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評試圖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魔王伏地魔的反社會性格。伏地魔似乎掌握了強大的魔法,吸引了許多忠實的追隨者,但他又對死亡充滿了極度恐懼和迷戀。這些複雜的人物性格,可以運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讓觀眾和讀者更加了解他。
一、劇情回顧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創造了一個可怕的惡魔——伏地魔。當原著中描述到他的時候,成千上萬的負面詞彙都被用來描述著一個人。有人從宗教、哥特文化、政治隱喻、尼採哲學等方面對他進行了分析。本影評旨在運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伏地魔矛盾性格,從而幫助讀者和觀眾更好地了解他。
二、對死亡的恐懼
伏地魔擁有強大的魔法、可怕的聲望和堅定的支持者,他本應該無所畏懼。然而,根據電影和原著的描述,事實並非如此。2006年,羅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伏地魔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死亡的恐懼。在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正是由於這種極度的恐懼摧毀了哈利的家庭。當伏地魔聽說哈利·波特註定會打敗他時,他就決定要殺死一個手無寸鐵的嬰兒。
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羅琳設置了一個細節,暗示了伏地魔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永生的貪念。當伏地魔放棄了自己的麻瓜名字「湯姆·馬沃羅·裡德爾」,改名叫「伏地魔」時,這個名字便隱喻了他對永生的迷戀。因為在法語中,「mort」是「死」,「Vol」意為「飛走」或「偷」,「De」是「的」,所以他希望自己能遠離死亡,實現永生。
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他的追隨者被稱為「食死徒」,這表明他們渴望徵服死亡。在電影《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他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死亡更可怕。」這些話塑造了一個典型貪生怕死的懦夫形象。
從以上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死亡的極度恐懼貫穿了整個系列,構成了故事情節的副線。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來解釋這一現象,伏地魔的「變態」的心理狀態就能得到更好的詮釋。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不僅僅是恐懼死亡本身,我們大多數人恐懼的是死亡帶來的「失去」。伏地魔也是如此。對伏地魔來說,死亡的體驗根本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死亡」。如果他死了,他的生命不僅會被剝奪,更重要的是,他的名聲將不復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愛的人,如果因為死亡而失去之前追隨者和聲望,伏地魔將更加一無所有。因此,伏地魔對死亡的恐懼是一個典型的對「失去的恐懼」。
三、對死亡的迷戀
在七本書中,伏地魔把對死亡的迷戀和恐懼並列在一起。一方面,他對厄運和死亡有著強烈的恐懼。另一方面,他沉迷於享受他人的死亡。他把對麻瓜和下等人的折磨當作樂趣,於是,他發明了幾種殘忍的黑魔法,命令劊子手「食死徒」執行從而滿足他的興趣。然而,這兩種心態並不矛盾。根據泰森的觀點,人們對死亡和作品中對死亡的描述而痴迷,是因為我們將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與死亡有關的人和事件上來。對伏地魔來說,他也把自己極端的恐懼投射到對殺人的迷戀上,所以這種迷戀就成了一種投射。
弗洛伊德認為,對死亡的迷戀起到了防禦的作用。他通過欣賞其他群體的死亡,伏地魔減輕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迷戀,便是他對死亡恐懼的心理防禦。
四、伏地魔的潛意識和羅琳自身的童年經歷
弗洛伊德指出,潛意識是由我們童年經歷中的壓抑情緒而產生的。因此,長大後後,我們想從意識中清除這些不愉快的潛意識。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作者閃回了伏地魔不幸而悽涼的童年。被「麻瓜」父親從出生就拋棄,在「麻瓜」孤兒院度過,被同齡人視為怪人……伏地魔對麻瓜的憤怒、對被拋棄的憤恨和與別人不同的自卑充當了潛意識。
長大後,伏地魔舉止文雅,風度翩翩,贏得了教授們的讚揚。在霍格沃茨上學時,他在大家面前樹立了一個完美的形象。由於受到校規的限制,他沒有機會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所以他的憤怒暫時被隱藏了,並保存在他的潛意識中。
直到他掌權之後,這些無意識的東西才被釋放出來。因此,「麻瓜」作為他童年的陰影,成了他的攻擊目標。他的目標是讓麻瓜在他的統治下,臣服於巫師。他童年形成的潛意識為他長大後的瘋狂行為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滿足了他想要懲罰麻瓜父親和那些不友好的麻瓜同伴們的潛意識需求。
文學評論家泰森認為,作者會將自己個人的經歷,產生潛意識,在寫作中投射進人物性格和情節。聯繫到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自己也有被拋棄的經歷。在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和母親離婚了。之後,她和自己的丈夫離婚並成為單身母親。這時,她對「被拋棄的恐懼」達到了頂峰。這種潛意識在她後來的創作中展現出來。有一種猜測是:羅琳把她被「拋棄的心理投射」變成了伏地魔對被拋棄的恐懼。
五、影評小結
伏地魔對死亡的懼怕和迷戀並不矛盾。通過弗洛伊德理論分析,他童年形成的潛在意識突然爆發,投射在麻瓜身上,變成了對麻瓜死亡的迷戀。自然地,他對恐懼的投射也使這種迷戀膨脹,進而大肆殘殺麻瓜。
可怕的惡魔也有他的心理弱點—他極度害怕死亡。而這一點,可以與害怕失去和害怕被拋棄聯繫起來。因此,恐懼與迷戀的共存並不矛盾。這兩種心理共同形成了伏地魔的性格,這為他看似矛盾的態度和反社會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