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屬玻里尼西亞海外屬地(Pays d』Outre-mer au sein de la Répubique, POM),簡稱「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Polynésie franaise),又名大溪地。是聯合國非自治領土,位於太平洋的東南部,西與庫克群島隔海相望,西北臨萊恩群島。由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 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等118個島嶼組成,其中社會群島的大溪地島最大。面積4167平方公裡,其中可居住面積3521平方公裡。總人口275918人(2017年)。
首府帕皮提(Papeete),1818年建城,人口2.69萬人(2017年)。
歷史溯源
法屬玻里尼西亞位於太平洋的東南部。由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等共有118個島嶼組成,其中76個島嶼有人居住,社會群島為主要群島。其中大溪地島(又譯「大溪地」)系法屬玻里尼西亞最大島嶼,島上山峰聳立,最高峰奧羅黑納峰海拔2241米。
依據考古證據和比較的語言相同性之判斷,專家們認為來自美拉尼西亞的移民大約在3000-4000年前定居于波利尼西亞中部。
最早從東南亞遷徙而來。後來其中一部分的人群又向更遙遠的玻里尼西亞地區遷徙。
馬克薩斯群島可能早在西元300年就已經有薩摩亞人定居,復活島則可能早在公元400年就有薩摩亞人從馬克薩斯群島至此定居。
夏威夷也同樣居住著一些來自馬克薩斯的航海者,他們遷入的時間在公元500-1000年之間;來自社會群島的探險者在幾個世紀以後也到達了這裡。
社會群島可能最後來定居於庫克群島的玻里尼西亞人的原始居住地。
馬克薩斯和社會群島兩者之一則是紐西蘭島民(他們在公元1000年前的某個時間開始定居於此)的原始居住地。
各種玻里尼西亞語言散布地被使用於太平洋上一片廣大區域,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玻里尼西亞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始於18世紀頭十年晚期,這種接觸徹底地改變了玻裡尼西亞人的生活方式。尋找財富與熱衷傳播基督教的西班牙探險家是最早到達玻里尼西亞的歐洲人。
阿爾瓦羅·德·孟丹努厄·德·雷瓦拿(Alvaro de Mendana de Neira)在1595年登陸馬克薩斯群島,佩德羅·費爾南德斯·德·吉洛許(Pedro Fernandez de Quiros)則在1606年發現了土阿莫土群島與北庫克群島。
葡萄牙人在不久之後也到達這裡。塔斯曼(Abel J. Tasman)在1642年發現了紐西蘭,之後又發現了湯加群島。
英法兩國對玻里尼西亞的探險始自1767年,當時英國航海家沃利斯(Samuel Wallis)發現了大溪地島,而法國航海家布幹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也到達了大溪地島,他隨後又發現薩摩亞群島。
英國海軍軍官及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在1769和1770年環紐西蘭的兩個主島航行,繪下海圖,並在之後抵達了大溪地島。
科克在1778年登陸了夏威夷群島,並將它命名為桑威奇(Sandwich)群島,以表示對海軍大臣桑威奇伯爵的敬意。幾乎所有的玻里尼西亞島嶼都曾展開對歐洲人的反抗行動,但都為時甚短。
1898年美國兼併了夏威夷;法國在1880年兼併了馬克薩斯和社會群島;智利在1888年提出它對復活島的主權;英國在1840年兼併了紐西蘭,又在1901年兼併了庫克群島;湯加則始終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但從1900年開始受英國的保護)。
到19世紀末所有的玻里尼西亞島嶼都落入歐洲列強與美國的控制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德國的太平洋利益被戰勝國瓜分。
西屬薩摩亞在20世紀獲得獨立(1962);1929年美屬薩摩亞成為美國的領地;1959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的第五十州;1947年紐西蘭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庫克群島政治上依賴於紐西蘭;馬克薩斯群島、社會群島及土阿莫土群島則共同構成了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國的海外領地)。
殖民者和基督教的傳教士(尤其是後者)在向玻里尼西亞人灌輸西方信仰系統與生活方式的同時,成功地剷除了玻里尼西亞本土的傳統與習俗。大部分傳統的生活習慣不是被西方的生活習慣所取代就是與之混合。薩摩亞和湯加是所有的玻里尼西亞島嶼中傳統文化保存較多的兩個地區。在別的地方,西方文化的影響幾乎顯著地隨處可見,尤以消費品最明顯。
1595年,西班牙人蒙達那首先登上馬克薩斯群島。此後的三百年間,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先後發現了這些群島並開始爭奪所有權。
1843年,大溪地島成為法國保護領地,1880年,大溪地島淪為法國殖民地。
至19世紀末,其他島嶼亦被法佔領。
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1956年與法國政府達成自治框架協議,1957年正式命名為法屬玻里尼西亞,由總督管理,領地議會和政府委員會協助其工作。
1977年開始實行地區自治,1984年實行內部自治,但法國仍掌管外交、國防、財政和司法權,政府委員會的權力,尤其是商務方面的權力有所增強。法國委派高級專員取代總督為最高行政首腦,管理政府委員會。
1984年9月改政府委員會為部長會議,主席由領地議會選出。加斯通·弗羅斯當選為首任主席。
1991年4月、1996年5月和2001年5月弗羅斯連任主席。
2000年1月,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法屬玻里尼西亞地位從海外領地提升為海外屬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 COM),加大自治權利,並有權與其他太平洋國家籤署國際條約。
2004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將玻里尼西亞提升為具有高度自治的海外屬地(Pays d』Outre-mer au sein de la République,POM),享有自主選舉領導人、議會立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及組織全民公投等權力,政府主席改稱法屬玻里尼西亞主席。法國中央政府保留外交、國防、司法、安全、海關等涉及主權事務的權力。
2013年5月17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將法屬玻里尼西亞重新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
玻里尼西亞群島一百一十八個島中的最大之島,位於南半球,紐西蘭東北方,夏威夷之南,目前仍屬法國海外殖民地,官方語言為法語。
大溪地是玻里尼西亞群島國際機場和首府所在地,總面積約一千平方公裡,形狀從空中鳥瞰似尾魚,魚頭魚身被稱為「大大溪地」(Tahiti Nui),魚尾叫「小大溪地」(Tahiti Iti),目前人口約有十萬餘人。
自一八五一年成為法國殖民地,至一九五八年玻里尼西亞人方取回自治權,但因常年以來脫離不了法國的經濟資源和金援而甘心為臣。法國勢力在此巨大地影響了當地的信仰、食物、文化和人種。
法屬玻里尼西亞是大洋洲地區位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夏威夷和法屬新喀裡多尼亞之後的第五大經濟體。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旅遊業已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自1966年以來,由於法國在南太平洋進行核試驗,在波駐軍日益增多,促使建築業和服務行業急劇發展,外來勞務人員大量湧入大溪地島,使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遭到破壞。
法國議會在2000年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法波的地位從海外領地提升為海外屬地,並賦予它和其他太平洋國家籤署國際條約的權利。4年後,法國議會見法波沒有動靜,便再次通過修正案,將法波提升為具有高度自治的海外屬地,規定法國政府除保留外交、國防、司法、安全、海關等權力外,其他權力均移交給法波當地政府,甚至允許它自主選舉政府首腦、制定法律。
如此一來,法波在實際上已取得準國家的地位,只要它願意,完全可以通過全民公投的方式宣布獨立,成為一個可與法國平起平坐的主權國家。然而,跟2000年的情況一樣,法波並沒有走向獨立,而是死死地抱住法國「大腿」不放,著實令人不解。其實,法波之所以不願獨立,有它自己的盤算。
縱觀大洋洲各國,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其他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經濟發展狀況、民眾生活水平都不佳。就人均GDP而論,最靠近法波的4個國家-斐濟(6202美元)、湯加(4364美元)、薩摩亞(4392美元)、吐瓦魯(3701美元)的總和為18659美元,僅相當於法波的87%(21500美元)。考慮到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為10000美元,那麼法波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2倍多。
法波之所以如此富有,在於每年能從法國獲得高達283億太平洋法郎(約合3億美元)的補貼,並藉助法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地位,其商品和服務貿易還能在歐盟範圍內享受各種稅率優惠,然而一旦它宣布獨立,勢必會失去這兩大塊豐厚的收益。所以,享受「紅利」的法波民眾對不確定前途的獨立毫不感冒,他們在意的,是切實可見的經濟利益。
在歐洲殖民擴張時期,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等都對法波心生覬覦,如果不是法國堅定不移地維護其主權,該地很可能早被列強瓜分。雖然除法國之外的列強都先後退出大洋洲,但難保區域內大國不會對法波存有非分之想,一旦法國撤出的話,那麼小國寡民的它能否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都將成為一個大難題。
正因如此,法波的民眾並不希望脫離法國,同時還放心大膽地把防務交由它來管理。如今,法國在大溪地島依然保有軍事基地,並設立聯合指揮部,駐軍人數達1000餘人,一旦出現外敵入侵或內部騷亂,他們必然會肩負起維護當地安全的責任。當然,在法波駐有一支頗具規模的軍隊,也是法國作為全球大國的象徵之一,對於維護它的形象,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網絡。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本號立場,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各位閱讀者交流參考之目的。
本號所轉載內容沒有任何商業宣傳目的,僅供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本號將會立刻刪除!給您帶來的不便,盡請諒解!
本號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