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蠶絲被,之所以前面要加一個「純」字,主要是用以區別絲綿的製作是否採用手工方式。蠶絲被的製作有兩個工序,絲綿的製作與被子的製作,被子的製作幾乎都是採用手工,而絲綿的製作則有手工與機器之分。
由此可知,純手工蠶絲被,絲綿必須是採用手工的方式製作。今天我與大家探討一下手工製作絲綿的細節。
手工製作絲綿,是把蠶繭煮散之後,再用手把蠶繭撕開,然後套在一個弓形器物上,形成一個綿兜,這個綿兜就是製作蠶絲被的絲綿。
絲綿兜
這種傳統的絲綿製作方式,在我的印象中,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我還是小孩子,假期的時候,也會參與到蠶桑養殖中,採桑葉、餵蠶、摘繭。摘繭是一個難熬的活,因為蠶在作繭的時候會有一些不能化蛹的病蠶,那味道散發出來很嗆人,為了降低蠶繭的重量被風乾, 我們都捨不得開門通風,把自己悶在屋子裡摘繭,這也是養蠶的辛酸。
在摘繭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把雙宮繭挑出來,因為雙宮繭混在單繭裡賣不上價。這些被挑出來的雙宮繭,無法出售,只能把它們做成絲綿,攢上幾年之後便可以做一床蠶絲被。
雙宮繭有兩根絲頭,只能用來做絲綿
這些雙宮繭不能放太多時間,太久后里面的蠶蛹會變成蠶蛾。通常在忙完摘繭之後便會處理它們,細心的人往往會把蠶繭外面的繭衣扯下來,只留下光禿禿的繭子,扯下來的繭衣我們稱之為廢絲,要麼攢起來做個靠枕,要麼就是扔掉。
繭皮是硬的,製作絲綿之前需要用水煮,在煮的過程中會適當的加一點小蘇打,這主要是用來軟化絲膠。這一過程要煮多久我已經忘了,當把蠶繭煮鬆散之後便可以。
煮出來的蠶繭淘洗幾次後,便放在盛滿清水的大盆裡,盆的上面放置一個弓形物,我們當地就把它叫做「弓」,這個弓就是製作絲綿的主要工具。
在製作絲綿的時候,首先需要把蠶繭撕開,取出蠶蛹以及蛹寸綿,由於在煮繭的時候沒有添加化學藥劑,因此蠶蛹可以留下來吃,香脆可口。蛹寸綿屬於廢料,直接扔掉。
撕開蠶繭,取出蠶蛹
取出蠶蛹後,再把蠶繭放入清水中,用雙手不斷的拉扯,把鬆散的蠶繭撐得足夠開,然後再套到弓上。如此反覆循環,把蠶繭一個個套在弓上,當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形成一個厚實的絲兜。
把絲綿套在弓上
絲兜取下來晾乾之後,便成了我們製作蠶絲被的絲綿原料,這就是用傳統手工剝繭的方式製作絲綿的過程。
這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也講究技術,技術不熟練的人,往往會把絲兜拉得不均勻,導致兜口堆成絲疙瘩。用這種絲綿來製作蠶絲被,往往不太理想,被子中會出現大量的絲筋以及絲疙瘩。
另外,在煮的過程中也有講究,煮不好, 蠶絲不僅顏色黃,而且偏硬。在做的時候,有沒有把蛹皮撿乾淨,這也是用心程度的一個體現。
一般來說,雙宮繭會採用這種方式來製作絲綿,因為雙宮繭厚且大。單宮繭是否可以我沒見過,單宮繭一般是用來製作絲綢,大家也捨不得把它做成絲綿。
這種傳統的手工剝繭方式,我這些年幾乎沒有見過,大家都直接用機器來打絲綿。因為手工的方式實在是太慢了,需得用雙手處理每一個蠶繭,效率實在太低。
用雙手扯開蠶繭需要耐心、耐力
一個熟練的人,一天能剝出兩斤絲綿就已經很厲害了,而用機器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成本只要幾塊錢。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落後的生產方式總會淡出歷史。我寫這篇文章既不是推崇手工的方式,也不是貶低它,僅只是回憶二十十多年前的往事。
也許等有一天,蠶絲被能向著工藝品的方向發展,我便可以騰出手來,組織鄉村剩餘勞動力,在黃昏日落的院子裡,緩慢地重複這一古老的手工方式。
(文/範雄偉,誠鹿蠶絲被創辦人,專注於蠶絲知識分享, 歡迎點讚、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