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八成是塑料,嚴重威脅海洋生態,成為海南綠色發展的絆腳石。面對「白色汙染」,海南下決心全面「禁塑」。
今年4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開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4月至11月,海南將分步驟、分階段組織重點行業和場所率先開展「禁塑」試點工作,為12月起全面「禁塑」打好基礎。目前,海南已進入「禁塑」倒計時。(5月6日人民日報)
一次性塑料汙染及其衍生的微塑料次生汙染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關注。有資料表明,像超薄塑膠袋這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不要看其「超薄」,處理起來卻是「超難」,僅靠自然界的風吹雨打,可能200年也無法降解。而其漂浮在大海上,不僅會影響「海景」,而且還會威脅海洋生態,會對動植物造成極大危害。
現在,海南率先執起禁塑大旗。很多人在熱盼的同時,也擔心能不能「說到做到」。其理由是,2008年開始實施的「限塑令」,當初有著那麼大的聲勢,結果現實生活中,依然有著大量的塑膠袋。就拿海南來說,有志願者稱,三亞海岸線正在被塑料垃圾吞噬。
確實,全面禁塑有難度。「限」改「禁」,一字之變,涇渭分明,意味著要從源頭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但也要看到,相對於過去,現在生態文明進入新境界,社會認識也達到了一個新層次。2018年世界環境日,就以塑料汙染治理為主題;2019年3月,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也通過了最新「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專項決議。可見,塑料汙染已成「全球公敵」。
再回到「限塑令」本身,不少人因為滿目所及的「白色汙染」,從而簡單地給「限塑令」貼上失敗的標籤。確實,「限塑令」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成功,但反過來講,如果不是因為「限塑令」的存在,「白色汙染」又會泛濫到何種地步?更應該看到,經「限塑令」的薰陶,整個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塑料垃圾對環境是一種汙染,而不是像當初一樣,把其當成是現代生活的一種象徵。社會環保理念的提升,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高度認同,為全面禁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限塑還是禁塑,都涉及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調整,尤其是全面禁塑,更需要源頭控制、過程使用、資源化回收等多個環節支持。客觀地講,當初的限塑,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就拿替代品來說,當初由於缺少必要的替代品,只好選擇「限」。但現在生產能力的提升,使禁塑已經具備相當的系統條件。據了解,目前海南已有4家企業在建和擬建替代品生產項目,預計到今年底,海南將具備2.3萬噸/年的替代品生產能力,為全面推行「禁塑令」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對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的監管,也得到了明顯提升。這一切,都是有利條件。
由此可見,全面禁塑有難度但不是沒可能。就目前來看,既要充分認識到全面禁塑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把困難想在前面,做好最充分的準備;但也不要被問題嚇倒,被困難捆住手腳。
據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介紹,海南「禁塑令」總結了國內和世界各國「限塑」的經驗教訓,涉及標準制定、替代產品供給、閉環執法、社會宣傳等多方面內容。充分認識困難,採取正確方法,堅定不移推進,全面禁塑並非可望而不可及,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取得明顯成效。(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