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超級英雄系列的電影在影視界的影響力可謂是無與倫比的,連它的老對手DC宇宙在它面前也要往後靠一靠。
畢竟是英雄,當然就會有個高低比較。要說起超級英雄中誰傷害值最高,最能打,那恐怕「綠巨人浩克」說第一,沒人敢說第二吧?
浩克在漫威宇宙的設定為「越憤怒,越強大」,連洛基神都被他按倒地上摔,可見浩克的恐怖。
但就是這麼一個狂暴的形象,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電影卻遇上了一個文藝範兒的李安。
《綠巨人浩克》上映於2003年,大導演李安也在一定程度上將這部影片注入了自己獨特的思想,讓觀眾看完之後都感覺與其它超級英雄電影截然不同。
有網友說這樣一部超級英雄的視覺大片硬是讓他拍成了充滿悲情色彩的文藝片。
也有網友說就應該這樣拍,超級英雄電影不能只講就特效,還要有內涵,有思想。
那麼這部影片到底是超級英雄界的一枝獨秀,還是一朵奇葩呢?
反正我看完是一臉的迷茫:這還是漫畫中無敵的「綠巨人浩克」嗎?
接下來讓我從兩個方面說
一:好的一面
氣氛渲染的十分不錯,這在商業片中很少見到這樣細膩且有節奏的拍攝手法。
影片一開始就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隨著鏡頭的不斷切換,我們才發現,原來是一位科學家在瘋狂著做著生物實驗。
在陰暗的實驗室裡,紅綠色的燈光交錯閃爍,加上急促的背景音樂與場景快節奏地調換,無形中給人一種壓迫,焦慮感。
李安的電影思想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既具有西方快節奏的敘事風格,又融合著東方傳統保守的精神理念。
隨著畫面一轉,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人類超級免疫系統。於是瘋狂地開始拿自己與兒子班納做實驗。
一天實驗室意外發生爆炸,科學家匆忙回家與妻子大吵起來,卻不小心拿刀將妻子殺害。多年後,小班納已經成為了年輕的核物理學博士,但那些畫面卻成為了他的夢魘。
這都是西方超級英雄電影中一貫的敘事套路,但李安卻將其融合了複雜錯亂的父子情感。
例如,之後在班納受輻射在病房與父親的交流、變身成巨人遇見父親,兩人複雜的情緒波動,都有著典型東方感情色彩。
二:壞的一面
鏡頭切換,畫面分屏,充滿了漫畫感,讓人心生違和,無法成為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漫改電影。
由於整部電影都採用漫畫式切屏,讓人看了感覺仿佛在看一部動畫。即使在特效滿分,劇情達到高潮時也沒有身臨其境的刺激感。
就像在敵人將炸彈扔向浩克時,沒想到炸彈被反彈回去,炸死了自己。那個場景應該具有強大的視覺衝擊感,但突然間的靜幀切屏就使這種感覺大大降低了。
這也是雖有漫改電影中絕無僅有的,但也是漫改電影都不敢嘗試的。觀眾要的是真實感,特效越逼真,進入到漫畫中,違和感就越強烈。李安一向特立獨行,嚮往自由,他的電影就充滿了濃濃的李安式風格。也只能佩服李安導演的勇氣與對電影謀新的精神。
李安電影風格決定了浩克不會是「主要人物」
李安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推手》,裡面沒有主要人物,就只有一個練太極的老頭的次要形象。所以這樣疏散的電影結構相對於以個人為中心的超級英雄電影來說相對有些勉強了。
整部片中雖然浩克出場的次數不少,但獨自出現的次數卻少得可憐。大部分是與女朋友,與父親,與軍官。導演更多是想用其他人的行為來對浩克進行烘託。但觀眾更想看的是浩克的本身啊!
只看到了悲傷的浩克,沒有看到無畏的浩克
整部電影中浩克一直就處於悲傷的色彩中,從一開始面對突然回來的父親的不知所措,到自己突然變成了怪物的恐慌,再到得知自己只是瘋子父親的實驗品的絕望。
即使最後絕望到大爆發,也還是帶著痛苦的淚水。
我們想要的不是一直在逃跑流淚的浩克啊!一部商業化的爆米花電影,硬要摻雜這麼多感情色彩幹嘛?
也可能李安導演想隨手玩玩。
雖不適合商業化觀看,但就電影本身,無論是拍攝手法、用色技巧、鏡頭切換、情感表現、以及社會意義來說,《綠巨人浩克》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具有超前的藝術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