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BBC報導,《自然》雜誌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
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
最早到2040年,許多北極熊可能會面臨繁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北極熊開始滅絕。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
參加此項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學家皮特·莫爾納稱,"北極熊本就生活在地球的最頂端(最北邊);如果海冰消失,它們將無處可去"。
據《衛報》報導,研究提出了兩種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影響,第一種是如果排放量保持現狀不變化,到本世紀末,很有可能只有加拿大北部的伊莉莎白女王島上會留存部分北極熊;第二種是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得到部分抑制,到2080年,北極地區的北極熊仍將面臨繁衍困境。
在過去的大概5.4億年裡,地球上出現了五次物種大滅絕。最大的一次發生在2.5億年前,導致95%的物種消亡。查古知今,科學家們得以從以前的物種大滅絕中洞察現在的情形:生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這主要是因為人類造成的環境改變。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寫到,海洋是地球上大多數動植物的家園,如果人類活動導致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定數量,就可能引發與遠古時代同樣的物種大滅絕。該論文認定,這個增量規模為3100億噸。
以前的物種大滅絕過程持續了數萬年乃至數百萬年,而我們現在所處的變動期頂多持續了幾百年,因此難以進行比較。很多專家聲稱,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的地球物理學教授羅思曼說,這仍然是個"科學問題"。
"關於生命和碳循環的歷史,一個引人注目的說法是,每當二者之一發生重大事件,另一個也同樣會發生重大事件,"羅思曼說。雖然每次物種大滅絕的明顯特點都是碳循環遭到破壞,但也有證據顯示,在地球歷史的其他時期,碳循環被破壞,但大多數生物並未走向滅亡。
羅思曼說,一旦越過這個碳閾值,我們將會進入"穩定邊界的另一邊"。這並不是說末日將在2100年的某一天突然降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開始大批死亡。"第二天,人們還是會照常醒來去上班,"他說。真正的災難可能在1萬年的時間裡逐漸發生。
我們可能將不得不開展更加冒險的脫碳計劃,比如地球工程。"我認為這些計劃絕對值得關注。"羅思曼說。
我們正快速邁向物種大滅絕的臨界點。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將在有生之年達到那個門檻,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人認為,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