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是中國的一代繪畫大師,所畫栩栩如生的蝦享譽世界,凡是齊白石的畫作都價值不菲。
而且,在齊白石生前,就已經聲名遠揚了,許多人都慕名而來,向他求畫,因此他的晚年生活也過得很富足,並沒有像梵谷這樣不幸的藝術家一樣,貧苦一生,死後作品才被世人認可。
那麼如此"有錢"的齊白石,為什麼還會被人評價摳門呢?
這要從一次他給求畫者所作的畫作說起:
起初,齊白石給求畫的人畫了兩個鹹鴨蛋,因為求畫的人很崇拜他,所以懇求他多畫些,於是繪畫大師齊白石就在空白地方,贈給他了一隻"蒼蠅"。
俗話說"蒼蠅不咬人,膈應人",足以見得人們對蒼蠅厭煩程度之深。所以人們覺得齊白石很摳門,人家誠懇地向他求畫,他竟然就畫了個不值錢的蒼蠅送給人家,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將這個人們眼中不值錢的"蒼蠅"在顯微鏡下放大幾十倍後,可以清晰地看見蒼蠅翅膀上的紋路。人們不會料到,就是因為這隻蒼蠅,使得這幅畫在2007年被拍賣到51.75萬元的高價。
因為鹹鴨蛋實在沒有什麼細節可以畫,所以這51.75萬元的價格,完全就是這個被人瞧不上眼、被稱為俗物的——蒼蠅的價值。
那麼現在看來,齊白石先生還摳門嗎?答案顯然不是。
一 、有理想的大畫家
對於這幅畫,人們也充滿了許多疑問:一代繪畫大師,為什麼在別人求畫時會給他們畫鹹鴨蛋,甚至是招人煩的蒼蠅,這些在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物呢?
其實這與齊白石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齊白石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然而齊白石胸懷大志,滿腔熱血的他不想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已經在湖南成家的他決定做一個"北漂",到北平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1919年,55歲的齊白石來到了北平,因為他只是一個來自偏僻農村的小木匠,當時北平所謂的"文人"都打心眼裡瞧不起他,他們根本沒有把齊白石的作品放在眼中,自然也不會去虛心地欣賞他的作品。
甚至如果有誰主動地去接觸他的作品,可能會遭到其他"文人"的鄙視,在這種被不公平地區別對待的情況下,齊白石生活得很艱苦。
他住在破舊的小寺廟裡,每天靠刻印章為生,像現在北漂的年輕人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北京這座繁榮的城市,拼命的生活,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在這裡落地生根,出人頭地。
雖然這時的齊白石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他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活到老,學到老"。
齊白石在每天艱苦的生活中堅持練習作畫,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筆酣墨飽,蒼勁有力,他所描畫的事物也是細緻入微,極為精細。
終於,幸運女神降臨到這位白髮蒼蒼卻依然堅持夢想的老人身上。
1928年,偶然的一次機會,齊白石的畫作被時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看到,徐悲鴻見到他的畫後驚嘆不已,對他尤為看重,認為齊白石是個可造之材,自此只要徐悲鴻在的地方一定能聽到齊白石的名字。
在恩師的支持下,齊白石的作品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慢慢地,齊白石優秀的作品,讓人們忽略了齊白石只是一個偏僻鄉村的小木匠的出身,齊白石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大師,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二 、有生活的大畫家
也正因為齊白石一生絕大部分生活都是窮困潦倒的,才讓這位藝術家對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感觸更深。
因為窮困的他每天只能通過觀察他生活中的遇見的一切事物,來尋找創造靈感,大到山水,小到魚蝦,甚至蒼蠅,都是他的創作對象。在齊白石出名之後,他也依然過著勤儉節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人們評價齊白石的畫作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所化之物栩栩如生,充滿生氣,這大概就是因為這位大師的生活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齊白石沒有像一些追求名利的人一樣,出名之後,便不再踏踏實實地像往常一樣生活,而是每天都沉醉在鮮花與掌聲中。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沒有了生活,他們的作品只能是停滯不前的,甚至不再有新作品,只靠吃老本,靠名氣掙錢。
三 、有態度的大畫家
齊白石把蒼蠅這種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東西搬到了紙面上,這也是他與其他"文人"不一樣的地方。
沒有物質困擾的"文人"們,覺得畫蒼蠅、蟑螂這種俗物很"掉價",而齊白石不管這些,他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認為自己手中的畫筆,當然要畫出心中所想的東西,表達要表達的,做一個真實自在的人,即便很多人都覺得這很低俗,沒有"場面"。
齊白石這種保持真我的精神很值得現在的人們學習,人活一世,就要做自己喜歡的事,聽從心中的聲音。
即使這個過程會很痛苦,像齊白石一樣,生活困窘,我們也不能放棄。因為只有做你心中所想,不輕易地因為別人的言辭就改變自己的想法,才是真實的自己。
齊白石所畫的蒼蠅在當時也不被人看好,結果歲月境遷,這隻"蒼蠅"被拍賣了五十多萬,而當年那些瞧不起齊白石的人,早已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有一點痕跡。
我們說齊白石先生"摳門",其實只是覺得這樣一位大師很平易近人,讓人覺得沒有距離感。事實上齊白石先生一點都不摳門,他給求畫的人畫的兩塊鹹鴨蛋,和贈送的一隻蒼蠅,就是他所有作品理念的體現——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