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越野車遊歷非常草原,我們四處尋找非洲象、長頸鹿、斑馬、獅子等耳熟能詳的動物明星,不過恐怕一路上看到最多的,還要數各種各樣的羚羊了。遇到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羚羊,恐怕很少有人能分辨清楚它們的種類。這裡,我們為您展示在非洲最容易見到的羚羊種類,一起來欣賞這些非洲草原上,最為優雅俊美的生靈。
多圖預警,注意你的流量哦!
黑斑羚
什麼是羚羊?
牛、羊、羚羊等動物,在分類上都屬於牛科。按照不同形態,大體上可以分為牛類型、山羊類型、羚羊類型。
其中牛類型屬於牛亞科,山羊類型屬於羊亞科,而羚羊類型的情況則比較複雜:在非洲、亞洲分布的不同羚羊,可以分出羚羊亞科、狷羚亞科、馬羚亞科等多個類群;而大羚羊與藪羚類則與牛同屬牛亞科;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的藏羚,則與山羊、盤羊之類同屬羊亞科。
所以說,羚羊並不是一個科學上的分類概念,而是對所有適應草原環境、擅長奔跑的牛科類型之統稱。
大羚羊雖然名為「羚羊」,其實和牛的關係倒更為接近
羚羊巨無霸——大羚羊
大羚羊( Tragelaphus oryx也叫大伊蘭羚)是非洲最大的牛科之一,其體重可達900KG以上,要比一般的家畜牛還要巨大。雄性大羚羊體型龐大強健,脖子下還生著厚實的肉垂。
正如前文所述,大羚羊實際是牛亞科的成員,與牛有更接近的親緣關係。與大羚羊同屬牛亞科的近親類型,還有很多物種。
一隻亞成年雄性大捻角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成年之後,它的角能夠發育更長,並扭轉出更多捲曲。
林羚(Taurotragus eurycerus也叫紫羚),這種羚羊主要生活在非洲的熱帶雨林、山地森林中,圖中是分布於肯亞的亞種東部林羚,已經陷入瀕臨滅絕狀態。
藪羚(Tragelaphus scriptus)雌性個體
山藪羚(Tragelaphus buxtoni),這是衣索比亞的特有物種,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
修長筆直的尖角——長角羚
長角羚(又稱劍羚)雖然沒有大羚羊這麼巨大的體型,但那對直長如劍的犄角,總能給人留下以深刻的印象。
長角羚是馬羚亞科的成員,這一類羚羊,往往兩性都擁有誇張的長角,無論是同類打鬥還是防禦天敵,都是令人膽寒的利器。
東非長角羚(Oryx beisa)
南非長角羚(Oryx gazella)
徜徉湖畔的水羚
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也擁有一對修長的尖角,但不似長角羚一般筆直,此外,只有雄性水羚才生長有角。
無角的雌性水羚
顧名思義,水羚一般生活在近水的湖沼地區,喜食蘆葦等水邊植物。水羚屬於葦羚亞科,這一類羚羊也多擁有類似的近水習性。
關於水羚,還有一個小秘密,便是它們身上的腺體能夠散發奇特的麝香味,這能夠讓很多食肉動物感到不適,所以很少捕食它。
東非的象徵——角馬
角馬(又稱牛羚),是非洲最富代表性的羚羊,雖然外表看上去有幾分像牛,但它們實際上是狷羚亞科的成員。
每年旱季來臨時,分布在東非的角馬,都要離開日漸乾涸的草原。經過長途跋涉,遷徙尋找新的食物來源,這也成為了東非的標誌性景觀。
塞倫蓋蒂白須角馬,是黑尾角馬(Connochaetes taurinus)分布於東非的亞種,除了角馬大遷徙的壯觀景象,細看它們的外貌,是否也別具一番風味?
南非、西南非的黑尾角馬,與東非者不同,它們脖頸下方的長毛是黑色的,且不具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
非洲南部分布的另一種角馬——白尾角馬(Connochaetes gnou)。這是角馬中較稀有的一種,在19世紀末曾一度幾近滅絕。得益於良好的保護,它們的數量已恢復至接近兩萬頭左右。
角馬所在的族群——狷羚亞科,其最鮮明的特徵,就是短而捲曲的雙角了。除了角馬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物種分布於非洲草原。
黑面狷羚(Damaliscus lunatus)
麋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白面狷羚(Damaliscus pygargus)
羚羊中的跳高冠軍——黑斑羚
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是高角羚亞科唯一的物種,在非洲中大型羚羊中,它們數量最多,據估計有超過200萬頭以上的黑斑羚,在非洲草原自由馳騁。
猜猜它們為什麼被稱為「黑斑羚」?
無角的雌性黑斑羚
如此高的「曝光率」,使黑斑羚常常成為獅子、豹等掠食者的獵物目標,但驚人的運動能力,使黑斑羚常常能夠擺脫掠食者的追擊,尤其是一躍可以達到3米的高度,可謂是羚羊中的跳高健將。
跳躍起來的黑斑羚,猶如一道優美的弧線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為求生而奔跑——瞪羚
湯氏瞪羚(Eudorcas thomsonii)
瞪羚是羚羊亞科的代表類型,這一類羚羊往往擁有相對嬌小輕盈的體型,以及迅捷的奔跑速度。
湯氏瞪羚與獵豹的追逐戰,是關於非洲草原紀錄片永恆的經典鏡頭。湯氏瞪羚是東非最常見的羚羊之一,身體兩邊貼近腹部的一條黑色紋帶,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湯氏瞪羚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80-90公裡。它與獵豹這對生死冤家,各自代表了非洲食草與食肉動物中的頂尖速度。
葛氏瞪羚(Nanger granti)
葛氏瞪羚是肯亞草原另一種極為常見的瞪羚,與湯氏瞪羚相比,雄性葛氏瞪羚的犄角普遍要更大,而且身體側面的黑色紋帶,常常不似湯氏瞪羚一般明顯。
跳羚(Antidorcas marsupialis)
分布於非洲西南部的跳羚,外貌可以說與湯氏瞪羚非常接近。最大的差異是從正面看去,跳羚的雙角一般朝兩邊扭曲。
骨骼驚奇的長頸羚
在東非的多樹灌叢地區,常能發現一種體態奇異的羚羊——長頸羚(Litocranius walleri),它與瞪羚同屬羚羊亞科,但形態卻發生了很大改變。
顧名思義,長頸羚擁有比例十分修長的頸部,這有助於它們取食灌木較高的枝葉。可一旦遇到那些伸長脖子也觸及不到的樹葉時,它們便能夠施展出一套「神技」,僅僅用兩條纖細的後腿站立在地上,用前蹄扒住樹枝,直直的立起取食,此時它們頭部距離地面的高度,足以達到2米左右。
羚羊世界中的迷你成員
我們一般印象中的羚羊,總是擁有高瘦挺拔的軀體。不過也有不少羚羊,身材矮小到仿佛一隻長腿兔子。它們往往十分害羞,難於被人類發現,要找到它們,可需要一定運氣。
柯氏犬羚(Madoqua kirkii),屬羚羊亞科,下垂的小鼻子,是它們最鮮明的特徵
桑島新小羚(Neotragus moschatus),屬羚羊亞科
石羚(Raphicerus campestris),屬羚羊亞科
灰霓羚(Sylvicapra grimmia),屬霓羚亞科
圖片攝影:趙超
「只要打開了話匣子,他本人的傳奇經歷和科研故事足夠讓你聽一路,更神奇的是,聽說和他一起,遇見珍稀動物的運氣會特別好。」
- 自然圈CEO、自然圈資深活動領隊、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研究人員、自然攝影師
- 具14年的帶隊經歷,帶領團隊在中國以及亞非拉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開展野外工作
- 在靈長類和鳥類動物研究領域,他與同事一起描述了靈長類新物種白頰獼猴和天行長臂猿,這是世界上第2種和第3種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動物,還參與命名了鳥類新物種喜山光背地鶇
- 在自然攝影領域,他的作品曾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並有大量中國野生動物圖片作品發表於中國國家地理、博物、華夏地理等媒體,為中國野生動物的保護宣傳做出貢獻
- 有溫度有情懷的科研故事總是最打動人的,他對自然保護的熱愛與堅持,他專業嚴謹又不失親切氣質吸引了一大批堅定的跟隨者。
圖片攝影:李可萊
研究植物的女藝術家,畫筆與望遠鏡都是最愛,腳踩涼鞋探索自然。」
自然圈活動領隊、自然體驗與科普課程設計師
曾多次帶隊前往肯亞、婆羅洲、西雙版納、高黎貢山、內蒙等地開展自然教育與遊學工作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參與過植物演化和靈長類動物保護的相關研究,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
美術科班出身,擅長植物科學繪畫,自然說首席插畫師和設計師
對自然課程設計有獨到的想法,多個原創課程及手繪作品深受隊員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