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9日 11:04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民警演示「鎖車幹擾器」裡的玄機
如果您是「有車一族」,並且經常喜歡出入一些商務酒店或者大型購物場所,您可得留心了!近期,在合肥新站區、瑤海區、廬陽區等地的各大商務場所都發生過汽車後備廂被盜案件,且作案手段相同,受害人的車子都未有被撬過的痕跡。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責任區刑警一隊開始對此類案件進行詳細的串並和偵查,竟發現都是一人所為。而嫌疑人使用的工具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幹擾器」,這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玄機呢?
蟊賊出沒私家車屢屢被盜
7月13日17時許,合肥市包河分局責任區刑警一隊接到一名受害人報案,稱其在某酒店就餐時,停在該酒店停車場內的別克商務車後備廂被盜。裡面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以及一部數位相機,損失總數額在12000元左右。
民警隨即到達案發現場,發現車門並無任何被損壞的痕跡,後備廂也沒有被撬開過,當時警方就判斷這應該是用了高科技開鎖的工具。之後,通過酒店內的監控錄像可以看出,作案人為一個中年男子,光頭,戴著一副眼鏡,騎著電動自行車,身高在1.75米左右,年齡40到50歲。在錄像中還可以看出,嫌疑人的手裡攥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還總是一會動一下。受害人鎖完車後,車燈並沒有亮,但他沒有在意,便離開了。這時,嫌疑人就走上去打開後備廂搜取財物。並且警方還發現,類似案件在近一個月以來,已經發生十幾起了。這會不會是一起連環作案呢?
警方布控嫌疑人被抓現行
7月17日8時許,刑警一隊接到布控人員消息,稱位於宿松路上的某大型商場停車場內,有一位體貌特徵與當時的監控錄像中極其相似的男子出現,還騎著一輛電動自行車,並且正在作案。
監控中,該男子先躲在兩位女士(受害人)不遠處,等著她們鎖完車離開。然後跟著受害人走了一小截,確定她們已經完全離開之後,又立刻回到這輛車旁邊。首先,他將駕駛室車門打開,搜尋了一番之後發現並無貴重物品,之後便去打開後備廂,發現一個手提包之後將其放入電動車後備廂內,即快速離開現場。
民警迅速趕往現場,幾個便衣民警便一舉將其按倒在地,並且當場從其身上搜到「電子鎖車幹擾器」一部,剛剛盜竊的手提包一個。
原因調查「幹擾器」暗藏玄機
面對民警的訊問,犯罪嫌疑人王某(化名)介紹了自己作案的地點以及目標。
據其介紹,一般都是在一些大型酒店或商場的停車場,盜竊的物品一般都是高檔菸酒或者筆記本電腦之類的東西,很少會有現金。他將這些偷來的物品都藏於家中,且正在尋找買家。警方在其家中搜到大量贓物,包括兩臺筆記本電腦、一部數位相機、幾盒名貴茶葉以及高檔菸酒。
王某究竟是怎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別人的汽車打開的呢?面對民警,王某將其作案的手段全盤託出,這完全是拜那個被收繳的「鎖車幹擾器」所賜。這個黑色的小東西,外表酷似對講機,頭上有兩根天線。它裡面到底藏有什麼玄機呢?
所謂的「鎖車幹擾器」實際是一種信號屏蔽器,通過發射電磁波屏蔽汽車遙控的電磁波,使汽車處於「假鎖」的狀態。而大部分的人也不會在按下遙控鎖之後,再回去檢查門是否鎖上。這種幹擾的範圍隨幹擾器的功率而定,有的範圍僅限於停車場等狹小空地,有的則可以擴展到周邊地帶。
王某供述說,作案目標選定後,他就打開攜帶的幹擾器。車主下車用遙控器鎖車時,屏蔽幹擾器就能自動攔截遙控器的密碼並儲存,待車主離開後,就可以用屏蔽幹擾器自由地開閉車門,一般不超過10秒鐘。
王某被捕後,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且還交代了其餘的十幾起作案,涉案金額達10萬元。
嫌疑人說「對不起老婆孩子」
王某,今年48歲,合肥本地人。他原是一家汽車製造廠的工人。王某的妻子比他小17歲,夫妻倆感情很好,還育有一個8歲的孩子。王某1997年就下崗,妻子也一直沒有工作。下崗以後,王某給別人打過零工,自己也開過小飯店,後來倒閉了。
2008年,王某因為一起入室盜竊案,被判入獄一年,2009年3月份出獄。出獄後的他已經46歲了,一個有過「前科」的大齡男子想要找一份固定的工作並不容易。加上王某本人比較懶惰,並不願意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錢養家。
上個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網上看到了關於汽車「幹擾器」的信息後,心想這個東西成本不高,而且來錢快,就立即花錢購買了一部。
訊問室裡,戴著手銬和腳鐐的王某低著頭。當被問道:「以後還會這樣(盜竊)嗎?」王某用力地搖了搖頭,說道:「不會了,不會了,永遠都不會了!」據王某自己透露,妻子平時很信任他,他每次搬回家的東西都說是朋友送的,而妻子卻沒有絲毫懷疑。「我對不起我老婆和孩子,出去後一定重新做人!」
【防範措施】
防範此類事件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車主用遙控鑰匙鎖車後,不要急著離開,一定要再用手拉一拉車門,確定車門已落鎖後再離開。
其次,就是在停車後,一定要留意周邊有沒有可疑人員,如果有可疑人員在周圍,就不要急著離開,並及時報警。
最後,別把自己的汽車當成「保險箱」,千萬不要放現金、銀行卡和證件等貴重財物在無人的車內。另外就是最好再給汽車加裝機械鎖,如方向盤鎖等。(江淮晨報——見習記者張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