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石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瑰寶,被譽為「寶石之王」,自古以來即被視作權力、地位、富貴的象徵和恆久彌堅、固不可摧的愛情標誌。本報鑽石專題推出後,有讀者致電記者詢問:金剛石是如何與「金剛」聯繫在一起的?又是如何與「金」發生關係的?還有,金剛石這種高度分散、特別稀少的「礦物之王」又是如何從廣袤無垠的地球中發現的?人類尋找、勘探和利用金剛石的歷史究竟有多悠久呢……
愛動腦筋讀者的這些問題,只有「愛鑽珠寶歷史牛角尖」的中國科學院王春雲博士能回答,因為這些話題和他的研究成果——夜明珠有著密切的關係。王博士認為:金剛石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寶玉」或者「美玉」,因而也是廣義的玉的一種。於是,我們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從金剛石的詞源一直談到人類金剛石的發現歷史。
名稱「金剛石」來自中外文化融合
記者:鑽石在我國俗稱「金剛石」,那麼「金剛石」這一中國特色的稱謂是不是和它的硬度有關——鑽石的硬度為10,是自然產出的已知最硬的礦物吧?
王春雲:哈哈,當然和硬度有關係。關於「金剛」,有人說是五行家的術語,概稱屬「金」的西方的剛堅之「氣」,後來被中國佛教借用指一種產自「西方」的「石」。實際上,「金剛」是密宗術語,梵語為Vajra,巴利語為vajira,譯音「縛日羅」或「伐折羅」,釋義金剛,指金屬中之最精最堅者,在印度神話中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堅硬無比,於是被「金剛石」借用來修飾這種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質。而「金剛石」一詞的歷史早至東晉時代,是中國本土文化結合佛教的產物。東晉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載:「金剛,石也,其狀如珠,堅利無疋,外國人好以飾玦環,服之能闢惡毒。」東晉郭璞注《山海經·西山經》說:「今徼外出金剛石,石而似金,有光彩,可以刻玉。」這就是「金剛石」的詞源。
金剛石還有一名字叫「金剛鑽」,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撰《唐六典》卷二十二:「赤麇皮、瑟瑟、赤畦、琥珀、白玉、金剛鑽……大鵬砂出波斯及涼州。」明朝包括李時珍在內的一些學者在研究金剛石時發現,金剛石不但可切割玉石,還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鑽眼。
記者:金剛石約在清代被稱為鑽石。有當代學者認為:金剛石指的是未經加工的原石,而經琢磨而成珠寶飾物的才稱鑽石。您贊同這一觀點嗎?
王春雲:我不認同這種觀點。日本古代文獻借用了中國的「金剛石」一詞,該詞日語的讀音為daiyamondo,近似於荷蘭語的「diamond」一詞。當帶有荷蘭科學文化印記的日本產漢字「金剛石」在清末轉回中國時,有關「金剛石」的近代科學認識也傳播到了中國。約在清代末年,金剛石也稱鑽石,其詞義顯然來自上述的「金剛鑽」,兩者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是相等的,即「金剛石」與「鑽石」在含義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