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地方,有人把它說成是「聖殿」,有人把它說成是「天堂」,有人把它說成是「寧靜的海洋」,還有人把它說成是「無數道路縱橫交錯的交叉點」。這個地方既可以通向遼闊的大海,也可以通向巍峨的群山,還可以通向人們的心靈深處。
這個地方安靜,這個地方柔和,這個地方氤氳著聖潔的光芒;這個地方沒有等級,這個地方沒有歧視,這個地方流淌著歲月的沉香。來到這裡,有的人叫徜徉,有的人叫尋夢,有的人叫「鑽」,還有的人叫「泡」。
這個地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圖書館。
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性符號,是城市的重要的文化設施,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作為一名讀者,我是圖書館的常客。圖書館大量的圖書資源,濃濃的書香氣息,靜靜的閱讀氛圍,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庚子冬月,我有幸參加了市圖書館組織的一個地方文獻作者座談會,開會的地點是新圖書館四樓。「新圖」建設已經有幾年了,進展到了什麼程度?其內部裝修到了什麼程度?參加座談會倒是一個了解新圖書館的機會。
到了新圖書館,看到正門上掛著慶祝喬遷的橫幅,但並沒有開門,東門也鎖著。從外面看,明顯還在裝修。轉了一圈,沿臺階下到一處下凹處,按標示的方向找到圖書館的入口,也鎖著。於是又從北面的臺階上來,看到一輛麵包車正往下卸花籃,知道是用於慶祝圖書館喬遷的。我跟著送花的工人上了四樓,找到了會議室。
因為來得較早,我趁著其他參會人員未到,又乘電梯到三樓、二樓轉了一圈,對新館有了一些直觀的印象。雖說新館已經交付,面積足夠寬敞,看上去簇新明亮,但圖書、桌椅還沒有入館,不具備辦公條件,也不具備接待讀者的條件。這次座談會是圖書館在新館組織的首場活動。
會上,圖書館的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簡要介紹了新館,地方文獻、採編部的負責人介紹了藏書和文獻徵集情況,參會的市內文史方面的專家及部分作者、讀者談了感受,提了一些建議。會後,與會人員參觀了新館的建築、功能分區及空間布局。
市圖書館新館是「三館」( 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之一。三館為獨棟連體式建築群,東面為圖書館,西北為檔案館,西南為博物館,設計靈感源於泥河灣自然地貌。三館的整體造型為一塊抽象的巖石,中心部分為一個下沉的庭院空間,並結合周邊不同方向、不同強度的人流流線對建築體進行切割,給人留下一種歲月在峽谷、河道上流過的印象,映射出張家口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三館總佔地約60畝,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其中圖書館2.2萬平方米。
「新圖」的外立面以地方傳統民俗藝術——「打樹花」為設計元素,運用金屬板大小不同的孔洞,模擬勺勺滾燙鐵水潑向堡牆濺出的鐵花,通過燈光的作用,衍射出火樹銀花般的立面效果,每到夜晚璀璨奪目,成為一處靚麗的景觀。
整個圖書館呈不規則多面體,中間為天井,網架屋頂設計,充分利用自然採光,給人陽光拂煦之感。室內多處隔斷以木格裝飾,仿佛書架書櫥,幽密而深邃。天井中的報告廳頂部,設計了一個階梯式的敞開空間,既可用來做報告、展示、表演,也可以作為讀者自由閱讀的場地。
新圖書館將涵蓋文獻保存、知識傳播、社會教育、文化休閒、學術交流、數位化服務等七大功能。地下一層設有278個座位的報告廳,可以定期舉行講座、朗誦等活動。地上一層的低幼閱覽區將配備滑梯、繪本等;朗讀亭按雙人設計,既可用來誦讀,又可以進行錄音、教學;多媒體體驗區大量的影視資源,可提供個性化的視聽盛宴;另設專門面向盲人等特定消費群體的獨立空間。地上二、三層為借閱區、閱覽區。地上四層安排了個人創作空間以及會議室、培訓室。國際化、現代化、數位化的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在各個樓層的休閒區,將設置茶吧、咖啡吧,並可提供書刊雜誌推介、售賣服務。大數據、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將為讀者提供智能化、全方位、方便快捷的閱讀體驗。
座談中,市歷史文化學者、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劉振瑛先生就地方文獻的徵集利用以及圖書巡迴下鄉等工作提了建議;省歷史學會理事、市歷史學會會長楊潤平先生結合自己在天津圖書館、書吧查閱資料的經歷,談了自己的感受,並就圖書館今後的工作提了建議;曾擔任市文聯協會部主任、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市楹聯學會副會長的董汝河先生現場題寫並朗讀了自己即興創作的志賀楹聯、詩作:「披沐書香洋溢心香,大好河山添盛事;倡行閱讀乃興悅讀,渾雄旋律譜新聲。」「正值神州現小康,東風吹處播書香。全民閱讀添心悅,助力新程夢筆驤。」
作為一名熱心讀者,新圖書館給我留下的總體印象是「硬體設施過硬,功能設置齊全,管理理念新穎」,既顯高大上,又接地氣,可以說是「山雞變成了金鳳凰」。同時,我也希望圖書館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通過與大學、行政機關、縣區以及周邊區域地市的互補和共享,通過社會、歷史、文學、藝術、技術等方面的拓展和整合,把新圖書館建成「城市客廳」「資源寶庫」和「知識殿堂」。
相信用不了多久,新圖書館就會面向廣大讀者開放。也許到那時,「新圖」又會是一個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