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百靈或沙百靈,也稱為蒙古鷚。是國內外熟知的 觀賞籠鳥之一。產於我國內蒙古廣大地區及河北省的北 部,青海省東部等地。多為終年留居或繁殖鳥。成鳥體長約190毫米。體重約30克。雄鳥額部、頭頂 及後頸部均為慄紅色;眼前、眼周及眉紋為棕白色,左右兩 側眉紋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現棕色;背、腰慄褐色;翅羽黑褐 色;尾羽慄褐色,最外側尾羽色淡近於白色;
額、喉白色,上 胸左右側各有一黑色條斑,於上胸部相接;下體大部羽色 棕白。雌鳥羽色接近雄鳥,但頭頂和頸部慄紅色較少,羽色 略近棕黃色;上體慄色較淡,而近於淡褐色;上胸左右兩側 黑色條斑不明顯。嘴殼土黃色,足趾肉粉色,爪褐色。後爪 長於一般鳥類的後爪,並向後方直伸。
野生百靈鳥棲息於廣闊的草原,高飛時直人云霄,且 飛且鳴,姿態優美,是有別於其他鳴禽的獨有美態。百靈鳥 善於在地面上活動,是一種易於馴養的鳴禽。在野生環境 中,百靈鳥能順利度過夏季30T以上的高溫乾熱天氣,也 能度過結冰的低溫,但在大雪之際,為覓食充飢,常會作短 暫的結群遷徙。多半時間,百靈鳥棲於荒漠草原,出沒在草 灘沙丘間,甚喜沙浴,用以降溫防熱,並可清理羽毛和體表 的汙物。
食性較雜,春食嫩草芽,雜草及雜草種子等等;夏季和 秋季主食昆蟲;冬食草子和多種穀類,也取食昆蟲及蟲卵。 百靈鳥從不危害農作物,在春末和夏季育雛期內,捕食大 量昆蟲為食,是產區內的重要益鳥。百靈鳥營巢在地面稍凹處或叢草間,巢區內多有雜草 掩蔽著。有時其巢也營在耕地的胡麻、小麥、莜麥等農作物 的植株間凹陷處。巢由雌雄親鳥共同營築,以枯葉,雜草及 泥土壘徹而成。
卵產於57月間,卵亮呈白色而略現沙黃 色,殼面光滑並有褐色細斑。孵化期1215天,雛鳥出殼前 12天,雌鳥停止離巢覓食,常由守衛巢旁的雄鳥銜食歸 巢飼餵雌鳥。初生雛鳥留巢78天,以後隨親鳥離巢活動,但仍由 雌雄親鳥飼喂,在2225日齡雛鳥開始飛翔,捕食,能獨立 生活。每對親鳥一年可產卵13巢,育成1~2巢幼鳥。
供作玩賞的百靈鳥,飼養在獨具特色的竹製百靈籠 內,也可詞養在較大的籠舍內展覽。籠內鋪墊細砂,籠內不 設棲架,並需供給足量的飲水及浴水。人工馴養的百靈鳥,最好自雛鳥開始,成長後易鳴善 舞,其玩賞價值遠遠高於捕自成鳥的個體。一般認為出生 1周的雛鳥開始人工飼養效果最佳。有經驗的馴養者,多 於每年6月上旬,從野外捕捉初生的百靈雛鳥,這是頭窩 雛鳥,其體質好,易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