北美大平原的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歐洲人帶來的家牛,很快就取代了野牛,數量膨脹到三千多萬頭。牛群啃光了牧草,導致表層土壤被侵蝕,引發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嚴重的沙塵暴災害

  

  黃石公園草原上的野牛,不遠處,黃石公園著名的熱泉正在噴水。圖片:Tim Fitzharris / Minden Pictures

  1894年,美國政府終於頒布了一項法律,禁止在黃石國家公園獵殺野牛。在大屠殺之後,黃石公園還倖存著二十餘頭野牛。雖然這項禁令來遲了,但在保護之下,野牛種群開始慢慢增長。一百年後,黃石公園的野牛數量已接近四千頭,它們是現存少有的純種美洲野牛種群。

  十九世紀末,一些農場主讓野牛與家牛交配,把家牛的基因輸入了野牛群。目前,美洲野牛的數量已經回升到五十萬頭,但根據檢測,有超過95%的個體都攜帶家牛的DNA。只有黃石公園和猶他州的少數幾個野牛種群,在經歷大屠殺和雜交之後保留了純粹的野牛基因。

  

  黃石公園的遊客在觀賞野牛。圖片:Pete Cairns / NPL / Minden Pictures

  生態學家有時會把美洲野牛與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相提並論。旅鴿也是北美的原生動物,曾經是美洲數量最多的野鳥,和野牛一樣,它也遭到了大規模的商業捕殺。旅鴿走向了滅絕,而野牛比較幸運,雖然經歷了許多災難,但還留在這個世界上。並重新成為複雜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現在,野牛被看作是現代美國的象徵,但在過去的四百年裡,美洲大陸的殖民與建國,給這些巨獸帶來了滅頂之災。野牛的苦難史應該被銘記,它們的春天已經一去不復返,風中散發、與狼共舞的印第安文化,也伴隨野牛群一同呼嘯而逝。

  

  電影《與狼共舞》中溫馨的「跨伺服器聊天」場景,白人與印第安人使用各自語言中的「野牛」一詞實現了首次交流。但不管是野牛還是印第安人,最終都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圖片:電影《與狼共舞》

  

  牛家的著名成員們

  

  家牛(Bos taurus)

  世界廣泛飼養,我們最熟悉的家畜牛,其野生祖先原牛(Bos taurus primigenius)已經滅絕。

  

  犛牛(Bos grunniens)

  分布於青藏高原,馴化犛牛經常出現在旅遊景點,以20元一位的價格與遊客合影(誤),野生犛牛是易危物種。

  

  白肢野牛(Bos gaurus)

  分布於印度、東南亞、中國西南,易危物種,現存最大的野牛,特徵是白絲高腿襪(誤)。

  圖片: Joseph Lazer / Wikimedia Commons

  

  水牛(Bubalus bubalis)

  分布於印度、東南亞、中國南方。家養水牛是很常見的家畜,其祖先野水牛(Bubalus arnee)是瀕危物種。

  圖片:Djambalawa / Wikimedia Commons

  

  非洲野牛(Syncerus caffer)

  分布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經常在《動物世界》裡出現,和獅子相愛相殺(誤),兩隻牛角在頭頂相接,形成「中分」的形狀。

  

  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

  只分布於歐洲極少地區。曾被捕殺接近滅絕,後來人們保存了動物園裡倖存的野牛,繁殖出幾千頭,使這個物種免於滅絕。現為易危級。

  圖片:Michael Gbler / Wikimedia Commons

  

  美洲野牛(Bison bison)

  今天的主角。分布於北美,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近危物種。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15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霜天蛾。

相關焦點

  • 白骨如山從來不是形容詞,古人打仗,真有人把白骨堆成山
    我們經常用白骨如山來形容這場仗打得無比慘烈,死了太多人,屍骨堆積起來都像一座山一樣。你或許會覺得,這只是古人使用的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而已,但是,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確實有一個非常殘酷的傳統,將戰敗者的遺骨堆積成山狀。
  • 厄利垂亞的國獸-駱駝
    我在金字塔前與埃及的阿拉伯人合影來到厄利垂亞後,才知道這個國家把駱駝封為「國獸厄利垂亞公文上的駱駝印章當地一位朋友向我解釋了駱駝被封為「國獸」的歷史原因因此,為紀念駱駝為爭取國家獨立而做出的貢獻,厄利垂亞國家政府立法把駱駝封為「國獸」,把駱駝圖案刻在了國徽上,甚至政府部門等單位的公章上也刻上了駱駝圖案,從此,駱駝在厄利垂亞國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上帝」和「真主」。
  • 北美野牛正式成為美國國獸 地位堪比美國國鳥白頭海雕
    爪遊控消息:近日,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份法案上的籤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
  • 北美野牛成為美國國獸(圖)
    (圖片來源:新華/路透)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美國國會4月通過這項法案。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北美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北美野牛從史前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美大地,是北美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公牛可達1.8米高,體重將近一噸。
  • 山東壽光這座「全國最小的山」火了 網友:我要每天去登山
    大眾網3月21日訊 在你的認知中,山是什麼概念?偉岸?壯觀?只能仰頭觀望的海拔幾千米的那種才叫做山吧?
  • 世界上最憋屈的動物,沒有天敵卻被人類當成肥料,如今翻身成國獸
    說起國寶,我們很多人都很有共同語言,不管是哪個國家,國寶一定是最為耀眼的存在,比如中國的大熊貓、澳大利亞的考拉以及美國的白頭海雕等,而美國除了有國寶以外,還有一尊「國獸」,才「上位」2年多而已,它就是美洲野牛。
  • 愛馬仕堆成山:28歲華裔女郎靠炫富走紅
    提到美國真人秀《比弗利山莊的富二代》中的Dorothy Wang,很多外國網友可是如雷貫耳,這位28歲的華裔女郎不僅靠炫富走紅網絡,更成了電視節目中的紅人。  Dorothy Wang中文名叫「王宣琳」,她的父親出生於大陸,年幼時跟隨父母來到臺灣,並創立「金鷹集團」,此後又將商業版圖拓展到美國。
  • 這座山,高度還不足一米,但卻是一座真正的山
    山,在我們的意識中應該是高大雄偉的象徵,矗立在我國的喜馬拉雅山的頂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意思的是,不僅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我國的境內,世界上最矮的山峰也在我國的境內,那麼這座世界上最矮的山到底有多高呢?
  • 動物小百科:關於蒙古安氏中獸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
    安氏中獸從極大僅被知道頭骨並且骨頭,但頭骨的相似性對那更小mesonychids建議那安氏中獸在大規模有同一個wolf-like身體。它可能是知道的最大的土地住宅肉食哺乳動物。 「如果Andrewsarchus相似成了比例Mesonyx obtusidens它有長度從口鼻部到大約12英尺和高度骨盆的後面從地面到大約6英尺後面的肩膀或中部。
  • 各國最兇猛程度排行前五的國獸,印度國獸排第一,大熊貓也上榜了
    國獸是指一個國家特有的動物,並且還是這個國家的代表,並且這種動物在綜合方面都是比較突出的,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國獸,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兇猛程度排行前五的國獸嗎?那麼今天就和潛鳴一起來看一下這五位國獸吧!第五名:澳大利亞國獸袋鼠袋鼠普遍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永遠只會往前跳不會後退,可能也是它自身喜歡上了那種永不後退的精神吧!
  • 六零年物資極度匱乏,她的空間米麵糧油堆成山,帶著軍長不愁吃!
    哈嘍,大家好啊,小編又給大家帶福利來了,記得關注小編哦,每天都給你推薦精彩好看的小說,解決你無聊的時光!今天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幾本好看的小說,六零年物資極度匱乏,她的空間米麵糧油堆成山,帶著軍長不愁吃!快快點擊下方標籤和小編一起看小說吧~第1本:《重回六零年:嬌妻的奮鬥生涯 》——作者:寧小白精彩片段搶先看:六零年物資極度匱乏,她的空間米麵糧油堆成山,帶著軍長不愁吃!別說主鑽分量十足,就是配鑽也不小,而且無論粉鑽還是白鑽,火彩都非常好,款式就比較老了,很像風輕雪在影視劇裡見過的二三十年代舊上海的風格。美翠美鑽,二者皆是頂級貨色。
  • 北美野牛成國獸 曾遭到大量屠殺至19世紀末幾近滅絕
    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美國國會4月通過這項法案。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北美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北美野牛從史前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美大地,是北美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公牛可達1.8米高,體重將近一噸。
  • 揭秘世界各國的國獸,中國是大熊貓,而這個國家卻是狼
    其實國獸與國旗、國歌的意義是差不多的,它們都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就比如中國的國獸就是大熊貓,當然我們習慣的稱它為國寶,那麼你知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國獸是什麼嗎?這個國家的國獸竟然是狼。
  • 各國「國獸」PK哪家強? 野牛、北極熊or袋鼠
    各國「國獸」PK哪家強? 野牛、北極熊or袋鼠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6年05月12日09:00   綜合報導,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近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
  • 為何日本人最怕中國這座山,每天都在擔心?你知道是哪一座山嗎?
    #90後旅行#為何日本人最怕中國這座山,每天都在擔心?你知道是哪一座山嗎?日本因為處在板塊的交界地點,所以在當地會發生各種地質災害,這樣災害讓本國的百姓,每天過得非常的恐慌,讓他們處於極度不安當中。但是,其實日本也特別懼怕我們國家的一座山,有的朋友就會好奇了,是哪座山,讓日本人如此的懼怕呢?跟隨小編來看看吧。
  • 2200 萬年前滅絕怪獸比《指環王》中的 「座狼」更可怕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指環王》系列電影中,作者託爾金虛構了一種可怕的怪獸——「座狼(warg)」,它是一種類似狼的怪獸,長著鋒利的牙齒,生活在霧山。有趣的是,託爾金或許真不知道,在2200萬年前真實生活著一種類似座狼的動物,它們甚至比座狼更可怕,更兇猛。
  • 足以造成滅絕的兩座超級火山:一座在美國,另一座可能還在美國
    足以造成滅絕的兩座超級火山:一座在美國,另一座可能還在美國  CHEN • 2020-12-08 16:23:47 來源:前瞻網 E3236G0
  • 廈門那座山最高那座山最低那座最有趣? 廈門382座山的故事
    你知道廈門最高的山和最低的山分別在哪兒嗎?你知道廈門最偏僻的山和最中心的山分別是哪一座?你知道廈門最有趣的山有哪些好玩的故事嗎?今天,晨報記者帶您去探訪廈門的山。然而,你可知道廈門其實也可以稱作「山城」嗎?據統計,廈門全市現存有382座山,也就是說,不到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會有一座山赫然聳立。本期你所不知道的廈門,晨報就和你聊聊廈門關於山的那些事。最高的山  同安攬獲8座高山  「廈門的最高峰不是鼓浪嶼的日光巖(海拔92米)嗎?」
  • 穿到饑荒六零,幸好空間山珍野味堆成山,糙漢軍長拐回家!軍嫂文
    穿到饑荒六零,幸好空間山珍野味堆成山,糙漢軍長拐回家!軍嫂文哈嘍大家好!小編初來乍到,不知道你們喜歡看什麼樣的推文?期待一下,今天,小編推薦好看的年代文是穿到饑荒六零,幸好空間山珍野味堆成山,糙漢軍長拐回家!
  • 世界最難爬的山你知道是那座山嗎???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世界上最難爬的山,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座山是珠穆朗瑪峰,其實並不是,儘管珠穆朗瑪峰確實很難爬,但是自然界中並不是越高的山攀爬的難度就越高。這座山就是美國的魔鬼塔,而之所以說它是世界上最難爬的山也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確卻的證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