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真正的流星雨,流星雨是燦爛絢麗的,近幾年來應該是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流星雨,但是在早些年聲勢浩大的流星雨發生過幾次,那時候真的是引起全世界人們的矚目。
1998年,報刊、電視等傳媒曾報導:11月18日2時-4時,獅子座流星雨將會爆發,屆時,亞洲東部是最佳觀測地點。獅子座流星雨33年一遇,這將是二十世紀最後一次盛大的流星雨。
同時計算機網絡上相關網站的不斷宣傳,也使「流星熱」急速升溫,「追星族」隊伍迅速擴大。這可是觀賞「天空大禮花」的難得機會。
可是,1998年11月18日的午夜,並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火樹銀花」,因為,流星雨提前了!1998年11月17日上午,北京時間12時30分時,是流星雨爆發的高峰,而當時最佳觀測點在西方。流星暴雨也易地了,美國設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拉帕爾馬天文站,在這一時間觀測到了2000顆流星。
與獅子座流星雨失之交臂,的確讓人有些失望。不過在亞洲晴朗的夜晚,還是出現了亮流星和火流星。
青島觀象臺在17日凌晨和18日凌晨,分別觀測到249顆和355顆流星,其中火流星此起彼伏,像閃電劃破長空,在空中逗留最長時間達9分30秒。
青島射電天文觀測站在凌晨3時至6時,觀測到309顆流星,其中火流星41顆。
昆明天文臺在17日凌晨1小時中,觀測到500顆流星。而熱情高漲的人們用肉眼在18日大概也能看到幾十顆流星,雖說「只見流星不見雨」,留給我們深深的遺憾,但人們求知願望之強烈,卻大大出乎天文科學家們的意料之外,同時也令人深感欣慰
總之,在這次星光燦爛過後,人們增長了對流星的認識,也更增加了探索天空的欲望:
流是什麼呢?科學地說,流星就是在太陽系行星際空間裡的一些塵粒和微小固體塊在大氣層中摩擦燃燒而發光的現象,而流星雨就是地球的大氣層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塵粒所造成的如同下雨一樣的天文現象
那麼,這些流星體從哪裡來的?說來它與彗星還有不解之緣。我們以比拉彗星為例來說明。
比拉彗星早在1772年就被人發現。在1826年,奧地利人比拉在親眼目睹了這顆彗星之後證實,這就是人們曾多次看到的那顆彗星它的周期是6.6年。
而令人驚異的是,比拉彗星在1846年1月13日重現時分離成兩個彗核、彗發和彗尾,它變成了「雙胞胎兄弟」。這對「兄弟」先是形影相隨,後來就一前一後慢慢拉開了距離,消失於視野,等到1852年時,儘管他們雙雙返回,卻相差了240萬公裡,形狀和大小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它們已經成為兩顆「各自為政」的彗星了。
轉眼到了兩個回歸年,即1859年和1865年,人們卻沒有尋到這對孿生彗星的蹤影。經過計算,在187年10月6日,他們將經過軌道近H點,人們再一次做好準備迎接它的回歸。
可是雖然天文工作者細心地探尋,卻沒有發現它們的任何蹤跡,時間過去了個半月,仍一無所獲。人們心裡納悶兒,難道它們退出了江湖或是隱居起來了?
那一年的11月27日夜裡,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看到了一場盛大的流星雨,流星從仙女座向四周輻射出來,像高空焰火,歷時6個小時,從輻射點總共輻射出大約16萬顆流星,高峰時一個小時達到幾萬顆。大家心裡的問號終於解開了。
原來,比拉彗星已經解體了,彗星的小塊和塵粒一路灑在自己橢圓的軌道上,密密聚集形成一大團的塵粒,就形成了比拉流星群。比拉流星群的輻射點在仙女座,因此人們稱出現的流星雨為仙女座流星雨。
從比拉彗星身上,我們一方面可以分析出彗星分裂、崩潰的規律和演變歷史,另一方面則解釋了彗星與流星雨之間的關係而20世紀末的獅子座流星雨則是跟坦普爾·塔特彗星有關,坦普爾·塔特彗星平均33.5年回歸一次,這也就意味著每隔33.5年,獅子座流星雨才會有一次盛大表演。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獅子座流星暴雨。獅子座流星雨在長達六七個小時的「降雨」過程中,流星總數在24萬顆以上,其宏大的氣勢,可稱得上是千年不遇的天空奇觀。
20世紀60年代,獅子座又爆發了一次壯觀的流星雨,「雨星」達每小時14萬顆,持續了八九個鐘頭,每分鐘約有2400顆流星從獅子座一點輻射出來,布滿整個天空。近000年來,4次著名的流星雨都發生在西方,獅子座流星雨只在公元931年在東方展現過它美麗的風姿。而1998年的流星雨沒有在人們預期的時間裡出現,可見一定是它的運轉速度或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對此,天文學家們還不能解釋出它改變時間的原因。
看來,燦爛的星空上還有那麼多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