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從
前序
從2019年8月1日起暫停赴臺個人遊,但為了真實反映此前我的臺灣西行線路見聞,供今後擬以自由客身份去祖國臺灣島休閒讀者參考,本遊記仍以2013年臺灣省自由行旅程中的點滴事情和過程按行程先後順序補記於此。
行程線路
於2013年8月12日進行了為期12天的三口之家臺灣自由行,隨行的還有單位一同事及其小女。我們的行程路線為:臺北—墾丁—高雄—臺中—臺北。
臺北松山機場
2013年8月12日下午13:40從雙流國際機場搭乘四川航空3U8977航班飛臺北市,飛機於下午16:45分到達臺北松山機場。
在機場通關入境處,需提交臺灣通行證和入臺證,通關很順利。在機場大廳有人民幣兌換新臺幣窗口,我分兩次共用人民幣8000元兌換新臺幣38248元,匯率為4.781,手續費為新臺幣60元。
臺北馥敦飯店
該賓館位於臺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315號,是通過「攜程網」預定的,入住時間為8月12日至15日,含3份早餐,房費為人民幣1100多一點。賓館不大,但很乾淨幽雅,床位為大床帶一小床,正好滿足三口之家所居;賓館服務人員彬彬有禮,主動招呼,熱情幫忙,服務大媽大叔衣著乾淨、態度好,待人禮貌,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五、臺北士林夜市
我們稍作休憩後,便前往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享用在臺灣的第一餐美味,體味臺灣之特色食品和夜市場景。賓館距離夜市不遠,建議打車前往。到臺北的第一印象是計程車很乾淨,車裡車外基本看不到灰塵,的士司機也很熱情,主動問好並幫你裝卸行李箱。
臺北次日行程計劃
2013年8月13日,天氣晴朗,天空湛藍,白雲高掛,當天行程包括參觀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101大樓。2013年8月13日上午一大早乘車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先搭乘捷運車,再中轉中巴到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建築風格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一、二、三層為展覽陳列空間,四樓為休憩茶座——三希堂。其典藏了歷代文物藝術精粹,幾乎涵蓋了整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數量達65萬5千多件。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此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的美名。
工藝是故宮博物院的最大特色,包括著名的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共有約11445件玉器,另外還有漆器、玻璃、金銀器、筆墨紙硯等數千件藏品。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寶書畫藏品著名的展品包含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以及蘇軾《寒食帖》等。
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明代官窯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為大宗,著名的康雍幹三朝琺瑯彩瓷器即為代表。
圖書典籍部分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較多且完整度高,如《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等。
青銅器較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宮廷類文物則包含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在內,是充滿宗教色彩的展品。
臺北中正紀念堂
2013年8月13日下午,步行至中正紀念堂,緬懷國共對峙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以穿越歷史時空的感受,深深體會到兩岸和平的重要,願兩岸同胞永享太平。
中正紀念堂建於民國六十四年,為紀念蔣介石而建,為臺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之一,也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藝文表演中心。與臺北101大樓、故宮博物院、龍山寺並列為觀光客至臺北旅遊之四大勝地。中正紀念堂佔地範圍廣,由中山南路、愛國東路和信義交圍而成。其建築格式採用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象萬千。中正紀念堂由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而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也成為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臺北101電視塔
2013年8月13日晚上6:30分乘計程車前往101大樓遊覽。臺北101的璀璨燈光夜景是不可錯過的,它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其總高度達508米,擁有當時世界最快速電梯(38秒即可直達89樓觀景臺),以及世界最大、最重,且唯一可供參觀的風阻尼器,2010年是世界第二高樓,也是臺北市的新地標和最具標誌性的景點。
臺北101大樓有地上101層、地下5層,其中B2—B4為停車場,B1至4樓共有5層購物中心,5樓則為數家銀行與證券服務金融中心所在,6樓至84樓為一般辦公大樓, 85樓為商務俱樂部,86至88樓為觀景餐廳,89樓為室內觀景層,91樓為室外觀景臺。
在89樓室內觀景臺,可360度盡覽大臺北美景。此外遊客在穿越「遨遊星空」與「漫步雲端」的多媒體走道後,將可抵達88樓世界最大風阻尼器區參觀世界最大、唯一外露的風阻尼器,了解風阻尼器的結構及其如何保護臺北101大樓。
夜間的臺北101大樓外牆會打上燈光,以彩虹七種顏色為主題,每天更換一種顏色,如星期一是紅色、星期二是橙色等。每天日落時開始點燈,至晚上10點關閉。
參觀臺北101大樓,上91層觀臺北夜景後,可乘電梯下到101大樓B1地下美食城盡享臺灣風味小吃和飲品。
我最喜歡臺灣的鮮果現榨汁和刨冰,這在成都是品嘗不到的,而且價格便宜。臺灣飲品多以新鮮的水果榨出原汁,不添加水,放入冰塊,色味俱佳,冰爽可口,沁入心脾,耐人回味良久。
在炎炎夏日,吃一碗刨冰,那也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刨冰種類多,由時令鮮水果、紅豆、巧克力、紅塘汁相配搭,口味依據個人愛好選擇具體的水果種類或甜味品。尤其是紅豆果凍刨冰,澆有紅塘汁,第一口先吃上面的果凍,冰潤滑溜,口感清涼潤滑;再吃下面的冰粒紅豆,冰涼甘甜柔軟,吞咽之後,從食道、胃一路涼下去,感覺整個身子涼爽得要飛起來,好似將夏日身體中的「熱」驅趕了出來,感覺一身都通透了,使人精氣神渙然清新。這個感覺唯有自己吃了以後才能體會其美妙之處了。
臺北陽明山
2013年8月14日,天氣陰雲,乘計程車前往臺北郊區的陽明山公園、小油坑火山口、高山草甸遊覽。
陽明山公園原名草山,因盛產茅草得名,後為紀念王陽明先生而改名,它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所構成的山區,範圍相當廣大,陽明山公園是全臺最大、景色最美的郊野公園,公園採用中國式庭園布局,小橋流水、亭閣假山。
我們沿著盤旋公路向陽明山書屋方向走去,先前大家一路興致很高,一邊走一邊欣賞風光,大約行走1個多小時,妻、同事及其小女已累不能行,言稱想迴轉,路上遊人稀少,偶遇上山之人,皆不知尚有多遠,此時雖我和吾兒體力尚可,但其餘之人皆曰回,我心有不甘,但也有猶豫之心,但思若迴轉,恐回復之路比上山之距還長,有得不償失之感,故不斷鼓之前行,正當時,前有一下山老翁,問其路程幾何,其回曰不足千米,於是大家精神振奮,繼續而往。
不幾時,果見前方密林處有人家,遂疾步前行,終到陽明山書屋,但不巧該書屋未開放,而其隔壁則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服務站」。
問工作人員得知,尚可遊覽小油坑火山口、高山草甸,這是事前未知曉的景點,真有點意外之喜。但到上述景點還需要到BUS站搭車,但不知如何走,況大家已人困馬乏,正當疑慮時,逢一私家小巴路過而停,車主主動打招呼,願意送我們一行到BUS站,大家甚為感激,艱難之時有人雪中送炭,那心裡的感激真不知如何言表?到了BUS站,我們與車主揮手到別,一陣感謝的話語不斷。
小油坑火山口
在BUS 站等待片刻,即有揮手即停前往景點的小巴,車比較陳舊,車在山路上行進,山越來越高,路一邊是很深的山崖,道路彎彎曲曲,路上不時有整修塌方的工地,氣溫也在下降,小團山霧不時透過車窗吹進來,使人略感寒意。經過約半小時彎彎山路的路程,終於看到不遠處火山坑飄起的煙霧,並伴有硫磺味,有一點臭皮蛋的味道。車在景點招呼站停下後,我們即刻下車奔往小油坑。
小油坑火山口這是一處火山噴氣孔,位於七星山西北麓,海拔約805米,是七星山步道的登山口。來這裡可以欣賞一串串晶狀、針狀,色澤為黃色,美麗的硫磺結晶,並聽到噴氣口的爆裂聲,體驗到後火山活動的情形。小油坑為凹口式的火山活動地形,噴氣孔終年有硫氣與蒸氣噴出,溫度頗高。其成因為火山活動終止之後,地底下仍然有殘留的熱能,這些餘熱加熱地底下殘留的氣體,使地底下累積之蒸氣壓力增大,最後在某些特定地點,如火山口或斷層附近爆破地面而出,造成爆裂口,小油坑為後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地形。我們在火山坑口不遠處停駐,此時的硫磺味很濃,使人不適,火山坑口不斷發出噝噝的聲音,硫磺味的煙霧隨山風瀰漫,我們匆忙拍照留念後,即到景點不遠處的小買部休息,抓緊補充水分和食物。在遊覽火山口後,乘小巴士到高山草甸。路途中還在露天溫泉池中泡腳,淡淡的硫磺味的溫泉水,讓疲勞一天的腳也感受到暖暖的放鬆,為下段行程補充了腳力。
離開溫泉池,在路旁BUS站等到草甸的車,此時已是下午3點多,高山上風涼涼的,在城市久違難見的蘆葦和不知名的草也隨風搖曳,天空雲層低垂,四周寂靜。等待大約30分鐘,終於來了一輛BUS,載著我們去那高山草甸。
這裡的高山草甸,滿目金黃綠草,山坡地勢和緩,還有三三兩的野牛在閒逛。
只是天公不作美,剛開始太陽雖未露面,但透過雲層尚有薄光微露,不久卻厚重的雲團不斷由東南向西北從頭頂飄過,從山谷中陣陣吹來拂面的涼風,大有山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氣溫也開始下降。
我們匆忙拍幾張照片就往BUS站趕去,不巧錯過班車時間,只有排隊等候下趟車。此時天開始飄著小雨,不一會兒,雨點由小變大,風也颼颼緊吹,人頓感寒意,心情也頓失,好擔心班車何時能到來?此時排隊等候的遊客已有三四十人許,大多為臺灣人。
天空越來越暗,雨也越來越大,雨水隨風飄灑在我們的腳下,打溼了我們的衣裳。近一個小時的等候,好不容易來了一趟BUS,大家精神一振,按順序排隊上車,慶幸我們上了車,但車外尚有20多人還需要等待,我心中默默祝願雨快一點停,BUS快點來,也讓車外的遊客能快一點回家。
車在風雨中順著彎彎山路漫漫爬行,一路大家無語,看著窗外風雨,靜靜回味一天的遊覽行程,經過約2個小時的路途,終於回到下榻的賓館。此時夜幕已降臨臺北,天空灑著晰淅瀝瀝的小雨,街上行人稀少,溼漉漉的路面倒映著街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櫥窗中的斑駁光亮和車子的燈光。
賓館服務人員熱情相迎,噓寒問暖,讓人頓消一天的旅途疲勞。
墾丁遊覽行程
2013年8月15日上午7:50時,陰天無雨,我們乘的士到臺北火車站,購買了臺北至高雄左營的高鐵票,票價為新臺幣1490元,折合人民幣311.65元,高鐵開車時間為8:30分。臺北火車站人流不太大,整個車站安靜、乾淨,秩序井然。
經過大約2個小時達到高鐵終點高雄左營車站,後轉乘前往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街的國光大巴。此時天空陰沉,下著大雨,雨水在車窗上流淌,海風吹斜了路邊的小樹,也讓雨水飄灑。經過3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終於到達墾丁,路邊見有「墾丁國家公園」的招牌。
此時風雨也停了,由於事先未預定旅店,我們在墾丁街上尋了幾家旅店,不是客滿,就是條件不滿意,最後我們終於尋到位於墾丁路137號的力麗哲園會館,價格為每晚折合人民幣850元,(含人民幣150元早餐費),用銀聯信用卡支付的,屬於一般的旅店,條件一般,但比墾丁其他一般旅店好,當然也有類似內地五星飯店,但價格很貴,大約在1850至5000人民幣左右。
墾丁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東臨太平洋,西靠臺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墾丁地屬熱帶氣候,年平均24度。地質以珊瑚礁為主,在三面環海北依山巒的地形下,加上長達半年的落山風吹拂,造就了墾丁特殊的地形風貌。這裡的景觀具有多樣性,有沙灘貝殼,崩崖、沙瀑、群裙、鐘乳石洞,有熱帶雨林稀有植物、種類繁多的昆蟲蝴蝶,長達半年的候鳥遷徙落腳地。墾丁的代表性景點主要有鵝鑾鼻公園、貓鼻頭、白沙灣、風吹沙、龍磐公園、海洋館等。
鵝鑾鼻公園遊覽
入住之後,稍作安頓休息,下午4點鐘,花費300臺幣(折合人民幣62.748元)打一輛的士車前往。在墾丁的士車是不打表的,根據所去距離長短由司機一口價,一般距離上車即為新臺幣100元(折合人民幣20.916元)。
鵝鑾鼻公園鵝鑾鼻位於臺灣的最南端,地勢東陡西緩,沿岸布滿珊瑚礁。「鵝鑾」一詞為排灣族語,有「帆船」之意;鵝鑾鼻的地標為鵝鑾鼻燈塔,也是臺灣尾的代表。燈塔塔身全白,呈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分4層,光力可達20海裡之遠,強度幾為亞洲燈塔之冠,有「東亞之光」的美譽。如果站在燈塔之上,就可以看到臺灣島南端起伏的低矮丘陵和平坦的臺地,飽覽天海一角與珊瑚礁林的秀麗景色。
公園位於燈塔右後方海岸邊,佔地59公頃,是以珊瑚礁石灰巖地形為主的風景區。
有一條賞景路線貫穿好漢石、妙妙洞、滄海亭、迎賓亭、獵豬石、相逢谷、古洞、虯榕、非非洞等18處勝景。而白色的「臺灣最南點」意象標誌,側看象拇指,清楚的標示出地球上臺灣最南點的所在位置。
巴士海峽和太平洋的滔滔白浪 經年在此澎湃交鋒,而鵝鑾鼻燈塔聳立海岸邊,始終靜默護衛著臺灣的最南線。鵝鑾燈塔陳列室中保存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圖片,還有陳誠書寫 「鵝鑾鼻燈塔」的銅匾;此外在塔旁還有巨像,供遊人瞻仰,巨像前有「臺灣八景」紀念石碑一座,供旅客照相留念。
遊園結束後已是晚上6點多,在BUS站趕上收班車,車裡只有我們一行五人,大約30分鐘行程回到墾丁街的旅店。此時夜幕已降臨,天空一抹夕陽如殘血,星星和月亮已悄然升起來,墾丁街上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街兩邊各種臺灣小食攤位已開張,人們三五結群,喜笑顏開,有的東看看西望望、有的一邊吃小食品一邊閒逛,有的圍著小食攤位觀看攤主的製作工藝,有的在街上照相攝影……,這天,正是星期五,有許多臺灣各地的人會到墾丁來度周末,有學生、老人、年輕情侶,有的是舉家前來,有的是呼朋喚友結伴而來,也有獨行「俠客」,更有像我們一行來自大陸的遊客。據說,墾丁每到星期五晚上到星期天,是一周最熱鬧的兩天,旅店房價在這兩天也是最貴的,正好我們也趕上了這最熱鬧的兩天。
墾丁半島景點
2013年8月16日,大家早早起來,天氣晴朗,在旅店用餐後,委託旅店前臺代包一輛豐田旅行的士車,供我們一行三大人兩小孩一整天使用,花費新臺幣3000元,折合人民幣627.48元。
這天的旅行線路為懇丁半島的主要景點:貓鼻頭、白沙灣、風吹沙、龍磐公園、海洋館等。貓鼻頭貓鼻頭為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臺灣島最南的兩端。
貓鼻頭
有一從海崖上斷落之珊瑚礁巖,其外型狀若蹲僕之貓,因而得名。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珊瑚礁因造山運動隆出海面,受到長時間的波浪侵蝕、反覆乾濕、長期鹽粒結晶、沙礫鑽蝕、及溶蝕等作用,產生了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奇特景觀,海岸線鳥瞰似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極具地形教學與研究價值。
白沙灣
白沙灣位於恆春半島西岸、貓鼻頭西北方的海岸線上。白沙灣一帶屬珊瑚礁海岸,原是一個小漁港,稱為白沙港。這一帶得天獨厚,擁有一段長達百米的沙灘。恆春出火,沿著恆春東門城外的縣道200前行,即可到達,此地質稱為泥朵層,出火一景為地底下的天然氣自泥巖裂隙溢出,因而只要燃燒點火,就可以看到壯觀的出火現象。
佳樂水
佳樂水已不屬於墾丁國家公園,但因為它特殊的地質地形,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巖石造型,墾管處在景點介紹時,仍列入介紹,滿州鄉公所設為「佳樂水風景區」。
佳樂水原名「高落水」,指的是步道盡頭的山海瀑布,由蔣經國改名為「佳樂水」,並為當時無名的山海瀑布賜名。佳樂水是恆春半島上難得一見的巖石海岸,從入口一路到步道盡頭的山海瀑布,綿延二公裡半,太平洋衝蝕出海蛙石、兔石、球石、方格石、棋盤石等鬼斧神工的造型,因而有「海神樂園」之稱,在入口處還是珊瑚礁的景觀,後半段則是砂巖海岸。
佳樂水有遊園車載遊客一路欣賞奇巖怪石,司機會做解說,傍晚時分,漁船、釣客、奇巖交織的景致相當美,許多人會以健行方式來欣賞。沿著海岸北上,可到達出風谷大草原。過了佳樂水往龍盤草原的方向走,可以看到公路二旁堆積著白砂,這就是風吹砂,風吹沙是風成地形。
龍磐公園
龍磐公園位於在鵝鑾鼻與風吹沙之間。此區域是屬於上升的石灰巖臺地,由於石灰巖容易被水溶蝕,因此區內有石灰巖洞、滲穴、崩崖、紅土等地形景觀。公園內有大草原,可從陡峭的崩崖遠眺曲折有致的海岸。龍磐視野開闊,是墾丁公園內觀賞日出、晚霞及觀星極佳地點。
墾丁國家公園植物園
2013年8月17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是一個好天氣,上午是我們在墾丁旅行的最後半天,下午將前往高雄。吃過早餐後,委託旅店前臺預定了到墾丁國家森林公園的的士,包往返路程,價格為新臺幣300元。墾丁國家公園在墾丁街上有一牌坊,我原以為公園入口在此,其實不然,乘車尚需要數公裡才到公園大門,我們去時公園基本無其他遊客,時間為上午的9點多,入園需要購買門票,全票NT$ 150元;半票NT$ 75元。
我們一行進入園區,在公園管理處遇見一穿旅行服裝的中年人,年齡在大約50開外,身挎相機和背包。我們互致問候,其得知我們來自成都,甚為熱情,主動願意作我們的導遊,原以為要收費,而該先生自述其為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志工,也就是內地所稱呼的「志願者」,其姓吳名乙霖,自述其曾為臺灣空軍大校,現已退休7年,主要從事兩岸旅遊文化交流,並每月不定時到公園作義務解說工作,宣傳環境保護,為遊客服務。今天正好與我們相逢,人緣相投,話語投機,大家相談甚歡,我們也心生感激。
吳先生為我們總體介紹了墾丁公園的概貌,我才知道墾丁公園是一個大地理概念,其地理位置不僅局限於我們今天來的地方,還包括前一天我們遊覽過或未曾去過的地方,它包括臺灣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的整個地理區域,我們今天入園的地方僅為熱帶植物林區。墾丁公園是島內唯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森林公園,它三面環海,也是臺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於1982年在此建立了墾丁國家公園,這也是臺灣的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為32,63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7,731公頃,海域面積為14,900公頃。這裡三面都是湛藍清澈的大海,東面是太平洋,西有臺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北連南仁山,地形變化多端,景觀資源極為豐富。
墾丁公園擁有熱帶樹種一千多種,為臺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也是世界八大實驗林場之一;最特別的是墾丁國家公園境內每年還有大批候鳥自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公園海底的珊瑚景觀更是繽紛絢麗,是墾丁國家公園中的勝景之一。墾丁公園還有許多特殊景觀,例如茄冬巨木、人工湖、石筍寶穴、銀葉板根、觀海樓、仙洞、一線天、垂榕谷、棲猿崖等旅遊景點。
吳先生一路上為我們作詳細講解,從樹種、植物、動物、昆蟲等的生長特點、生長時間、生長形態及生物多樣性方面作了詳細講解,並引導我們現場認識了許多樹種、植物、昆蟲的名稱及其特性,還了解目睹了植物之間相互盤更錯結生長和相互絞殺以獲取生長空間的景象,看來自然界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不僅適用於動物之間,也體現在植物之間,這讓人獲得了以前不曾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
吳先生還從地質、歷史方面講解了園區植物品種的由來,墾丁國家公園熱帶植物林區原是古珊瑚礁化石堆積起來的區域,經過數萬年、幾十萬年的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其樹種呈多樣化,多為從外地引進栽種,有些樹種還是根據蔣中正先生的喜惡而栽種,因蔣先生生前曾多次到園區,並修建有行館。
吳先生一路熱情周到,不顧汗水浸透衣服,還為我們攝影留照,帶領我們遊覽了園區的主要景觀和路線,其友好之情、敬業精神令我們無不起敬和感激。通過三個多小時的遊覽和吳先生的講解,使我們了解了植物園的內涵,而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索然無味、一無所知的遊覽,讓我們體會到旅遊中學習知識的樂趣。正是吳先生的陪伴和講解,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別樣的旅遊快樂!臨別時,我們與吳先生在園區大門合影留念,並依依不捨揮手道別。
高雄華王大飯店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的下午2點,我們在墾丁街搭乘國光大巴到高雄左營站,再轉捷運(類似地鐵)到所預定的位於高雄市五福四路42號的華王大飯店,第一晚因是周末,預定價格較高,為新臺幣4340元,第二晚是星期天,價格有優惠,為新臺幣3740元,兩天平均每晚房價折合人民幣845.01元(含三人早餐),比臺北的房價便宜。華王大飯店外觀該賓館建築年代較久遠,但氣勢很莊重,氣宇不軒,有點類似成都的錦江賓館,現為日資經營飯店。
服務大廳很大很氣派,大廳中央擺放有許多鮮花;鮮花簇擁下一臺鋼琴正流淌出行雲流水般的琴聲,讓人感受到賓館的幽雅水準;服務生的熱情問候和代為接送行李箱,讓人倍感賓至如歸的感覺,漂亮端莊的服務女生周到熱情,臺灣國語溫柔細語讓人倍感親切,忘卻了自己是身在異鄉的飄零之客。
高雄夜市
入住賓館後,稍作休憩後,即打的士車前往高雄的夜市,該夜市整個面積應在20多畝左右,規模比臺北的士林夜市大,我們去時,整個夜市廣場已是燈火通明,照亮了半個夜空,讓月光也暗然許多。市場人潮湧動,我們在人群中行走,幾乎是被後面的人浪推動著前湧,容不得有半點的停頓;攤販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小吃食品琳琅滿目,使人應接不暇。
高雄的夜市沒有臺北的夜市那麼的安閒與淡定,讓人有一種躁動與不寧的感覺。為此,我們匆匆遊逛後即打道回府。
西子灣打狗驛
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一大早,天空晴朗,藍天中掛著朵朵白雲,一片晴空萬裡的景象。這天上午8:30我們用完早餐,即乘高雄捷運到西子灣,走出2號出口,即先看見建於1900年的打狗驛車站。打狗驛車站是早年南臺灣貨運商貿的重要據點,1914年改稱為高雄港停車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要場站遭炸毀,重建為今日的臺鐵高雄港站辦公室,幾年前此條路停駛後,高雄市政府進行大整修,規劃為打狗鐵道故事館,月臺、號誌樓、鐵道文物等保留完整,停有早期CT251、DT609蒸汽火車頭,吸引觀光客、鐵道迷遊憩留影。
日治時期哈馬星書店舊址
離開打狗驛站,沿著臨海三路走,右邊可看到一棟紅色磚牆的山形屋,為日治時期哈馬星著名的書店,清水磚瓦建造的街屋,風格典雅,至今仍是文史工作者研究日治時期歷史和建築的重要依據,山形屋現今為一家特色料理餐廳,在古蹟餐廳裡點上幾道美食,一邊靜靜回味歷史,一邊慢慢享用美食,我想應該別有一番風情吧!
舊高雄警察署
從臨海三路左轉臨海一路,於臨海二路右轉,來到1917年建造的舊高雄警察暑,清水磚的外觀造型十分華麗,為高雄第一個現代化的警察總局,目前為民宅未開放,但從外觀依舊可一窺當年風採。
仿亞當式樣的婦人會館舊址
順著臨海二路步行約10分鐘,右轉鼓波街約5分鐘腳程,便可抵達登山街的婦人會館,該館具有「仿亞當式樣」特色,呈長方形建築,門廊及牆面以洗石子裝飾,獨樹一格。該處原為高雄婦人會所,1922年興建,後改為愛國婦人會,主要為歡送軍隊出徵、寄送慰問品等之用,目前是紅十字會育幼院。
歷史悠久之武德殿
緊鄰婦人會館的武德殿,建於日治時期的1924年,為當時提供警察及青年學子修煉柔道、劍道的武館,取名「振武館」,是臺灣現存最老的州廳級武德殿,其於1999年被高雄市定為古蹟後,成為高雄市頗具特色的文化資產,目前仍有劍道等課程在此上課,我們去時正趕上有現場教授劍道之課程,學習的大多為青少年,老師和學生的裝束均為清一色的白色,腰中扎繃帶,赤腳持劍上陣,感覺是一派武士道的味道。
西子灣鼓山輪渡站
上午10:40左右我們打的士到達鼓山輪渡站,此時陽光充足,有點炙熱,天空碧藍純淨,我們依次排隊買票入站,同時還有許多頭戴頭盔、身穿騎行運動服、推著腳踏運動車的騎行人士等待登船。高雄市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市區內都設有騎行專用道,供人們騎行使用。從鼓山輪渡站搭船,可以看到西子灣的美麗風光,中山大學校區就坐落在西子灣。
旗津島渡輪
經過近十幾分鐘運行,一下子就到旗津島。地形狹長的旗津島,從熱鬧的海產街到貝殼館、風車公園,最適合踩單車慢慢遊,在島上有專用的紅色單車道,時常看見騎行者組成三三倆倆的車隊,或是單行者悠閒慢騎,真是一種低碳慢節奏的休閒運動方式。
西子灣海邊順著海產街走可以到海邊,近距離欣賞海岸風光,傾聽大海的浪拍岸邊礁石的聲音,在藍天、白雲、日光下目睹浪花捲起的千堆雪,感受大海磅礴的力量和寬大的胸懷,使人心境開闊而舒暢,也使人忘卻了人世間的一切煩惱與不快,我最喜歡看大海,看浪花,喜歡大海狂野自由的性情。
鴨腳活海產餐館
中午時分,我們在海產街就餐,吃海鮮就到旗津來,這話兒一點沒錯,早上剛打上來的海產品擺在冰塊上任你挑選,一般的都是100NT一盤,隨吃隨炒,物美價廉。我吃的這家店叫「鴨角活海產」餐館,之所以在這家吃是看到能刷銀聯卡,體驗一下刷卡消費的便捷和實惠,也是該餐館就餐環境比較乾淨涼快,食客滿堂,我們點了些鮮貨海產品進行現場加工製作,不一會,店內夥計就把色香味俱佳的菜餚端上了桌,引得我們食慾大開,這餐全是新鮮的海產品,價格很低,總計不到人民幣800元,而且食材量足,不缺斤少兩,比海南三亞的價格便宜多了,真是物有所值!
旗後炮臺與燈塔
午餐後,我們頂著正午的炎炎夏日,順著海產街往回走,從天后宮後方的通山路步行,路兩旁是民房,小街幽靜,步行10分鐘後,右轉旗下巷走到底,分別有路通往旗後燈塔與旗後炮臺,登上旗後山欣賞美麗的市定古蹟,亦可飽覽廣闊的海洋與高雄港美景。
旗後炮臺為1875年在旗後山上興建的一座中西合璧炮臺,基座下大上橢圓,炮臺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炮臺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的八字牆,門牆兩邊用磚砌的雙「喜」字為其特色,炮臺各式花磚也值得細細研究。這裡也是不少情侶與民眾居高俯瞰大海輪船景致之處,坐在堤岸上,聽著入港的鳴笛聲劃破寧靜的海港,看著大船緩緩駛入遼闊港灣,在夕陽映照下,港灣的天空、海水與建築物渾然一體,顯得是那麼的協調與美麗。
在旗後炮臺山上觀高雄港西子彎的白色的旗後燈塔,八角形的建築,延伸至頂部轉為黑色圓筒形,高約11公尺,屹立旗後山上百年,守護著高雄港內外的船隻安全,於燈塔的眺望臺上,也可清楚看見海面上船隻進出港,更可遠眺高雄市區、西子灣、柴山等景色。
由於行程時間限制原因,自旗津燈塔走下來後,我們原路返回旗津碼頭,乘渡輪到鼓山輪渡站,打車返回賓館已是晚上7點多。
臺中行程安排
我們匆匆結束高雄旅程的原因,是一直夢魂縈繞、心中牽掛的美麗日月潭,小時候在教科書本中講到祖國美麗寶島臺灣的標誌性地標就是阿里山和日月潭,這次因颱風天氣和時間原因,無法到阿里山,但近在咫尺的日月潭無論如何也要去看一看,這種情懷是大陸來臺觀光者的共同心願。其實高雄還有很多值得去細細品味和逗留的地方,無論人文景點還是自然風光,都有讓你留戀忘懷的地方。
臺中兆品酒店
2013年8月19日,我們乘高鐵到臺中已近11:00,下榻的賓館為預定的臺中兆品酒店,條件一般,設施有點陳舊,但也還乾淨寧靜,賓館地處小巷中,離市中心稍偏遠點,出行不太方便,只有步行10分鐘到主街打車方可。
入住賓館後,中午12:05我們在賓館附近的小街面上發現一戶家庭住戶所開的小麵館,麵館約12個平方,但乾淨整潔,麵食品種多樣,但基本以清淡為主,食客可根據需要自行添加辣椒、生抽、鹽等調味品。我們一行早已饑渴難耐,於是在此麵館就餐,大家對麵食味道嘖嘖稱好。
東海大學見聞
中午就餐後,我們打車去東海大學,目的是帶孩子去感受一下臺灣大學的校園氛圍。東海大學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臺中港路三段181號,其創辦於1953年,1955年開始正式招生。由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撥款建立,是臺灣最早設立的一所私立教會大學,有關學系被認為是臺灣私立高等院校中辦學成績最好的一所學校。
我們行走在校園裡,仿佛置身於園林草原,綠樹成蔭,綠草茵茵,小溪流淌,陽光從樹梢上參透在草地、小路上留下班駁的影子,綠草叢中和樹林裡不時傳來和悅的鳥鳴聲和知了聲,更使校園顯得那麼的靜謐與祥和。
東海大學一直以其校園的廣闊優美和路思義教堂而聞名,夾道的鳳凰木宛若綠色隧道,讓人心曠神怡。沿著入校園大門筆直的小徑走近10分鐘,可看見綠樹環抱的有著中國傳統合院式樣的學院建築群,其為學院校長辦公區,建築古樸典雅,但有略帶日式風範。
東海大學是一所最富於風雅的學府,有最美麗的校園的封號。路思義教堂則是東海大學的代表景觀,造型獨幟一格的教堂為貝聿銘之經典傑作,恰似航向天堂的飛帆,引領著心靈飛揚。校舍景觀規劃得力於貝聿銘、陳其寬及張肇康等知名建築師的設計,依地勢而建的學院系所,多為合院格局,迴廊轉折,花樹輝映,頗有典雅韻味。校園地形分布更有多種型態;如河溝、人工湖、草地、灌叢,吸引平地鳥類棲息等,成為臺中熱門的賞鳥聖地。
我們去東海大學時,正值暑假期,故在校園很少見到學生,只偶見外地來訪的遊客和在草地剪草的護工,天空碧藍,萬裡晴空,校園一片夏日的綠色生機。
臺中兆品酒店的燭光晚餐
晚上我們在下榻賓館享用了一頓在臺灣價格最低廉最實惠的晚餐,僅花費999臺幣。
我們一行三大人兩孩子,在賓館優雅的餐廳裡,圍坐在有背景音樂、燈光柔和的餐桌旁,在漂亮服務女生的周到細緻服務下,在桌上燭光的映襯下,我們慢慢而輕鬆地享用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舟馬勞頓一天的疲倦感覺已蕩然無存了,身心在此得以放鬆!上述晚餐品種還是蠻豐富精緻的,臺灣的甜點和飲品那是個絕對巴適哦!
中臺禪寺遊程
2013年8月20日,早上8:30分,前一日預定的的士司機按約準時在酒店門外等候,當天的行程目的地為中臺禪寺、日月潭,也是我們到臺中的根本出發點。全天包車價格為新臺幣3000元,的士司機很熱情周到,一路為我們介紹臺中的風俗民情和名勝景點。
經過不到1小時的路程,我們達到中臺禪寺。中臺禪寺自1994年創建,後陸續規劃改建至2000年,今日的中臺禪寺建築外觀莊嚴宏偉,中臺禪寺的建築內涵融合了中西工法,還有古代叢林的風格,將藝術、學術、宗教和文化融為一體,卻不失禪宗的風格,令人為之讚嘆。
中臺禪寺除了建築令人讚賞,硬體設備也相當完善,有禪堂、四天王殿、菩薩殿、三世佛殿、講堂、知客室、大寮、齋堂讓信眾參拜、使用。上午11:30我們結束了中臺禪寺的參觀,在前往日月潭的路途中的小集鎮,找了一家路邊小麵館就餐,時值中午12時,餐館不大,簡易而整潔,桌面、地板乾淨,我們各點了所需口味的牛肉麵食,這麵食味道沿襲了湯汁清淡鮮美、麵條柔而有筋道,食材分量足,尤其是牛肉有好幾大塊,是十足的地道臺灣風味,真可謂價廉物美哦!
日月潭遊程
午餐後我們繼續行車,於下午13:00左右達到日月潭。遊覽日月潭的碼頭遊艇票為新臺幣300元/人,航行路線為:水社碼頭—拉魯島---玄光寺—伊達邵--水社碼頭。
日月潭是臺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是臺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臥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千米,面積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面比中國另一個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臺灣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平時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現在也叫拉魯島。以這個島為界,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
日月潭潭面遼闊,海拔約760公尺,該潭除可泛舟遊湖、賞心悅目外,其環湖勝景殊多,諸如涵碧樓、慈恩塔、玄奘寺、文武廟、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園等。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陳書遊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遊覽車埕、集集火車站
從日月潭出發已是下午16:00左右,我們驅車到車埕、集集火車站景點遊覽,車埕、集集火車站位於南投縣水裡鄉明潭壩頂下方,是鐵路集集支線的終點,在日據時期曾經因興建大觀發電廠以及木材業而興盛一時,也是振昌興木材場所在地,集集線也是臺鐵支線中最長的一條鐵路,全長29.7公裡,起點是二水,終點站則是車埕。
車埕原本是一個有站亭、有月臺,卻無人管理的小站,路斷車停,小站顯得更落寞寂寥,低低矮矮的木造房子,緊緊地靠攏在一起,許多房舍的建築造型,房子幾乎清一色都是紅頂白牆,透露著東洋風味。
車埕是四面環山,樹木蔥綠,空氣清新,寧靜安閒,有點世外桃源之感覺。若不是行程時間限制,真期望能在這裡小住幾日,以淨化自己的心境,自在呼吸這純淨的空氣,舒緩自己的身體,享受這裡的閒適與寧靜。我們徜徉在這裡,真不想離開!但時間卻不讓我們有過多停留的機會來駐足、來流連,我們只能別離這座舊時的、充滿歷史滄桑感而又讓人心悅的小站,又匆匆奔向下一站點。
離開車埕前往集集小火車站點,的士車在蜿蜒的山區小路奔馳,「火車印象,採風集集」,這句深入人心的標語,道出這段路的最大賣點是全臺最長、最美的綠色隧道,綿延曲折長達數公裡的上下坡公路,路兩旁是樹冠蔽天的幾十年以上樹齡的老樟樹,若有時間真想體味騎著腳踏車,在這綠色隧道暢心所欲地舒展自己的情懷。此時天色已微暗,山麓升起淡淡的薄霧,天空不時灑著幾顆雨點。
的士車經過約20多分鐘路程走出山谷,沿著河谷公路行駛,天空厚厚的雲層低沉,從車埕到集集,我們一路享受自然綠色的魅力風情,不一會兒到了集集站,但天公不作美,又下起毛毛細雨,雨後的集集,更加清新別致。集集火車站是白牆灰瓦,古樸簡約,讓人有懷舊之感。集集小鎮,名字很有趣。究其來源,原來是百年前的山民,將墾殖收穫集中在此地販售,所以這裡才叫做集集。集集小鎮最有名的特產是山蕉,山蕉飯、山蕉冰淇淋、山蕉蛋卷……,在集集小鎮,火車也變成一種文化。聰明的小鎮居民將火車衍生出了多種有趣的伴手禮,比如可口又可愛的火車票餅,手繪風格的車站明信片,能吹出火車汽笛聲的木笛……。集集線從彰化的二水開始,沿途經過南投縣境內的名間濁水站、龍泉站、水裡站、集集站、車埕站。民間的茶香,集集的悠閒,水裡的古樸,車埕的火車文化,每一站都各具特色。越往集集線深處行進,景色就越加的淳樸自然。集集線的小火車目前已成為旅遊火車,有定期線路往返。
風雨之夜回臺北
由於天氣狀況不好,雨下得越來越大,天色已晚,想到返回臺北的路程還長,故在集集車站逗留時間不敢太久,我們拍完幾張照片後,急忙登車趕路。車穿出山路後直接上返回臺北的高速路,此時夜色黑暗,雨滴密集地傾灑在車窗玻璃上,雨刮器高速運轉,也不能完全抵擋住雨水。高速路上汽車遠燈透過車窗射進來,使人眼睛迷茫;車外風雨交加,遠處不時有響徹天空的雷聲,緊接著有刺眼的閃電劃破黑寂的夜空;伴隨車輛行駛所濺起的水霧,讓人視線更加模糊,我的心懸在空中,故我不斷提醒司機與前車、大車保持距離,不斷安慰其不要著急趕路,把速度控制下來,司機倒也開車謹慎,一路行車很穩當。行車3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平安達到臺北所下榻的賓館。時間已晚上9點多,臺北天空飄著小雨。
風雨淡水遊覽
2013年8月21日上午,臺北天空下著下雨,在去往淡水的路上,聽到收音機報導臺北市政府為應對颱風,已通知臺北中小學及政府部門單位、商業暫放假半天,沿途人跡、車輛稀少,沿海邊防波堤防護設施已啟用,而我們卻還往淡水走。由於一直關注車外風雨,不知多長時間車已將我們帶到了淡水老街,她是北臺灣最具特色的老街之一。
淡水旅遊景點有廟宇教會:龍山寺、和衷宮、天主堂、淡江教堂、行忠堂;史跡文物:馬階墓園、八角塔、滬尾偕醫館、領事官邸;自然景觀:淡水八景、紅樹林保護區、石滬角、中侖海堤;還有牛津學堂、淡江農場、鄧麗君墓園、水管頭等。我們擎著雨傘在風雨中遊逛,穿過小巷走嚮慕名已久的淡水河畔。
淡水河畔是美麗的代名詞,更是營造浪漫風情之地,這裡河畔風光幽美、歷史人文特色豐富,素有「東方威尼斯」美名,白天、黑夜,甚至一年四季均呈現不同的面貌丰姿。淡水有無數詩人畫家詠嘆的落日紅染河面的美景,淡水河的清新早已銘刻於腦海,但今不逢時,颱風已改變了淡水的模樣,無從欣賞她那迷人的夕陽晚景和夢幻留戀的夜生活。我們沿著淡水河走去,沿河岸邊已拉上警戒線,風大雨大,淡水河水急浪高,不斷有河水隨大浪漫過堤岸,這是颱風來襲的徵兆。瞧,風大得連雨傘都把不住了。臺灣東森電視臺、大愛電視臺實時轉播車正在附近報導,有一圖片是我接受臺灣東森電視臺實時轉播採訪的情形。
離開淡水河畔,漫步淡水老街,街上行人稀少,店鋪大多緊閉,偶有連鎖小超市還風雨中營業,全沒有往日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街上錯落著許多古早式的磚造店鋪和古老廟宇,宛如行走與時光隧道,與「曾經」不期而遇。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屋簷上精緻的裝飾,鮮豔的琉璃瓦依然可見曾經的輝煌。福佑宮的附近有一座教堂,被民居房所環抱,尖尖的屋頂,紅色的牆磚瓦片,顯得是那麼的西洋化和歷史感。不一會,雨開始下大了,我們匆忙登上教堂臺階,來到教堂大門口屋簷下避雨。此時教堂大門緊閉,從門上玻璃望進去未見一人,看來颱風來臨,上帝也休息了。我們望著灰色雲厚的天空,看著悽悽風雨,無奈等待上帝的保佑。約莫20分鐘的等待,見風雨略有見小,大家趕緊向外走。穿過教堂附近的小巷子,來到老街主道,此時老天又變臉了,更瓢潑的雨水傾灑在頭頂上雨傘上,地面上雨水濺起的水花打溼了我們褲腳和鞋子,我們匆匆跑向街面一家茶鋪—天仁茗茶。「天仁茗茶」是街上僅有幾家尚在此時開門營業的店面。店面老闆為一約20多歲的年輕人,他見我們狼狽的樣子,熱情邀我們入店躲雨。此時店裡也無其他人,我們也順勢與他閒聊,看看店的茶葉展銷品,店老闆也趁此介紹其茶葉品種、價格,我們也為了照顧其生意而買了幾包茶葉,價值約400多臺幣,店老闆高興為我們斟茶倒水,讓我們品嘗所購茶葉品種的味道。已中午時分,雨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我們於是告別店老闆,打車返回臺北市區,另擇一家旅社—臺北馥華商旅入住。由於雨大無法外出,人也因來臺連續十餘日的旅途而感困頓,大家下午和晚上也就入住休息。
日治時期的總督府
2013年8月22日,早上吃了早餐後,大家相約到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處的「總統府」建築前看一看。「總統府」原為日治時期的總督府,於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於在1919年3月告竣,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隨後,這棟當時全臺灣最高建築物就一直是日本臺灣總督統治臺灣的明顯雄偉地標,也因此在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臺灣的主要目標物之一。
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其建築改名為「介壽館」並著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復舊觀。此外,該館常與蔣介石肖像搭配,成為新臺幣正反兩面之圖像。隨著1950年「中華民國首都」遷往臺北與蔣中正「總統」進駐之後,此建築物就當然成為名義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另外,該建築物的本來「介壽館」門首銜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民進黨政府正式取下,正式更換為所謂的「總統府」。
雖經整修,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建築仍保持「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莊嚴和簡潔霸氣。不管名稱是總督府,還是「總統府」,自1919年落成以來,這棟建築都一直是臺灣的最高權力中心。
我們在「總統府」前靠近凱達格蘭大道的空場地上駐足欣賞了該建築的風貌,感受了其百年滄桑,並照了幾張相片。順路向南走不足100米處,見一小廣場,樹立一碑,名曰「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看到紀念銘文,讓我內心久久不能釋懷。在紀念碑前駐足緬懷後,我們順著紀念碑右側的街道前行,準備去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路路過「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大樓、基督徒聚會處、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後乘BUS兩站路到達博物館。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就位於南海學園,它是一座除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外的歷史博物館,其是一個以收藏、展示中原文物為主的公立博物館。綠瓦白牆紅柱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建築,揉合了明清風格,典雅瑰麗。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有五萬多件,上從殷商時期下至民國,可以說是貫了中國大半個歷史,國立歷史博物館中收藏近5萬件,主要來自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及日本戰後歸還的古物為主。包括安陽出土的銅器;洛陽出土的先秦繩紋陶;六朝的唐三彩等。其中包括有青銅器、銅器、玉器、陶器、書畫、宗教文物和民俗文物等,可以說是非常的難人可貴。
除了上述展示品之外,這裡還有一處吸引人們長駐的地方,那就是有「一綠浪翻飛、紅豔凝香」的荷花池,這向有「臺北西湖」之稱,張大千等文化名人曾蒞臨這裡。為不辜負自然美景,館方特將臨荷花池的二至四樓後側闢為觀景休憩區,分別命名忘言軒、荷風閣、挹翠樓,參觀古物走累了,可在此憑窗賞荷,一大片的荷花就在眼前,幽雅的古典音樂混合著茶香,在空氣中迴蕩,那可真是人間的一大享受。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舍外頭,還有露天的咖啡座,這一切可以說是風雅極了。想享受一個休閒且又有知性的下午,這裡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時間在參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走到12:30左右,但館內尚有許多展品來不及仔細欣賞和揣摩,由於下午要離別臺北到機場,我們只能在歷史博物館前依依不捨地結束在臺灣為期12天的自由行旅程。
結尾
真可謂臺灣之行起於歷史,終於歷史,因為我們的正式行程遊覽起點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終點卻為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前後照應,充分體現了我們此次臺灣之行的宗旨,那就是「臺灣人文歷史景觀遊覽」,讓孩子充分體會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原汁原味。
我們從臺北松山機場於下午17:45搭乘四川航空公司的3U8978航班於當天晚上21:55到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此時夜幕籠罩城市,城市華燈照亮了半個夜空,我們在機場打車回家,只是推開車窗後,已聞不到臺北清新溫溼而有淡淡鹹味的空氣了,只是滿腦子臺灣的思緒還在流淌。
短短12天的旅行,像是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人又重新找到了內心最原始的真誠和友好。你會發現原來卸下生活中一切煩惱、憂慮與無所謂的負擔是那麼的輕鬆,會發現懷有平淡、友好、感恩、謙讓之心才是人最需要擁有的,這是我這次旅行最大的感悟。恍不知車已到家門,哦,我終又回到成都的家了,夢幻般臺灣之旅就這樣匆匆結束了,但所留給我的感受卻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