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已被發現的17種粒子

2021-01-15 騰訊網

茶杯、冰塊、原子筆、綠植、沙發......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都是由什麼組成的?

顯然,它們有著不同的材質、顏色和形狀,這是否意味著它們是由不同的東西組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將它們一直分割下去,是否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由一個最小的單元組成的?

一開始,原子被認為是構成物質的基礎單元,原子的英文「atom」一詞有「不可分割」之意。科學家發現了100多種不同類型的原子,將它們排列在那張懸掛於世界各地化學教室牆上的元素周期表中(今年是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的150周年)。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並不是在宇宙誕生後就全部出現的,而是在漫長的宇宙演化歷史中,逐漸在不同的物理過程中形成的。

但原子並非故事的結局,它並不是不可分割的存在。如果將原子進一步分割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質子和中子組成了原子核,而電子則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原子核周圍的電子會與其他原子中的電子結合,並形成複雜的排列;這種結合正是化學的基礎,也是我們周圍各種物質之所以形態、性質各異的基礎。

然而,質子和中子仍不是不可分割的結構,它們是由被稱為上夸克和下夸克的微小組分構成的,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中子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組成。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質都是由三種粒子——電子、上夸克、下夸克——組成的。所有千變萬化的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都源於這些粒子是如何排列組合在一起的。

宇宙中的粒子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有沒有什麼東西不是由夸克和電子構成的?乍聽之下你可能很難立即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但有一種熟悉的「物質」可能最終會躍入腦海——光。

把光稱為「物質」似乎是很奇怪的,但現代物理學已經確定,光實際上與物質很相似:它以有限地的速度傳播(約300000km/s),它會受到引力的影響(這是由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它甚至是由微小的粒子——光子——組成的。

如果連光都是由粒子構成的,那麼說「一切事物都是由粒子構成的」似乎是一個合理的猜測。那麼除了剛才說到的電子、上夸克、下夸克、光子之外,我們還能找到更多這樣的粒子嗎?答案是肯定的。自現代粒子物理學誕生以來,科學家已經從宇宙射線和粒子對撞機中發現了大量的粒子。幸運的是,在克服了許多令人費解的難題之後,他們發現這些粒子都是由一小組基本粒子所形成的不同組合。這裡,基本粒子是指那些無法由更小的物質組成的粒子,是真正不可再分割的,它們共有17個(不包括反物質粒子):

首先,我們有三個家族,物理學家稱為三代,每代都包含了四種物質粒子:兩個夸克和兩個輕子。在第一代中,我們看到熟悉的上夸克(u)、下夸克(d)和電子(e),以及第四種粒子——電子中微子(ve)。電子中微子是一種非常輕的粒子,它大量產生於太陽之中,由於幾乎不與物質相互作用,因此大部分都會直接穿過普通物質。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粒子的性質與第一代粒子完全相同,除了它們更加的重。物理學家至今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三代粒子。這非常奇怪,但事實就是如此。

除了6種夸克和6種輕子之外,還有四個所謂的規範玻色子,它們是傳遞力的粒子。例如,光子(γ)負責傳遞電磁力,即當兩個電子相互排斥時,它們實際上是在交換一個光子。此外,另外三種規範玻色子與另外兩種基本力有關:膠子(g)負責傳遞強核力,W和Z玻色子傳遞弱核力。(注意,這裡沒有涉及到的是第四種基本的力:引力)。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第17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質量為125GeV/c2)。這是基本粒子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粒子通過與希格斯玻色子的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目前,物理學家仍然在繼續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有些物理學家將它與宇宙暴脹聯繫起來,有些人則用它來解釋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

結合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這17種粒子幾乎可以解釋物理學中所有的觀測結果,只有少數天文觀測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物,最終都可歸結於這些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單獨審視這些作用可能非常簡單直觀,但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所知的一切複雜性。就好比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複雜的機器,其中每個組件都根據最簡單的規則行使自己的職責。

·END·

感謝閱讀

不妨關注一下我們

娛樂心看世界更年輕

相關焦點

  • 從宇宙中最強大粒子的能量譜中發現了新的宇宙秘密
    除了裝滿水的切倫科夫探測器外,阿根廷的皮埃爾·奧傑天文臺還有第二種宇宙射線捕捉器——螢光探測器。宇宙射線空氣簇射中的帶電粒子與大氣中的氮相互作用,使其通過一種叫做螢光的過程發射出紫外光,這種過程人眼是看不見的。比原子還小的粒子幾乎以光速在宇宙中穿梭,它們從宇宙的某個地方被放射到太空中。
  • 科學家宣稱發現宇宙中第五種基本力的證據
    來源:新浪科技匈牙利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存在第五種基本力的跡象,這引起了物理學界的爭論議論紛紛。這是一張宇宙網狀結構的示意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匈牙利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發現了宇宙中第五種自然力,這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宇宙運行方式的理解。
  • 超越希格斯粒子 宇宙中可能潛伏著的5種神秘粒子
    不過,科學家們對宇宙和世間萬物的追尋和拷問遠遠沒有結束,他們希望,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未來的大型設備能夠發現宇宙中潛藏著的一些新粒子,從而跳出標準模型的窠臼,讓我們對宇宙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為我們列出了宇宙間可能潛藏的這5種神秘粒子,從引力子到非粒子等。
  • 宇宙第5種基本力被發現了?科學家稱鈹8衰變過程出現一種短命粒子
    趣味探索訊 過去物理學認為,正因為有4種基本物理力的存在,才演化出如今宇宙,太陽系和地球,這4種基本力之間有時互相牽連,有時又相互獨立。它們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不過隨著科技長足進步,有物理學家認為,宇宙中或存在著第5種基本物理力,它一直存在於氦原子中,所以很難被人類所發現。
  • 盤點改變世界發現:上帝粒子或解釋宇宙形成
    中新網7月17日電(葉士春) 浩瀚的宇宙承載著太多的奧秘,面對無盡的廣博,所知曉的猶如一粒小小塵埃,縱使如此,人類也從未停止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眾多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孜孜不倦投入其中,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發現,這些發現看似抽象,有些卻能改變我們所知的這個世界。
  • 盤點改變世界物理發現:上帝粒子或解釋宇宙形成
    當地時間2012年7月4日,瑞士Meyri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舉行新聞發布會,稱發現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這可能是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中新網7月17日電(葉士春) 浩瀚的宇宙承載著太多的奧秘,面對無盡的廣博,所知曉的猶如一粒小小塵埃,縱使如此,人類也從未停止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上帝粒子」發現六大影響:宇宙或面臨末日
    騰訊科學援引國外媒體報導稱,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在發現疑似希格斯玻色子信號後就開展了相關驗證工作,最近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物理學家們在3月14日宣布,去年發現的疑似信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該粒子在解釋物質獲取質量的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重大發現!黑洞加速出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粒子
    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粒子,穿過傳感器陣列,將產生切倫科夫光,從而被探測到。高能宇宙線的起源是百年之謎,我們既不知道它們從哪兒來,也不知道其加速機制。人們猜測它的來源可能包括中子星、伽瑪射線暴、極端超新星、活動星系核等。在耀變體噴流中,帶電粒子可以加速到極高能量。由於帶電粒子受宇宙中磁場的偏轉,當它們到達地球時,我們並不知道它們來自何處。也許它們已在銀河系中旋轉了幾十圈,才飄飄蕩蕩地抵達地球。
  • 科學家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
    以往我們一般認為暗物質在星系組成中提供了引力,但是新的粒子的發現可能證明暗物質僅僅是提供了引力的作用,但是本質上是第五種基本力,或者暗物質既能提供引力又能提供「第五種基本力」。這組科學家表示,他們是在尋找「可見宇宙」和「不可見宇宙」之間的聯繫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種未知粒子的,這是一種從未發現的微觀粒子,在實驗期間,他們團隊聲稱兩次發現了這種粒子,這個全新的粒子「X17」將是人類發現第五種基本作用力的的線索。這種神秘粒子將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世界於暗物質世界連接到了一起。
  • 匈牙利物理學家宣稱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
    宇宙中的四種基本力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現在,物理學家宣稱發現氦原子中的第五種物理力量的運作。這不是研究人員首次宣稱發現這種物理力量。若是光能量足夠,就會轉變成一個電子跟正電子(positron),這兩種粒子會在迅速離開前,以可預測的角度彼此分離。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至少以統計上來說,隨著產生這兩種粒子的光能量增加,兩種粒子間的分離角度會變小。但奇怪的是,研究團隊看到結果並非如此。他們觀察不同分離角度下電子與正電子對的數量後,發現在超過140 度的分離角度下,出現出乎預料多的電子對。
  • 盤點這個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排名
    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科學界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2013年11月23日,科學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稱為宇宙"隱身人"。他們利用埋在南極冰下的粒子探測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陽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 平行宇宙已被證實?南極上空發現決定性證據,那裡時光倒轉
    ,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存在若干個宇宙,它們同時存在,幾乎不會互相影響,人類所處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提出「無數個世界」這一概念,從而被認為是有關平行宇宙的思想雛形,現今,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種平行宇宙理論,例如,M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一層「宇宙膜」,它與其它的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
    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物理學家逐漸發現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這四種力之間相互作用,但又相互獨立,正是因為這幾種基本力的存在,才構成如今的宇宙。這四種基本力就是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漸漸發現宇宙中很有可能存在無法檢測到的神秘物質,它就是暗物質。
  • 可能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力量!全新未知粒子被命名為X17
    我們宇宙的物質被這些力吸引到一起,或者被這些力推開,而這些力似乎無法被還原為粒子之間更基本的相互作用。四種力中包括引力和電磁力,這些力能產生重要的遠距離相互作用,其影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還有兩種力被稱為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核物理。
  • 科學家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可能連接暗物質世界
    而匈牙利科學院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宇宙中可能存在第五種基本力。來自匈牙利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Attila Krasznahorkay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當粒子裂變時,會觀察到一個被激發的衰變氦原子從奇怪的角度射出光,這是當前物理定律無法解釋的現象;這也是他們第二次觀察到這種被稱為X17的新粒子(能量為17兆電子伏)。
  • 粒子物理學基礎——淺析12種基本粒子
    說粒子物理學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那是因為作為地球生物的我們,都是由內在化學過程極其複雜的細胞分子構成的,而生物體的分子又都是由92種基本元素構成,這92中基本元素又由3個部分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儘管當代物理學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將電子拆分成更小的粒子。然而,藉助強大的粒子加速器,物理學家深入了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發現了名叫夸克的粒子。
  • 第5種基本力被發現?專家假設了一種短命粒子X17,質量為電子33倍
    趣味探索訊 過去物理學認為,正因為有4種基本物理力的存在,才演化出如今宇宙,太陽系和地球,這4種基本力之間有時互相牽連,有時又相互獨立。它們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不過隨著科技長足進步,有物理學家認為,宇宙中或存在著第5種基本物理力,它一直存在於氦原子中,所以很難被人類所發現。根據科學家說法,第5種基本力不是首次被觀察,在2016年,匈牙利核研究所的科學家Attila Krasznahorkay和他同事在觀測鈹8同位素的怪異衰變過程,似乎被一種未知力量所控制。
  • 發現反粒子,是否揭開宇宙存在反星系?世間存在反物質?
    我們知道,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也有直接是原子組成的物質)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元素的種類取決於原子裡的質子數,每增加一個質子數就構成一個新的元素,因此構造成繽紛多彩的世界,神秘未知的宇宙。這些粒子因而被稱為基本粒子,意指它們是構造世間萬物的基本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