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嘗試也是志願者成就自己的過程
對於很多孩子,幫一把或許改變他們的人生
東方網5月28日消息:「哈佛,錄了。我想說,如果你敢堅持夢想,夢想就敢對你實現。」這是2011年3月31日,寧夏銀川學生楊凌在人人網上對同學祝賀的回覆。
哈佛這一世界名校,順理成章成為他身上的標籤。媒體也很快湊齊了他身上的另外幾個符號,「落榜考生」「公益青年領袖」「哈佛有史以來錄取成績最低的考生」。
只是這樣的多樣符號,有些並不基於客觀事實。楊凌,並不能被視作對抗中國教育制度功利主義的個體。楊凌,也不願個人光環遮蓋整個「傳遞童年」支教團隊的公益努力。
1
「記憶猶新他的大拳頭。」楊凌的初中同桌符佳這樣回憶老友。
身材壯實的楊凌進入銀川一中讀高中,進「13班」時也震了班主任蔡偉老師一下。
當時正在進行班幹部的競選,楊凌對蔡偉老師說,「我需要上臺自薦讓大家認識我,但我不參加班幹部的競選,我想去幹學校的學生會主席。」
楊凌就是這麼做的,的確震了全班人一下。
蔡偉還記得臺上楊凌對同學說過的一句話,「我長得比較胖,但我做什麼都很有毅力。」也就在這年夏天,楊凌為了減肥,讓母親開車走在前面,他在後面跑步追,一個暑假工夫,楊凌減了有10斤。
而高二時轉到楊凌班裡,任天文社社長的曹原,則對楊凌的一次舉動佩服不已。「楊凌後來擔任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同時兼文學社的社長。有一次,校內突然作廢之前本已許諾給學生的假期,全校學生就往剪貼板上貼小紙條表達不滿。學校裡領導惱火此事,準備處理這件事,這期間曾經找過楊凌,後來的處理結果是假期恢復,所有貼紙條的同學既往不咎。」
「楊凌事後跟我說,當時進會議室一看,所有校長、副校長都在裡面,他也有些緊張。」5月25日,已在中國人大就讀的曹原對記者回憶道。
蔡偉老師對記者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生,「具有天生的領導能力,同學關係處置相當好。」而在活躍思維的蔡偉老師的支持下,13班內的學生佔了校內社團負責人的一半以上。
楊凌對於文學極為偏好,也是銀川一中文學社的社長。曹原回憶,當時銀川一中建校100周年時,楊凌出版了100頁的特刊。
「校內都是同學做特刊,校方一般不會花錢。特刊市場化運作,都是同學自己花錢購買,以此支付印刷費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楊凌這次還拉來了贊助經費,最後結餘還賺了一筆。」
高二這年,楊凌找到了蔡偉,明確向老師提出自己將不參加高三的高考。「他那時已經打算好了,想出國留學。」實際上,楊凌的文科成績在銀川一中年級部可以排到20餘名。銀川一中是寧夏最好的中學,楊凌的成績考取一所國內重點大學應該是能保障的。高三,楊凌離校前往外地學習英語,參加託福以及SAT考試。
這樣的事實,實際上與後來有媒體所稱的「高考落榜生」「成績較差」是不相符的。
2
蔡偉老師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楊凌在向他告知不準備參加高考時,實際已經在跟同學籌劃公益支教組織的建立。
「你可能沒見過一本字頁毫無完整的書。孩子們不能在上面做筆記,因為他們用完了,下一級學生還要用。」作為另外身份——「傳遞童年教育促進會」副理事長的曹原回憶起2008年一起捐助的第一所學校場景。
籃球架除了籃圈後面的框外早已磨掉,孩子們上廁所要爬一個小坡,最觸動人的,是孩子們上完廁所後,一個個順著草坡往下溜,屁股將草皮磨出錚亮的兩條軌道。
楊凌和曹原等8名同學,在銀川一中校內發起的捐書活動,徵集了數千本圖書和一些學習用具。天文社、文學社的社團辦公地,都被他們用來囤書。最後,三輛皮卡拉著他們的夢想走進村裡,幾乎所有村民都出來圍看,因為他們沒見過一次這麼多的汽車。
支教的興奮過後,他們開始思索,「我們不能來一次就結束了。」
「圓桌會談」過後,他們決定成立一個支教的公益組織。
這中間由於多人都要忙於備戰高三的高考,已經決定不參加高考的楊凌承擔了註冊、登記、審批的程序任務。
2009年3月底,掛靠在父母工作單位的「傳遞童年教育促進會」通過了銀川民政部門核准,法人——楊凌。
募集款物、招募志願者、組織志願者、聯繫支教學校、前去蹲點支教,「傳遞童年教育促進會」以緊密的架構和組織程序,開始自己的公益之行。
阮子文曾撰文這樣介紹自己的「宣傳」工作,「我們曾在一、二中門口坐檯;我們曾在寧大(高考英語口試考點)門口發傳單;我們曾潛入各個大學貼小廣告……我們曾被寧大保安趕出校門;我們曾受人無數白眼;我們曾親眼看著別人拿著我們的傳單墊屁股;我們曾頂著大太陽坐檯卻無人理會……」
據曹原介紹,如今的「傳遞童年」已經在山東、上海、湖南、廣西、四川等建立了分支,大學生和高中生為志願者的主要組成。
3
「你可能不會想到,我們現在最大的一筆款項,是一名煤老闆捐的。」在志願者眼中,煤老闆對於支教的慷慨大方粉碎了外界對於他們奢華拜金的形象傳遞。
「傳遞童年」一名成員的朋友父親是山西的一名煤老闆。2010年他向這名有錢人尋求幫助時,這名煤老闆當即帶他來到銀行,取出了2萬元現金。
「傳遞童年」在招募志願者時即已達成協議,組織只負責志願者的制式衣服,其他的住宿、出行費用都要他們自理。
更多時候,支教花費資金則是依靠這些已經考入大學的志願者,返回老家舉辦培訓班創收。此時,志願者們清華、北大、中科大的身份標籤起了作用。
但前不久,銀川當地的民政局來電告知,「傳遞童年」沒有募集錢款的資質,讓他們注意。
山東的志願者「這隻兔子身強力壯三頭六臂」在師範類學校就讀,這個女孩作為區域負責人就和其他的師範類志願者,承擔了制定培訓教材的工作。「打個比方,城市裡的英語教材根本不適合山區孩子,他們的底子差,對於很多流行產品沒有印象,於是就需要重新做教材供支教用。」
公益夢想看起來美好,但在現實面前是細節和程序的繁瑣,有時甚至需要「危機公關」。曹原經歷過這麼一次,有一位支教的志願者晚上從山村私自回到縣城,喝醉酒後第二天沒去學校,山村校長打了多次電話都沒法接通,最後情緒變成了惱怒。「我需要不停地跟對方說好話,同時又得教育志願者。」
還有的校長擔心支教之後會影響他們的教育水平。「比方山村的英語老師發音一般不準,支教的志願者糾正後,校方的老師就難以再服眾,他們會變得有意見。志願者只是一時的,山村的教師是終生的,你說怎麼辦?」
這麼幾年下來,「傳遞童年」就想著做遠程教育的支教試點,好不容易聯繫到了能夠提供電腦的公司,但山村學校上網成了麻煩。志願者們去找電信部門溝通,對方說拉網需要等待,半年過去了至今音信皆無。
公益行為
被哈佛看中
「傳遞童年」的確成就了楊凌留學之路。
據報導,單論楊凌的SAT考試成績,並不足以使他邁入哈佛校門。而在面試時,是楊凌在公益組織上的實際工作,讓哈佛最終錄取了他。
有報導說,「楊凌成為哈佛有史以來,錄取分數最低的華人學生。」
面試時楊凌遭遇了什麼問題?哈佛看重了楊凌哪一方面?記者曾向哈佛大學發送採訪郵件,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得到回覆。
曹原這樣解構公益和楊凌之間的關係,「是彼此成就了對方」。
「公益不是一腔熱血的衝動就可以做好的,如果說喜悅和滿足感是促使我們開啟這樣一件事的原因,那麼責任感則是把它堅持下去的動力。」
「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當你坐車,在山路上顛簸四五個小時後,見到學校孩子那一刻心中的感受;很多人沒有看到過,一個山村的校長為了迎接我們走了幾個小時山路,在外面歡迎我們的感動。」
一名志願者這樣發表自己的感慨,「即使是從地上撿起一片廢紙扔進垃圾桶,也是改變世界。」
有外界人士坦言,「楊凌們」的夢想更值得珍視,「成就」的結果並不能取代「去成就」的過程。(註:本版照片來自傳遞童年教育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