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諾貝爾委員會在官方頒獎詞中表示:「藉助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準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CRISPR /cas9基因剪刀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遇,有望催生創新性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這一人類夢想美夢成真。」
左: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右: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
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就職於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
詹妮弗·杜德納,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
2011年,杜德納開始與卡彭蒂耶合作發展CRISPR技術。一年後,兩位女生物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並首次指出,CRISPR-Cas9系統在體外實驗中能「定點」對DNA進行切割,顯著提升了基因編輯的效率,為該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兩位科學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並收穫了包括生命科學突破獎在內的多項生命科學大獎。
據統計,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如今卡彭蒂耶和杜德納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證明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的還有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鋒(Feng Zhang)和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喬治·徹奇(George Church)。兩人此次無緣諾貝爾化學獎。但有科學家指出,與卡彭蒂耶和杜德納的純生化工作不同,張峰和徹奇兩人的工作屬於醫學應用領域,在活體細胞中成功應用了CRIS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