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層層的臺階,建得高聳入雲,頂上再建廟宇,這種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名叫廟塔。廟塔是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城邦鼎盛時代的標誌。著名的巴比倫巴別通天塔是其中最壯觀的一座。廟塔的功用至今仍是個謎。是陵墓?是天文觀測臺?還是供諸神下凡的踏腳處?
世界最早的偉大發明,早於5000年前就在美索不達米亞肥沃的平原上出現。那個平原就是今天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交界地區。公元前3500年以後的幾百年間,蘇美爾人和以攔人,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凱賽特人和波斯人等民族,先後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這片肥沃地帶,以及東面的丘陵地區聚居。他們既有創造力,又多半驍勇好鬥。
他們在這片狹隘的平原上建立起來的繁榮城市,現在都已成為傳說,只留下一堆堆泥磚、人工製品和瓦礫,散落在古城遺址附近的地面上。他們為諸神建造的偉大廟宇建築,也就是高聳入雲的磚造廟塔,仍屹立在廢墟裡。廟塔的形狀好似金字塔,由一層層臺階壘建而成,上小下大。有的廟塔高達300英尺。頂上所建的廟宇,有人說是諸神前往凡間居所途中的踏腳處;另一座廟宇則建在廟塔的腳下。
美索不達米亞那麼多城邦遺留下來的廟塔,已知的共有30座左右。建造年代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當時人們的眼中,廟塔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樣壯觀,但現在大部分不過是一堆碎磚,其中最著名的埃特曼南基廟塔,一般認為就是聖經中說的巴別通天塔,已不可復見了。
這座大建築物,坐落在曾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至公元前562年)繁華國都的巴比倫城內,依傍著現在只剩下那巨大方形基層的輪廓。
人類最早的古文明之謎
廟塔本身破敗不堪,很難以此作研究之用。沒有別的古蹟比它遭受的破壞更嚴重。廟塔的磚頭時常被人偷去造屋。遺蹟受風雨侵蝕,時有化為塵土之虞。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大城市,多半都至少有一座廟塔,供奉族人崇拜的神祇。有證據證明亞述城至少有3座廟塔。該城位於伊拉克北部底格裡斯河畔,是亞述人的舊都,到公元前614年,南方的迦勒底人把它攻陷破壞。建在吾珥的巨大廟塔,大部分還留存下來。吾珥先是蘇美爾人的大城市,後來又屬於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城附近的尼姆拉德泉和距巴格達不遠的阿卡爾奎夫,還存有若干廟塔。
廟塔看來並不是某一個建築師別出心裁的作品,而是一種工藝長期演化的結晶。但是我們對這個演變過程所知甚少。在沃卡進行的發掘工作,對探索廟塔的源流提供了一點線索。這個遺址位於伊拉克南邊沙漠附近,是古代的烏魯克,也就是聖經裡提到的以力。蘇美爾王國有好幾個朝代定都於此。那裡的一個廣大區域裡,有若干座這種崇拜神用的大建築物。其中,一座廟宇因為四壁塗上石灰而名為白廟,很可能是供奉天神阿努的。阿努是至高無上的主宰,相當於希臘的主神宙斯。白廟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造的,建於約40英尺的高臺上。規模相當小,似乎不是讓信徒參拜的地方,而是迎接阿努下凡的聖所,考古學家認為,烏魯克白廟的高臺可能是廟塔的原型,後來才加上加臺,越造越高。
廟塔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物都是磚造的。這個地區盛產棕櫚,但棕櫚木質欠佳,不宜建屋。此外,在廣大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又沒有巖石。北部雖有些石頭,但品質低劣,不堪使用。廟塔主要用粗製的土坯建造,土坯以黏土摻和切碎的草稈用模造型後,放在太陽光裡曬乾。結構則是用燒過的磚,塗以瀝青漿接合建成。《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敘述巴別通天塔時,提到這個工序:「他們彼此商量說,來罷,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聖經》中說的「石漆」,事實上就是瀝青,這是從伊朗高原輸入,而在美索不達米亞普遍使用的材料,不但用作建築的黏合物,還用作外層塗料。例如在底格裡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上航行的船隻,都用瀝青作防水塗料。
底格裡斯和幼發拉底兩河的低洼地中盛產各種水草,有些水草也用作建築材料,而用法頗為奇特。公元前14~13世紀入侵的凱賽特人,建都於阿卡爾奎夫。那裡的廟塔。每隔八、九層磚頭鋪置一層蘆葦墊,就像羅馬人在層層三合土間鋪置一層磚塊一樣,這些蘆葦往往編成粗繩,嵌進牆的中間,鞏固接縫。
蘇美爾人和他們的後繼者,都是藝術家。他們盡展所長,使廟塔的巨牆外觀不致顯得單調。他們建造了高大的斜橋,連接各層臺階的斜形階梯,還用支墩作裝飾把平面牆分成幾段。
英國著名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爵士,曾在1922~1934年間發掘吾珥的廟塔。他發現廟塔的主要建築線條略呈彎形,以避免直線條所產生的的軟弱無力的視覺效果,同時糾正中部彎曲的錯覺。希臘人在古代建築中應用了這個原理,特別是雅典巴特農神廟的柱子,後人對希臘人稱讚不已。現在我們知道,美索不達米亞人比希臘人早2000年就已熟練地應用這個原理了。
為增添廟塔的壯麗,那時的人確實盡了全力。外牆上可能塗過鮮明的顏色。伍利爵士證實,吾珥的廟塔底下幾層塗的是黑色,上面幾層塗的是紅色,這可能代表黑暗和光明的對照。
在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附近霍沙巴德發現的亞述廟塔遺蹟,看得出各層依次塗上白、黑、玫瑰紅、藍、朱紅、銀白和金黃等顏色。牆上鑲著印花的、彩畫的板和雕像等作裝飾,頂上聖殿閃閃生輝。該廟塔是公元前717~707年間撒珥根二世統治時期建成。
尼布甲尼撒二世留下銘文宣稱,他在巴比倫城「用鮮藍色釉燒制的磚」建造埃特曼南基,現今一般人認為那就是《聖經》所說沒有建成的巴別通天塔。亞述的末代國王阿叔巴尼帕(公元前688~627年)也說過,他摧毀書珊城的廟塔時把「亮銅板上鑲著的犄角」扯了下來,那顯然是鑲在彩陶磚片上面,代表該城神祇的東西。各層平臺還可能種植了花木,像巴比倫空中花園那個樣式。
吾珥城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蘇美爾人的首都。那裡的廟塔由於修補工作做得好,所以保存得最完整,而且最壯觀。吾珥城位於伊拉克南部,就是《聖經》裡提及的於珥城,亦即亞伯拉罕的故鄉。伍利爵士在那裡發現很多蘇美爾的藝術珍品,以及內有殉葬臣僕屍體的陵墓。
吾珥城的廟塔又高又大,遠處就可望見。雖然整個多層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但是從氣魄之大、建築之平衡能力來看,廢墟仍不失為一座令人驚嘆的古蹟。該廟塔共分幾個時期建成的,不過整體上非常協調,實在令人驚奇。這座廟塔最早的建築,可能遠在公元前3000年落成,後來可能曾在公元前2100年重建,到了尼布甲尼撒二世全盛時期,再把它加高。廟塔是為吾珥居民最崇拜的月神南納而建的。月神的聖殿就設在廟塔腳下,神降臨人間落腳的高塔與神所居住的聖殿,通常都依照這種方式建成。
尼姆拉德泉的廟塔也是尼布甲尼撒所建,奉獻給文曲星納布。納布是附近巴比倫城馬都克神的兒子。古人看到這座廟塔,往往誤以為它是巴別通天塔。塔基的一邊長270英尺,遺蹟仍很雄偉壯觀。由於一場大火燒毀了部分廟塔,上層磚頭熔合成有了陶釉的石塊。大火的成因可能是由瀝青和草稈自燃而起。
建造廟塔的人。利用一些別出心裁的方法,特別多用內部的排水系統,防止雨水侵蝕未經燒硬的土坯,這些系統曾在吾珥城的廟塔中發現過。尼布甲尼撒二世也曾發現尼姆拉德泉的廟塔因「排水管失了效」,快要塌下來。不論採取什麼預防措施,廟塔多半都因天長日久而損毀,在千百年歷史中,這些廟塔必曾多次重建。
現存最大的廟塔,並不在美索不達米亞,而是在古代以攔國的喬加贊比爾,即今日伊朗的西部地區。當地雖然別具特質,但與美素不達米亞地區交往甚密。距古代以攔國首都書珊約18英裡的一座廟塔,就是彼此保持往來的明證。
廟塔大約建於公元前1250年,是以攔國王昂達殊·納皮裡沙所建,磚塊上刻有他的名字。廟塔共有5層,高170多英尺,塔頂上的神殿供奉以攔神恩殊仙拿克。朝聖的人似乎可以走上廟塔的第一層,其餘部分則留給祭師專用。考古學家在遺址發掘時,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宗教儀式。整座結構的厚牆內,有些特殊格局的房間,在某個時期曾經用牆封起來。
從這座廟塔的規模可知,昂達殊·納皮裡沙是位很有權勢的國王,可惜有關他的記載沒有多少。不久前在書珊原址發現了他妻子納皮拉蘇的銅像,現藏在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中。銅像用生銅鑄成,經過加工鑿刻,重1.75噸,手工精巧,堪稱古代中東的藝術傑作。
在現存的許多廟塔遺蹟中,最讓人惋惜的就是,最大最傑出的巴比倫的埃特曼南基,沒有留下基層上部建築物的遺蹟。
《聖經》上記載這座名塔的文字,大家耳熟能詳。世人認為這是出自挪亞後人所述:
他們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其他地方。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啊,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得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化的意思。
《聖經》對塔名的解釋,非常奇妙,把「巴別」這名詞是希伯來文的動詞「混亂」連在一起,其實巴別原字是來自巴比倫文,原意為「神之門」。
埃特曼南基的意思是「天地的基本住所」。建成後又重建過多次,最後由尼布甲尼撒二世改建成最輝煌的廟塔。
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西拿基立攻陷和摧毀巴比倫城,廟塔也未能倖免,早期的一個巴比倫王國因而突然滅亡。但新巴比倫王朝的君主自拿保卜拉撒(公元前625~605年)起,便著手重建廟塔。拿保卜拉撒在記載這項重建的銘文中宣稱,「取自山上海上的金銀珠寶,大量鑲在塔基裡……各種油料香料混合在磚塊中……我身為王者,喜歡運送盛磚的籃子,把籃子送到塔基去。我在馬都克神前鞠躬,脫下皇袍,解下皇帝的徽章,把磚和泥頂在頭上運送。我叫最心愛的長子尼布甲尼撒幫助運泥,又親自攜來酒油兩種祭品……」
另一段相信是尼布甲尼撒所寫的銘文,記載建築工程持續進行的情況:「至於埃特曼南基,拿保卜拉撒……已把塔基建好,並建到30腕尺(約45英尺)高,但還未建塔頂。我著手做這件工作。我親手把從利巴嫩茂盛的森林運來的雪松木斬開,用作建築材料,又把圍牆那些大門建造得輝煌壯麗,像白畫那樣炫目,還親自把各門裝上。」
建築物上的浮雕,都刻出國王及皇族參加建築工作的情況。他們頭頂載送建築材料的籃子,手拿工具和建築用的器具。
巴比倫城內用來敬拜神祇的財寶,確實燦爛奪目。通天塔旁邊就是城內宗教生活的中心馬都克大神廟,馬都克坐在廟裡的寶座上。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這座金金像的重量,不下800「他連得」,等於22噸。
另外有塊銘文,把巴比倫圍牆裡面拜神的地方詳列出來。其中有「53座屬於各主要神祇,55座專供奉馬都克,另有300座地神祠及600座天神祠」,此外,還有近400個祭壇。
興建那麼多建築物,而且有的還很龐大,需用的人力一定相當多。巴別通天塔被亞述人破壞後,尼布甲尼撒下令巴比倫人重建時,根據銘文所說,他們不得不號召「全國各族的人,不分南北也不論內陸或沿海地區,都要前來參加工作」。
尼布甲尼撒死後25年,巴比倫成為波斯國的一個省。公元前478年,波斯國王瑟克西斯在那裡平定一場叛亂之後,就任由埃特曼南基棄置。後來附近希拉地方的居民可能前來從倒毀的瓦礫中把磚塊撿出,拿去建造房子。
雖然如此,大約在公元前460年,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該城時,依然對埃特曼南基讚賞不已。希羅多德記述說:「它有一座實心的主塔,一弗隆(220碼)見方,上面又有一層,再上是第3層,一共有8層,外緣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約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廟塔共有7級,他卻說有8層,必定是把塔基的土臺或塔頂的聖所也計算在內。
他這段簡短的描寫,在一塊珍貴的石碑上有較詳敘述。據說此碑得自伊沙基拉,即塔基內的馬都克神廟。碑文所記得大廟塔尺寸是,塔基每邊長295英尺,高度也是295英尺。考古學家查出,塔基邊長的確數是300英尺,因此碑文所說的數字,似乎相當準確。
巴別通天塔的實際尺寸,超過其他已知的廟塔相當多。因為它屬於馬都克,所以理應比其他廟塔為大。馬都克原是巴比倫一城之神,後來由於巴比倫城長期享譽盛隆,遠超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城市,馬都克就成為一國之神,連極有勢力的天神阿努及地神安裡爾也失了色。大家改奉馬都克為至高無上的神,說他支配整個宇宙。他既是一國之神,又是天下之神,因此不單是軍隊的保護者——帶領土兵取勝的戰神,並且是仁慈的至尊,生命和健康的賜予者,世上財富的保護者。
希羅多德曾記述,巴別通天塔頂上「建有一座大神廟,裡面有張精緻的大睡椅,鋪陳華麗,旁邊還有一張金桌子,神殿內並無偶像。假如我們相信那些擔任巴力祭師的迦勒底人的話,除了一個巴比倫女人之外,沒有人在那裡過夜。這個女人不論是誰,只要是神挑選出來的,就可以獨自留在那裡過夜。迦勒底人又說,神親自進入廟裡,躺在睡椅上休息。但是我不信他們說的。」
巴比倫城至高無上的馬都克神,與代替他神聖妻子莎潘妮坦的女祭師象徵式結婚典禮大概是在塔基的神殿裡面舉行。這項儀式名為阿基圖,是新年慶典的大日子。
《人類未解之謎大揭秘》王美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