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陝建集團:匠心執守 築夢遠航
王日晨
走進陝西建工集團博物館,「以人為本,敬業守信;建造精品,爭創一流」,這十六字所凝練的企業精神,讓人印象深刻。成立於1950年的陝西建工集團,與新中國發展脈搏一起跳動。如果說建築是時代的縮影,陝建則留下為國建功的精彩篇章。
從第一顆原子彈研發基地到第一座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從第一座衛星發射基地到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從莊嚴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到氣勢恢宏的北京首都機場1號航站樓,從「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到正在建設的「全國最美科教園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在這些國家重大建設項目中都活躍著陝建人的身影。
陝建博物館內,一幅幅老照片,定格著歷史瞬間,一件件老物件,記錄著歲月榮光。在這裡,寫滿了陝建人面對國家召喚,義無反顧的責任擔當;面對低谷困難,百折不撓的改革探索;面對發展機遇,只爭朝夕的動人故事。
榮譽牆前,一排排的小金人熠熠生輝,顯得格外醒目。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建築業界的「奧斯卡」——「魯班獎」,是中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截至目前,陝建先後捧回魯班小金人62座。這些魯班獎的背後,不僅承載了所有陝建人的自豪和榮譽感,更是凝聚了陝建69載風雨兼程的匠心執守和使命擔當。
「為客戶創造價值,讓對方先贏、讓對方多贏,最終實現共贏。」正如陝西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所說,遵循著這一理念,陝建集團一步步成長為行業的佼佼者,躋身中國企業500強200強之列,更是在國際舞臺開疆拓土、築夢遠航。
一路逐夢 建成千億集團
69年來,一代代陝建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立足三秦大地,轉戰大江南北,馳騁海外市場,用青春和汗水築造出一座座歷史豐碑,也從雄踞一隅的地方國企,成長為國內知名的工程承包商。
改革開放40年來,陝建集團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盈利能力顯著增強。據披露數據顯示,1978年產值為1.79億,2007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2018年營業收入1006億元,是改革開放初年的562倍,並提前兩年實現集團「十三五」規劃的千億集團目標。
陝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陝建遇到了一輪陣痛期。在這段時間,由於機制僵化,隊伍龐大,曾經一度經營比較困難。」張義光說,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集團痛定思痛,面向市場轉機制、調結構、強管理、塑品牌,逐步實現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他指出,特別是「十三五」以來,一方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大踏步走向省外和海外,通過打造優質工程佔據當地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局面。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升級。
2017年,陝建提出「五年兩步走」戰略目標。如今,計劃2020年建成「千億陝建」目標已經提前兩年實現。接下來,將圍繞挺進世界500強和企業整體上市兩大目標,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回想當初制定的這個目標,張義光坦言,有人持懷疑態度,擔心目標定的過高,難以實現。從現在看,不但實現了,還有可能提前完成目標。「在制定公司戰略過程中,自己也曾有過困惑和反思,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能夠走通的。」他補充說,作為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在複雜的經濟形勢下始終頭腦清醒,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令張義光感動的是,整個團隊表現出高度的執行力、企業上下的凝聚力和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他認為,雖然經濟形勢嚴峻,但只要思想解放,找準發展路徑,咬緊牙關,堅定走下去,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速度與質量成就「陝建現象」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陝建集團今年依然保持了逆勢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54.34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利稅總額20.2億元,同比增長14.5%。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仍能以雙位數的速度增長,這種反差被外界稱之為「陝建現象」。實際上,這種現象的背後離不開「陝建速度」和「陝建質量」的強力支撐。
2016年,陝建用90天完成了CEC·鹹陽8.6代液晶面板項目65萬平方米、13.5萬噸(用鋼量相當於3.5個鳥巢)的廠房鋼結構吊裝。2017年,陝建集團施工總承包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項目,創造了36小時搶通1公裡的進場路,12天完成7470平方米的臨建施工任務,30天開挖土方百餘萬方,240天完成了48個單體、159萬平方米的主體封頂,677天完成項目竣工整體交付的「陝建速度」。
陝建集團承建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項目
據了解,按照合同約定,創新港項目本來創建「魯班獎」的目標只有圖書館1個單體,但陝建將159萬平方米、48座單體全部囊括,決心創建有史以來全國面積最大的群體「魯班獎」。「確定這個目標,當時內部反對聲音很大,但現在回過頭看,這個決策是對的。不僅向業主兌現了「為客戶創造超值服務」的承諾,也助推了行業發展的升級。」張義光說。
「陝建質量的最大特點是『粗糧細作』,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和質量的吹毛求疵,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一位在陝建集團長年從事質量監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策劃先行,樣板引路,過程控制,一次成優」理念貫穿於每一道工序,對細節的追求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比如,衛生間貼磚一般只要貼實貼牢足矣,可陝建不止於此,硬是要求地磚、牆磚、吊頂三縫對齊在一條線上,類似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截至目前,陝建榮獲魯班獎62項、國家優質工程獎63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2項,中國建築鋼結構金獎21項。其中,「魯班獎」獲獎數量連續多年全國領先。不僅如此,陝建自行編制的《創建魯班獎細部做法》,由中國建築業協會向全行業推廣學習,已成為行業創建「魯班獎」的標配。
如今,「出手必須出彩,完成必須完美;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的金句在陝建廣為流傳,已成為陝建人的工作信條。如果說,「陝建速度」是陝建人「鐵軍精神」的一脈傳承,「陝建質量」則是陝建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用改革蹚出轉型升級新路
近年來,陝建集團解放思想、求變立新,統籌推進法人企業屬地化、股本結構多元化等改革,從單一施工向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轉型成效初顯。
目前,陝建形成9(建築)+4(市政)+1(公路)+1(石化)特級資質體系,數量居於省級建工第一。擁有各類中高級技術職稱萬餘人,其中,教授級高級職稱139人,高級職稱1982人;一、二級建造師6317人,工程建設人才資源優勢稱雄西部地區,在全國省級建工集團處於領先地位。
張義光說,陝建通過調結構,強弱項,形成新的增長點。縱向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勘察、設計、施工、採購、運營全覆蓋,橫向拓寬專業領域,實現從傳統房建向公路橋梁、地鐵、鋼結構、水利、核電、智慧城市、裝配式建築等新領域拓展。同時,陝建持續加強和金融機構合作,享有AAA級主體信用等級,銀行綜合授信額度突破8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超過1500億元。雄厚的資本實力,為陝建做大投資板塊創造了條件。
2012年以來,陝建以股權合作為紐帶屬地化合作快速推進。這些公司由陝建與當地國資機構和優秀民企共同出資組建,按照「投資屬地,建設屬地,服務屬地」的原則,在當地註冊,為當地上繳稅收、創造就業和貢獻GDP,受到當地政府的普遍歡迎。在陝西省內,陝建已完成10個地市和楊凌、韓城以及西安10個區縣、開發區的屬地化公司組建;在全國,相繼設立了甘肅、青海、重慶、福建、安徽等屬地化公司。「特別是在河北雄安和深圳成立屬地化公司,開局良好,未來可期。」張義光說。
不僅如此,通過混改,陝建控股內蒙古最大的花崗巖礦山,進入石材開採加工領域。攜手知名民企,建成裝配式建築和環保節能新材料產業基地。通過引入戰略合作夥伴,進入核電、光伏、電梯製造等新領域。
張義光表示,「為客戶創造價值,讓對方先贏、讓對方多贏,最終實現共贏」的合作共贏理念,已成為開展合作的「指南針」和「壓艙石」,也得到合作夥伴的高度認同。截至目前,國內市場已覆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國際業務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等27個國家。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陝建集團持續加強與各地政府、央企、大型國企、知名民企、高校戰略合作,大項目佔比大幅增加,承攬到10億元以上項目14個,合同籤約額245.2億元,同比增長28.9%。主動挺進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實現省外市場合同額208.6億元,同比增長37.5%。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合同額同比增長44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表現搶眼,海外市場持續增長,完成合同籤約額33.8億元,同比增長13.7%。
黨建領航 彰顯國企擔當
回溯歷史,陝建的先輩大部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集體轉業而來,長期隸屬於原國家建築工程部。「一五」期間,156項國家重點工程的29項由陝建完成,「央企」歷史加上軍人作風,形成了顧全大局,善打硬仗的企業文化並薪火相傳。
不久前,陝建集團召開了上半年工作會議暨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在會上,張義光說,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作為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員幹部,更要把這種信仰和理想傳承下去,把「守初心」作為一生的精神追求,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用「鐵肩膀」勇挑重擔,努力跑出好成績、創造新業績、書寫新輝煌。
張義光說,要深度挖掘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幹部的感人故事,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團隊。位於巴基斯坦喀拉蚩的K2/K3核電站,作為「華龍一號」在海外的「首推」工程,是中國實施「中巴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核電站「走出去」的標誌性項目。陝建安裝集團承擔了BOP(輔助系統工程)中42個子項目的施工。
熟悉當地的人或許知道,喀拉蚩常年炎熱少雨,夏季接近50攝氏度,冬季也經常達到30攝氏度。夏天的每次出工,幾乎都是對人生理極限的挑戰。由於水土不服和水質差,每個新來的員工,都要經歷一場腹瀉和嗓子發炎的嚴峻考驗。項目地處戈壁,荒無人煙,員工進現場一待就是一年多,日復一日生活在不到一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精神上非常枯燥。
有的人拋下年幼的女兒,與愛人共同在一線打拼,有的人幾年來沒有回過一次家,有的人甚至沒能見上父母最後一面......在這裡,他們有一個約定,大家在一起什麼都可以談,唯獨不準談家人。
無獨有偶,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南中國的熱土上,也有一群懷揣著夢想的陝建人。他們或是結伴南下的「夫妻檔」,或是攜老帶幼的「全家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家」安在項目上,共同為大灣區的建設貢獻著陝建力量。
與此同時,陝建每年為30萬農民工提供崗位,並創造條件幫助他們過上美好生活。以創新港為例,項目部建成3個生活區、17個現場勞動者服務站,生活區裡食堂、浴室、活動室、圖書室、醫務室、超市、理髮室、農民工業餘學校一應俱全,每間宿舍配空調,並設立夫妻房。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和勞務工會,讓工地真正成為勞動者之家。正如張義光所說:「沒有農民工兄弟的流汗,就沒有千億陝建。將心比心,我們有責任讓他們過得更舒心,工作得更安心。」
今年5月,一條「281個籤名挽留第一書記」的新聞被廣為點讚。原來,近年來陝建通過填溝造地、產業帶動等舉措,將延安子長縣張家莊貧困村的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提高到6800元,實現摘帽脫貧。當陝建被派往新的扶貧點時,鄉親們捨不得走,就用281個籤名和紅手印深情挽留陝建派駐的第一書記和陝建集團。
不僅如此,在陝南安康,陝建的扶貧成績單同樣令人矚目。實施用工優先,為11000多名當地勞務人員提供崗位,帶動建檔立卡戶381人。做實產業扶貧,成立屬地化公司,2018年為當地上繳稅收7000多萬元。助力教育幫扶,利用陝建職業教育資源,招收貧困地區學生135人,減免貧困戶學生全部學費,並安排就業。加大投資帶動,投融資70多億元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2.35億元建設戰略性新興廠房,帶動就業37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61人。推動愛心幫扶,向省扶貧基金捐款300萬元,向當地幫扶村、貧困戶捐贈60多萬元,消費扶貧1240多萬元.....「飲水思源,陝建走在扶貧攻堅的前列,理所應當。」張義光說。
今年6月28日,陝西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標誌著陝建全面完成改制,距離整體上市目標又進一步。「當前中國越來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引領世界的發展,無不體現出中國的智慧和實力。」張義光說:「陝建作為一家有遠大理想的國企,我們始終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要用實實在在的業績為祖國強大『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