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馬保國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
消息一出,這位69歲登上各大社交平臺的頂流,很快「啪」的一下就涼了,他的視頻在各大網站全部被下架。
馬保國曾有多火?
僅在B站,關於馬保國的視頻就有9.3億的播放量。
很多人調侃自己想不起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下一句是什麼,而馬保國語錄卻張口就來:
「年輕人不講武德」
「我大意了,沒有閃」
「耗子尾汁」
……
馬保國在他被一位業餘拳擊愛好者30秒內連續KO三次後,被一則視頻推上了熱搜。
健身房的年輕後生不講武德偷襲馬老師,把馬保國老師的眼睛給蹭了一下
視頻中的馬保國操著方言版普通話,講述自己一次與人私下切磋的故事,「耗子尾汁」「不講武德」等金句也從此流出。
越來越多的人被他滑稽的視頻感染到,馬保國在網絡如同「傳染」般迅速躥紅。
傳染並非只有疾病
提起「傳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疾病,尤其是傳染病。
而在敘事經濟學中,突然爆發的金融危機、效果顯著的網絡營銷、廣泛傳播的謠言、電腦病毒,甚至肥胖、孤獨等這些看似彼此無關的現象,都是具有傳染性的事件。
馬保國事件也是。
他一直都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出過書,收過徒弟,成立過公司,開過武館……
但都沒有成功過。
然而一次30秒的挨打視頻,讓他走上了頂流。
真是「十年公關團隊,不如挨打一頓」。
隨後,馬保國激情出圈,成為越來越多搞笑視頻的主角。
馬保國成了極具「傳染性」的傳播。而如果我們把時間線往前推一下,其實不難發現,馬保國的走紅,或許早有跡象。
最早關於馬保國的視頻出現在2017年6月,而讓馬保國開始有熱度則是在2020年5月16日,他被對手30秒內KO三次的視頻直接在B站掀起了第一波熱潮,很多「UP」主挖出了馬保國之前的視頻,自發進行了二次創作,讓馬保國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7月31日,UP主伊莉莎白鼠發布了關於馬保國的鬼畜視頻,延續了馬保國的熱度,讓更多人接觸到了馬保國,但那時的馬保國只能說「小有名氣」,還不足以到出圈的程度。
直到10月底,B站幾大UP主連續幾部爆款視頻直接點燃了馬保國的熱度,成功將他傳染給了幾億人,馬保國的幾大金句也大面積傳播開來。
這個路徑,其實與傳染病的傳播暴發別無二致。
英國學者亞當·庫哈爾斯基在《傳染》一書中,將一場疫情暴發的趨勢劃分為4 個主要階段:散發期、擴散期、暴發期、下降期。
以我國新冠疫情為例。
它在2019年末開始散發,經過擴散,在2020年年初暴發,在得到強有力的控制後,後續因為零星散發,又達到過幾次小高峰。
同樣的例子還有2009年英國流感。
流感於4月到達英國,在初夏迅速發展,並在7月達到峰值。疫情隨後繼續發展,並在10月下旬再次達到高峰。
所以,如果隱去標籤,無論是疾病傳染還是現象傳播,都是一種「傳染」。
他們都是參與者(攜帶者)把消息(病毒)傳遞給某些特定的人,這些人又把消息再傳遞給其他人。
傳染,無處不在
當然,傳染並不只在疾病或者網絡狂歡中,凡是你能想到的領域,它幾乎無處不在。
比如肥胖。
你知道嗎?肥胖也能傳染。
2007年,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醫生和社會學家詹姆斯·福勒發表的題為《32年來肥胖在大型社交網絡中傳播》的論文中就提到,肥胖可能在朋友之間傳播,還可能會在社交網絡引發連鎖反應,潛在地影響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具體來說,如果你的朋友肥胖,那麼你肥胖的可能性就會高出45%;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肥胖,你肥胖的可能性就會高出20%;而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肥胖,則會讓你肥胖的可能性高出10%。
同樣地,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健康與社會保健研究中心的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中也發現,社區中其他人BMI影響本人BMI。
具體來說,當社區中其他人平均BMI值每上升1點,你的BMI值會上升0.3-0.7點。
這些都變相說明了一個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胖者胖……」
當你變胖時,沒有一個胖子朋友是無辜的。
同樣的「傳染」,還能發生在公司上。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羅伯特·希勒在《敘事經濟學》中提到敘事傳播的規律與流行病曲線也非常地相似。
這讓很多人意識到,敘事如病毒擴散,口口相傳,無孔不入,每個人都不能「倖免」。
特斯拉就是一個例子。
前兩天,特斯拉公司股價再次創下新高,達到585.76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超越「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公司,成為美國第六大公司。
但誰又能想到,兩年前,特斯拉的股價還在70美元左右徘徊呢?
特斯拉的轉變,與馬斯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被稱為「瘋狂造夢者」的馬斯克,把很多人認為是「妄想」的事情都變成了現實,並在造夢的路上影響了很多人。
特斯拉的品牌又與馬斯克本人緊密相連。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對特斯拉產生影響。
2018年8月,特斯拉股價低迷,馬斯克在社交網絡發文稱「考慮以420美元的價格將特斯拉私有化」。
消息一出,便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意見領袖互動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和特斯拉的股價。
當天股票一度漲幅超過13%,最終收漲10.99%。
馬斯克就這樣靠著個人影響力,讓事業如滾雪球般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同時,被他「傳染」的人也越來越多。
人們害怕傳染,卻渴望傳播
同樣是「傳染」,人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傳染時,唯恐避之不及,積極阻斷其傳播途徑,而在面對如何控制網絡傳播時,卻恰恰相反:人們渴望傳播。
所以,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僅僅是對現實生活的接觸,還有網絡接觸。
想必很多人都了解從2014年開始就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
它的挑戰規則很簡單:
參與者在網絡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內容,然後提名其他人來參與這一活動,被邀請者要麼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麼就選擇為對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或者兩者都做,完成後還可以提名3名挑戰者。
這個活動和「馬保國事件」一樣,都和疾病暴發有著相同的傳播鏈。
而「冰桶挑戰」並不會流行太久,它會在幾周內達到峰值,然後出現「群體免疫效應」,最後流行勢頭觸頂回落,淡出大眾視野。
但社交媒體上流行的內容並非都是如此,還有很多不會在達到人氣高峰後就消失,而是在某些時間點再度出現。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件流行事物最初的人氣很高,那麼它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就較小,因為再次流行的時候,缺乏足夠的「易感人群」。
但如果最初的流行規模小,很多人沒看到過這件流行事物,那麼再次流行時,它會有足夠的「易感人群」,有助於繼續傳播。
這也是為什麼時隔那麼久,馬保國還能再次爆紅的原因。
除此之外,馬保國再次爆紅,還有另一個原因,這裡阿信還是借用英國學者亞當·庫哈爾斯基在《傳染》中的一段話來解釋:
視頻是一種非常持久的媒體形式,人們對它的關注時間往往比新聞文章長得多。典型的社交媒體新聞周期大約為兩天:在前24小時內,大部分內容以文章形式出現,之後是人們的分享和評論。
亞當·庫哈爾斯基還認為,新奇有趣、簡單易消化的內容更容易在網上傳播擴散。
而馬保國被KO後故作鎮定,努力維護自己形象的行為,以及自帶喜感的方言,無論是「源來是佐田」「年輕人不講武德」還是「耗子尾汁」,都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開來。
所以,雖然馬保國「涼」了,但網絡病毒式的「傳染」狂歡,卻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