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獎
等於一套房子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
其中施一公等5人獲得了陳嘉庚科學獎,每人除了獲得金質獎章外,同時獲得獎勵獎金100萬元人民幣;此外還有6人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人獎勵獎金20萬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院)
陳嘉庚科學獎一出,網友們立即在網上炸開了鍋,有網友為這些科學家獲獎而點讚:
也有網友以科學家科研的艱辛為由,建議提高獎勵獎金:
超模君也同意提高獎勵獎金,理由是科研人員確實很不容易,尤其是奮鬥在一線科研人員。如果能把提高獎金到可以買一套房子,那就更好了。
說到這裡,有沒有模友好奇過:科學界有沒有一個獎,僅獎金就能在國內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子?
一個大獎等於一套房子?
科學界獎金高的獎確實不少,比如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數學界的陳省身獎和阿貝爾獎、芬蘭千年技術大獎等等,都有著非常豐厚的獎金。
這裡,超模君以大家都很熟悉的諾貝爾獎(包含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等6個獎項)為例,這裡參考2019年的諾獎獎金900萬克朗。以目前人民幣和瑞士克朗的匯率來看,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是710萬,當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筆不菲的獎金能在北上廣深買到什麼樣的房子?
就以超模君所在的城市——廣州為例;
(圖片來源於羊城房產)
從上圖可以看出,就剛過去的7月份的房價來說,以廣州天河區房價均價5.79萬每平米來看,710萬看上去很大的一筆錢也僅能買到120平米的三居室,這還是一般小區的三居,如果是地段好的樓盤恐怕連一套小三居也買不到了。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710萬看似一筆大錢,在國內一線城市房價最低的廣州也僅能買到很一般的三居室,如果是北京或者上海的城中區,這筆「大錢」恐怕連像樣點的三居也買不到了;這還是以個人獨自獲得諾獎的一個獎項為前提,才能拿到900萬克朗。
然而,獲得諾獎的科學家,畢竟是極少數,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目前能拿到諾獎的中國人也只有兩個,而且有一個是諾獎的文學獎).......
此外,絕大多數都是在一線默默奮鬥的基層科研人員,他們能拿到國內外大獎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工資又不高,想要在一線城市買房子幾乎不可能,如果是家裡有礦的,那就當超模君什麼都沒說......
家裡有礦 理直氣壯
基層科研人員的困境
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科學家、科研工作者這些自帶光環的頭銜,在圈外人士看來很高大上,但以超模君曾有過短暫的基層科研經驗來說,實際上並沒有像外界人所說的那麼好。
就在兩天前,顏寧在網上爆料,她當年從普林斯頓大學學成回國,被清華聘為正教授年薪也只有10萬。雖然是十多年前,但當時的顏寧已是國際上小有名氣的科學家了(2005年獲北美地區 「青年科學家獎」)。
(顏寧微博截圖)
為了真實地了解到學術界各專業、各領域的情況,超模君採訪了多個目前在不同領域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同學或朋友(為了保護個人隱私,下文以ABC代稱);當我說明採訪本意時,他們都很意外地接受採訪了,並很樂意將自己的現狀和一些困難如實告知。
超模君選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回答:
小A同學:上海某醫學院博士生
小G同學:北京某985高校計算機軟體開發碩士
小K同學:生物博士,某三線城市副主任研究員
小M同學:東部某211農科博士畢業
小D同學:
河南某省屬高校,生物方向講師
當然,也有個別同學表示:自己從事科研主要是真心喜歡,至於薪資怎麼樣,並不是很在乎,畢竟我又不靠這點錢過日子,至於房子家裡早就安排好了......
最後,我都問了他們:是否會一直在學術界幹下去?
他們的答案都大同小異,搞科研的並不是很在乎錢,如果在乎錢也不會一開始就從事科研了,只不過衣食住行就必須得到解決,家裡也有自己的難處,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一般不考慮轉行。
同時,他們也表示,雖然也有考慮過轉行,但是轉行之後能幹什麼,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畢竟在學術界呆了好幾年了,離開熟悉的行業,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自己也沒有信心能夠做得比現在好。
從上面的簡單採訪中可以看出,不管在讀的碩博研究生,還是在研究所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或是剛畢業幾年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的「青椒」,普遍吐槽待遇低。
網絡上也有不少網友,為待遇低的科研人員鳴不平,並呼籲提高他們的待遇:
寫在最後
對於基層科研人員來說,想要獲得科學界的大獎,這機率堪比買彩票中一等獎,所以想要用大獎獎金買房實在是太難了;
不過,對於年輕的基層科研人員來說,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就像網絡流行語所說的:
參考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099721
https://www.toutiao.com/a6339825412776280321/
https://www.toutiao.com/a6755290403743728142/
作者簡介:超模君,數學教育與生活自媒體博主,新晉理工科奶爸。出版過《芥子須彌 · 大科學家的小故事》;《數學之旅·閃耀人類的54個數學家》。後續數學文化創意多多,歡迎關注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