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別丟掉》一詩統共不過百字,卻能夠引人遐想萬千。
這首詩的開頭即以一種不容商量的口吻寫道「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雖是這短短的是十一個字,卻能夠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別丟掉什麼?既然已是過往的熱情,為何不能丟掉?過往的熱情如今又是怎樣的情景?我們繼續閱讀這首詩,多少便能找到答案。
「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從這幾句詩中,我們可以得知過往的熱情,已經成了流水一般,失去了昔日的喧鬧和活力,如今只是輕輕地躺在幽冷的山泉底下,在無數個黑夜裡發出一聲又一聲的嘆息,這渺茫又執著的嘆息聲在遙遠的松林裡也能找尋得到。
伴隨著這聲聲不息的哀嘆,詩人的口吻從開始的不容商量到此刻的諄諄教誨般的希望——「你仍要保存著那真!」在這裡,我看到的詩人儼然是都德小說《最後一課》中的那位教法語的老師,眼眸中透露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和對他人的希冀。
詩歌順延著「你」的出場,寫道「你」現在所處的情景——「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這樣的場景,能夠使人失望卻不至於絕望的。
「你」頭上有一輪明月,隔山有絢爛的燈火,即便明月和燈火與此刻的「你」有著一定的空間距離,但至少此刻的「你」還是擁有夢想成真的可能。
有了這樣的希冀,「你」本可以快樂地朝著隔山的絢爛的燈火前進,可指引方向的星星卻又是「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快樂消逝得如此迅速,「你」頹然地坐在淡淡月輝下,很是迷惘。
詩人用一句「你問黑夜要回」,和前人喜歡用問天的行為類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種不知所措的感受。詩人面對這樣一個茫然失措的「你」,沒有給「你」很多特別的安慰或是大道理的講述,詩人在詩歌的最後,只用兩句 「你仍得相信」「那一句話」來肯定「你」之前的選擇,肯定沒有丟掉熱情和保存著真的選擇。
而那一句話究竟是什麼,詩人並沒有明說,而是用一句「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就結束了全詩。在這樣的結尾中,「回音」一次用得最是傳神。是誰的呼喊,引起的回音?是「你」還是另有其人?而「回音」的內容又是什麼?
這樣的結尾,和中國傳統國畫的留白很是相似,而這樣的留白恰是全詩的可貴之處。
詩歌分析至此,也許我該收起我的思緒了。可閉上眼的瞬間,腦海裡卻揮之不去詩歌中「你」的形象。
這裡的「你」,曾被許多人作過註解,有人說這個「你」是徐志摩,也有人說這個「你」是林徽因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林從戒,而我認為詩歌裡的「你」是每一個活在人世間的「我」。
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副月下行山者的圖,而這樣的圖畫又是多麼經常出現在你我普通的生活中啊!且不論月下行山的畫面,單是行山者的身份就很符合此刻的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都跋涉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上,所有的歡樂和痛苦恰如山的頂峰和谷底。每一秒鐘,我們都在跋涉,哪怕是月下的山路。而剛剛走上人生之路的我們,無一不是滿懷著無窮的熱情和好奇。
可隨著日復一日不變的風景和經常遇到的挫折,我們開始覺得疲憊,繼而深信不疑是最初的熱情和好奇讓我們負重前行。可選擇扔掉熱情和好奇的我們,卻更加疲憊。沒有了熱情和好奇,生活更是平淡無奇,讓人沒有任何前進的動力和探索的激情。
於是,不知所措的我們無數次望著黑夜,沉醉在過往的記憶裡,逃避現在的一切。可是,這樣的逃避對我們沒有任何作用,反而讓我們和隔山的燈火有了更遠的距離,因為我們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人生之路的無奈,恰如幾米說的那樣「我遇到過會唱歌的小豬,見過會說話的仙人掌,我見過所有的不可能,唯獨沒有遇見可能的你」。
可換個角度想想,我們為何不以那些會唱歌的小豬和會說話的仙人掌為據,更加確信我們會遇到那個我們心中的盼望呢?正如詩歌最後的一句「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