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
(《本經》)
【來源】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等的角。
【動物形態】賽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體形中等.身長1~1.4米。肩高雄獸為70~83釐米,雌獸為63~74釐米。體重雄獸為37~60公斤,雌獸為29~37公斤。頭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靈活伸縮和左右擺動。額前部分較隆突。眼大。耳短。四肢細小,蹄低而長。尾細短,下垂。雌獸有乳頭4對。夏毛短而密,緊貼皮膚。全身呈棕黃色或慄色,臉面部較淡,背脊中央有狹長的一條呈肉桂色;頸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幾呈白色。雄獸具角,長於眼眶之上,向後微傾。角基部為棕黃色,上部黃白色如蠟,表面約有20個輪脊,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雌獸無角,僅有短的突起。
主要棲於半沙漠地區。夏季大多居於空曠的荒漠地帶,晚秋至冬季則在鹽沼半荒漠地帶。群棲。分布新疆等地。
本動物的肉(羚羊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後,將角從基部鋸下。一般以8~10月獵取者色澤最好。
【藥材】完整的角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長25~40釐米,基部直徑約3釐米,白色或黃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個隆起的輪脊,幼枝較少。尖部光圓,彎錐形,光潤如玉,嫩枝透視有血絲或呈紫黑色,無裂紋,質老的有縱裂紋,無黑尖。角基部圓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約佔全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圓形,堅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順紋與角內面合槽,頗堅固,自橫截面上視之,其接合處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將骨塞除去後,角之下半段為簡形,中空,有細孔直通尖上,習稱"通天眼",近光可透視,為羚羊角的主要鑑別特徵。質堅硬。無臭,味淡。以質嫩、色白、光潤、有血絲、無裂紋者為佳。質老、色黃白、有裂紋者質次。
產於新疆。
【化學成分】含磷酸鈣、角蛋白及不溶性無機鹽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藥理作用】①對中樞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實驗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電休克的敏感性,卻不導致肌肉鬆弛;煎劑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驚厥率,並增高恢復率,但對士的寧所致驚厥則無效,亦不能增強苯巴比妥鈉對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熱作用
羚羊角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引起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灌胃後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6小時後逐漸恢復。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鎮痛作用。
【毒性】按每日2克/公斤給予小鼠7天,體重增長緩慢,而飲食、排便、自由活動等方面無明顯改變。毒性很低。
【炮製】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漬後,撈出去筋,鎊成縱向薄片,晾乾。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銼碎,研成細粉。
【性味】鹹,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
【歸經】入肝、心經。
①《本草蒙筌):"走肝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治熱病神昏痙默,譫語發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
①《本經》:"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安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