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慈
1934—2020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建築學會第七、八、九屆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鄒德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8日23點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成就貢獻
正如鄒德慈院士所言:城市規劃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亦為此奉獻一生。
鄒德慈院士從事工程科技工作60餘年,是傑出的城市規劃專家,在城市規劃研究和設計方面有突出貢獻。
他曾參加「一五」重點新工業城市的總體規劃,80年代天津震後重建規劃、三峽工程淹沒城鎮遷建規劃,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的規劃評議及香港新國際機場、上海楊浦大橋等重大項目論證,擔任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委員會及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委員;參與新中國第一本《城鄉規劃》教科書、《中國大百科全書》(一、二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和《土木建築大辭典》等的編寫及編審工作。近十多年主持和參加了30多個重要科技諮詢項目。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中「城鎮化和城市發展」專題研究,「我國大城市連綿區的規劃與建設問題研究」、「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等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以及「新中國城市規劃發展史(1949-2009)」等重大課題,多次獲得華夏優秀建設科技一、二等獎。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城市規劃導論》、《城市設計概論》、《城市和區域規劃》(譯著,第一、四、五版)和《鄒德慈文集》等。
鄒德慈院士生前參與或主持了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的城市總體規劃評議及香港新國際機場、上海楊浦大橋等重大項目論證,擔任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委員會及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委員,兼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城鄉規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深圳和杭州等市城市規劃顧問,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和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生平回顧
1934年
1934年10月01日出生於上海市
20世紀40年代鄒德慈(前排右一)童年留影
1951年
1951年 ~ 1955年,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士學位
1955年
1955年 ~ 1956年 城建部民用建築設計院
參加工作之初在北海公園(1955年前後)
1956年
1956年 ~ 1960年 城建部城市設計院
1961年
1961年 ~ 1964年 國家計委城市規劃研究院
1964年
1964年 ~ 1965年 國家經委城市規劃局
1965年
1965年 ~ 1973年 國家建委城市局、政研室、黨組辦
1974年
1974年 ~ 1980年 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設計院
1980年
1980年 ~ 1982年 國家城建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
1982年
1982年 ~ 1986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所長,副院長
1986年
1986年 ~ 1996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1986年 《城市規劃經濟工作》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8年
1991年鄒德慈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圖源 李白薇 | 鄒德慈:人生得意二三事
1988年 ~ 1991年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
1993年
1993年 首都城市規劃建議 榮獲 北京市科協優秀建議獎 一等獎
1995年
1995年 「邁向21世紀上海」發展戰略研討 榮獲 上海決策諮詢獎 三等獎
1996年
1996年 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兼職教授,博導
1996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1999年
1999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1999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顧問委員會委員
2000年
2000年 溫州市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研究 榮獲 浙江省優秀規劃獎 一等獎
2002年
2002年 《城市規劃導論》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3年
2003年 《城市設計概論理念·思考·方法·實踐》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3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
2006年 中國城市規劃(英文版)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主編
2007年
2007年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第五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2007年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 委員
2008年
2008年 《城市和區域規劃》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
2009年 《城市總體規劃》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4年
2014年 《新中國城市規劃發展史研究》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7年
2017年 《城·事·人》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20年
2020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7歲。
研究著作
期刊論文
↑↓(上滑查看全部)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規劃學科發展——城鄉規劃與公共管理學科融合專家研討
2016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淺論山地城鎮
2014年 -鄒德慈-《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城市規劃:從終極藍圖到動態規劃——動態規劃實踐與理論
2013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淺論山地城鎮——山地城鎮可持續發展專家論壇發言報告
2013年 -鄒德慈-《城鄉規劃(城市地理學術版)》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
2012年 -鄒德慈-《小城鎮建設》
鄒德慈先生 題詞
2012年 -鄒德慈-《南方建築》
芻議北川新縣城規劃設計的立意
2011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低碳城市與上海未來
2011年 -鄒德慈-《上海城市規劃》
「高鐵時代」城市與交通規劃聚焦
2010年 -鄒德慈-《城市交通》
中國城鎮化發展要求與挑戰
2010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學刊》
發展中的城市規劃
2010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論大城市交通問題——以北京為例
2010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芻議北川新城規劃設計的立意
2009年 -鄒德慈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多路徑思考
2009年 -鄒德慈
設防的城市
2009年 -鄒德慈
品讀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理想 評《明日之城市》
2009年 -鄒德慈-《中華建設》
「農業城鎮」可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2009年 -鄒德慈-《農村工作通訊》
再次品讀 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理想
2009年 -鄒德慈-《中州建設》
祝賀《國際城市規劃》雜誌創刊30周年
2009年 -鄒德慈-《國際城市規劃》
我的老師馮紀忠先生
2008年 -鄒德慈-《世界建築導報》
《城鄉規劃法》:領引城鄉統籌規劃的新時代
2008年 -鄒德慈-《北京規劃建設》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思考
2008年 -鄒德慈-《城市交通》
落實科學發展觀 促進城鎮化和城鎮健康發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特徵及發展方向
2008年 -鄒德慈-《城鄉建設》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特徵及發展方向
2008年 -鄒德慈-《城鄉建設》
芻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規劃的變化
2008年 -鄒德慈-《北京規劃建設》
當前「城鎮群規劃」熱潮中的幾點「冷思考」
2008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城市安全:挑戰與對策
2008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中心商務區發展概述
2008年 -鄒德慈-《南方建築》
追憶黃光宇先生
2008年 -鄒德慈-《規劃師》
快速城市化浪潮下的文化復興
2007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再論城市規劃
2006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北京規劃小景
2006年 -鄒德慈-《北京規劃建設》
New beta-diketone-containing styrenic monomers and their polymers: Synthesis, keto-enol tautomerism and related fluorescence behavior
2006年 -鄒德慈-《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of cortical potentials evoked by oesophageal balloon distention and acid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heartburn
2006年 -鄒德慈-《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Conjugated alternating copolymers of fluorene and 2-pyridine-4-ylidenemalononitril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luminescent properties
2006年 -鄒德慈-《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什麼是城市規劃?
2005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構建創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
2005年 -鄒德慈-《中國科技產業》
改革城市規劃體系 加強城市用地管理
2005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學刊》
全球城鎮化及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05年 -鄒德慈-《安徽科技》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of a new red triplet iridium quinoxaline complex
2005年 -鄒德慈-《ACTA CHIMICA SINICA》
Mix-solvent-thermal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natase nanocrystalline titanium dioxide used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2005年 -鄒德慈-《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Syntheses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onjugated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derivatives bearing dendritic pendants
2005年 -鄒德慈-《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HT for processing nonlinear signals
2005年 -鄒德慈-《ISTM/2005: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Vols 1-9,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ynthesis and unitization of novel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
2005年 -鄒德慈-《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Incorporation of electroluminescence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n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2005年 -鄒德慈-《APPLIED PHYSICS LETTERS》
Desig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based on double CPU control
2005年 -鄒德慈-《ICEMI 2005: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 Instruments, Vol 7》
Synthesi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a red platinum(II) quinoxaline complex
2005年 -鄒德慈-《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of a new phosphorescent iridium(III) pyrazine complex
2005年 -鄒德慈-《MATERIALS LETTERS》
Pulse shape symmetry and pulse width reduction in diode-pumped doubly Q-switched Nd : YVO4/KTP green laser with AO and GaAs
2005年 -鄒德慈-《OPTICS EXPRESS》
城市規劃中的「大都市」衝動
2005年 -鄒德慈-《中國經濟周刊》
對振興哈爾濱老工業基地的看法
2004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專家談振興哈爾濱老工業基地
2004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不能走著瞧
2004年 -鄒德慈-《建設科技》
對中國城鎮化問題的幾點認識
2004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彙刊》
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科技問題研究
2004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Preparation of free-standing nanowire arrays on conductive substrates
2004年 -鄒德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y of a new yellow phosphorescent iridium(III) pyrazine complex
2004年 -鄒德慈-《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Synthesis of liquid crystal porphyrin compounds with chiral side chains and their luminescent characterization
2004年 -鄒德慈-《ACTA CHIMICA SINICA》
Novel polypyridyl ruthenium(II) complexes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2004年 -鄒德慈-《SYNTHETIC METALS》
Enhancement in brightness and efficiency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novel N,N-di(9-ethylcarbaz-3-yl)-3-methylaniline as hole injecting and transporting material
2004年 -鄒德慈-《SYNTHETIC METALS》
論城市規劃的科學性
2003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與展望
2003年 -鄒德慈-《城鄉建設》
審時度勢,統籌全局,圖謀致遠,開拓進取——談戰略規劃的若干問題
2003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Novel light-emitting polymers derived from fluorene and maleimide
2003年 -鄒德慈-《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The calculating and analysis of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of metal meshes in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2003年 -鄒德慈-《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LECTROMAGNETICS, CEEM'2003, PROCEEDINGS》
Isophorone-based fluorescent dopant for r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2003年 -鄒德慈-《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B-C-N compound synthesized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2002年 -鄒德慈-《RADIATION EFFECTS AND DEFECTS IN SOLIDS》
Controlled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maleic anhydride under gamma rad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benzyl dithiobenzoate
2002年 -鄒德慈-《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Energy economic comparison of vapor compression and lithium bromid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2001年 -鄒德慈-《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OOR AIR QUALITY, VENTILA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 VOLS I-III》
The 79 novel genes expression pattern in human fetal tissues was monitored by using cDNA microarray
2001年 -鄒德慈-《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Modal analysis of thread off failure of oil round thread casing connection
2001年 -鄒德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迎接新的城市世紀
2000年 -鄒德慈-《今日浙江》
Novel binuclear europium beta-diketone chelate used as red emitter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2000年 -鄒德慈-《THIN SOLID FILMS》
Red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ovel europium beta-diketone complex with acylpyrazolone ligand
2000年 -鄒德慈-《SYNTHETIC METALS》
Crystal structure of 1-methyl-5-phenylhydantoin
2000年 -鄒德慈-《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Efficient blue emission from pyrazolin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2000年 -鄒德慈-《SYNTHETIC METALS》
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6年 -鄒德慈-《HABITAT INTERNATIONAL》
城市發展根據問題的研究
1981年 -鄒德慈-《城市規劃》
也談「故都風貌」
-鄒德慈-《城市規劃》
汽車時代的「自行車王國」——荷蘭考察有感
-鄒德慈-《城市規劃》
進一步發揮城市規劃的重要作用
-鄒德慈-《城市規劃》
居住形式與社會經濟因素——兼評美國六十年代「樣板社區計劃」的得失
-鄒德慈-《國外城市規劃》
對《城市規劃法》的幾點建議
-鄒德慈-《城市規劃》
開發區規劃的若干問題
-鄒德慈-《城市規劃》
「理想城市」探討
-鄒德慈-《城市》
面向21世紀的中國城市規劃筆談會
-鄒德慈
試論現代城市規劃的三個重要支柱
-鄒德慈-《城市規劃》
國際化大城市的基本特點
-鄒德慈-《世界科學》
關於八十年代中國城市規劃的回顧和對九十年代的探討
-鄒德慈-《建築學報》
關於武漢的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和空間形態
-鄒德慈-《學習與實踐》
容積率研究
-鄒德慈-《城市規劃》
現代國外城市的發展
-鄒德慈-《科學中國人》
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問題
-鄒德慈-《城鄉建設》
談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鄒德慈-《城鄉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城市唯一選擇
-鄒德慈-《領導決策信息》
走向主動式的城市規劃——對我國城市規劃問題的幾點思考
-鄒德慈-《城市規劃》
總體規劃的編制方法應該改革
-鄒德慈-《城市規劃彙刊》
有關城市設計的幾個問題
-鄒德慈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城市──一九九七北京國際會議綜述
-鄒德慈-《城市規劃》
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選擇
-鄒德慈-《中國城市經濟》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發展和展望
-鄒德慈-《城市》
從人居環境科學的高度重新認識城鄉規劃
-鄒德慈-《城市規劃》
城市土地擴展問題大家談
-鄒德慈-《城市規劃》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
-鄒德慈-《城市規劃學刊》
新時期的中國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
-鄒德慈-《規劃師》
資源型(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鄒德慈-《規劃師》
《城市和區域規劃》譯後記
-鄒德慈-《城市規劃》
路網、交通與城市規劃
-鄒德慈-《城市交通》
大城市的交通與城市規劃
-鄒德慈-《科學中國人》
城市的有機性
-鄒德慈-《科技導報》
深切緬懷
鄒德慈院士熱愛祖國、尊重科學、勇於創新,將城市規劃引為畢生事業。他敬業奉獻的高尚品德、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理論聯繫實際的工作作風,是我們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他的一生是為國家奮進、為學科爭先、為後輩開拓的一生。
鄒德慈院士曾寫道:
城市規劃「看似淺顯」,因為它貼近生活,誰都可以說三道四、「評頭論足」,但它又很「精深」,深在它的綜合性和複雜性。一個人很難具有如此全面的知識和經驗,去窮盡它的真諦。現在我感到自己又進入了專業歷程的一個新的階段,還有很多新的知識需要學習,許多新的經驗需要體驗。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學一輩子。
斯人已逝,鄒德慈院士的學術思想像星光一般,激勵後輩繼續前行。
大道無涯,吾輩不孤。
讓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
鄒德慈名譽理事長!
影像記錄
↑↓(上滑查看全部)
四十慶典上周幹峙、任震英、曹洪濤、侯仁之、王文克、鄒德慈等人合影(1994)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代表大會(2004,北京)
代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向梁鶴年頒發證書(2004,北京)
代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向鄭孝燮頒發終身成就獎(2006,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立50周年慶典(2006,廣州)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全國城市規劃學會工作會議(2007,北京)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院士專家研討會(2008,北京)
第四屆世界城市論壇(2008,南京)
在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獲終身成就獎
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09,天津)
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全國城市規劃學會工作會議(2009,北京)
2009年榮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終身成就獎(2009,天津)
2009年,代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與澳門規劃學會籤約(2009,天津)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代表大會(2009,天津)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會(2009,天津)
太陽能與城市規劃學術研討會(2009,北京)
第46屆世界規劃大會(2011,武漢)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老專家座談會(2011,北京)
城鄉規劃學研討會(2011,北京)
城市規劃研討會(2011,澳門)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老專家座談會(2013,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立60周年老專家座談會(2016,北京)
接見烏茲別克斯坦規劃機構代表團(2016,北京)
籤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有關文件(2017,北京)
鄒德慈同志治喪小組
聯繫電話:
010-58322222,13811495966
傳真:010-58322000
電子郵箱:caupu@caupd.com
本文內容由「中國城市規劃」(planning_org)綜合整理。
附文
鄒德慈:我的城市規劃40年
2018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多位在規划行業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回憶撰寫了紀念文章。本文為鄒德慈院士回顧個人40年的城市規劃專業歷程,指出城市規劃學科的複雜性和綜合性,也再現了中國城市規劃不斷發展的40年。
前 言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四十年櫛風沐雨,四十年砥礪前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規劃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在這40年的歷程中,一大批專家和學者,親身經歷、全身投入城鄉和區域規劃的教學研究、行政管理和規劃編制工作,與行業休戚與共,榮辱相依,為行業發展奉獻了人生最美好的芳華。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學術委員會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榮幸邀請到20多位在規划行業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回憶撰寫了紀念文章。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和對行業的摯愛,積極回應了這項有意義的工作。這些文章,有對行政管理、學術研究、學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的體會,有參與重要決策、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訪問考察重大事件的回憶,有成長、求學、工作、退休豐富人生經歷的思考,也有對城鄉規劃事業寄語後學、鼓勵晚輩的希望和感悟。
衷心感謝這些筆耕不綴的專家。許多專家已退休多年、年事已高,但全都充滿感情地撰寫了回憶文章。許多專家仍工作奮戰在「一線」崗位,但不顧工作繁忙、夙興夜寐,犧牲休息時間如期交出了「答卷」。對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對這項工作的支持,表示深深的敬意。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只有「繼往」,才能「開來」。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是觀察我國城鄉規劃歷史的「晴雨表」;他們對城鄉規劃事業的矢志不渝,是激勵新時代規劃人不忘初心的寶貴財富;他們與城鄉規劃事業一起經歷的崢嶸歲月,是教育新時代規劃人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編者
2018年12月21日
作者簡介
作者 | 鄒德慈
1934年出生,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86—1996年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現任該院學術顧問、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名譽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諮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新的視野、新的天地
1979年10月我被調回中規院。當時國家改革開放,城市規劃事業逐漸恢復,一切都展現出新的氣息和新的景象。1982年中規院重新組建時,我擔任經濟所的所長。當時所做的第一項大事,是受長江流域辦公室(長辦)的委託,參與三峽工程可研報告的「移民遷建」部分,我直接分管和指導這個項目。三峽工程淹沒城鎮14座(縣以上),加上農村被淹人口,移民總數量近百萬,這在世界水庫建設史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十幾座淹沒城鎮的遷建工程,真是史無前例,毫無經驗可以參考。在歷時一年多的工作過程中,我們為淹沒城鎮開展遷建選址、做規劃設計、進行投資估算。這是一種「非常規」的規劃工作,方法從任務中來,標準從實際出發,一切參照過去僅有的一點經驗而定。我們為該項目制定了一套特定的統一技術措施,主要成果(也是值得自豪的成就)是通過規劃提出城鎮移民遷建指標,這個指標大大超過了水利部過去所執行的補償標準。水利部剛開始感到驚訝,不願接受,到後來經過反覆校核論證最終予以了認可。隨後三峽工程的初步設計和全國人大通過建設方案中的遷建投資指標都是參用了我們的成果。20年後三峽工程的建設實踐也證實了我們的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1980年代前半期,我參與多項這種「非常規」的規劃、諮詢、論證,對於開拓思路、科學論證,特別是突破過去某些禁錮思想的教條大有好處。例如,1980年代天津震後重建規劃中關於是否允許震後急需建設的新住區繼續在市區外圍攤一點煎餅,還是理想主義地離開市區去建衛星城市?1983年陝西安康被洪水衝毀後重建時,是原址恢復,還是一勞永逸地放棄沿漢江的上千年的舊城址而遷到後靠的塬上建新城?這些問題在當時都是需要當機立斷進行決策的尖銳矛盾。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行的論證。我們的觀點最終被採納,事後被實踐證明是符合實際的。這時期我還參與過山東齊魯石化公司30萬乙烯項目職工生活區的選址之爭,深圳國際機場選址之爭等,規劃通過科學論證都取得了勝利。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規劃的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並不局限於在編制法定規劃上,而是在於城市規劃的活的靈魂。可惜近幾年來這種矛盾之爭和科學論證反而少了,可能是對於很多問題地方領導早已拍板定案,無須再搞什麼論證了。對於我個人來說,最深切的體會是,規劃師要具備兩種素質:一是為事業敢於碰硬的勇氣;二是足夠的學識和經驗。
改革開放,社會開始轉型,城市的面貌和問題都日新月異。1980年代後越來越感到學識的不足,經驗代替不了理論。改革開放後,我特別渴望了解西方的城市規劃理論,因為我國的城市規劃學的是蘇聯,而蘇聯的規劃思想有不少是脫胎於西方的。1980年代初,我遇到一個難得的機遇,即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城市規劃條目的編寫工作,後來又參與《全國自然科學名詞》的審定、《土木建築大辭典》編委等工作。這是我1960年代參與「城鄉規劃」教科書編寫工作的繼續。參加這些工作有助於自己梳理和明晰城市規劃的理論概念。1984年我與金經元先生合譯彼得·霍爾所著《區域和城市規劃》一書,更是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歐美現代城市規劃的起源與發展,對國內規劃界了解西方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80年代後期擔任院長期間,我大力支持與英國的學術交流,舉辦了若干期中國青年規劃師赴英短期培訓班,效果很好。1991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之所以授予我榮譽博士學位,正是與我對中西方城市規劃學術交流的貢獻有關。此舉對1981年我首次赴港參加學術會議時,香港《南華早報》揶揄中國城市規劃界不了解外情是一個有力的回答。我為此深感自豪。
二、治院10年
1986—1996年,我被任命擔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任期11個年頭。當時的中規院正處在成長期,而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加速,各方面改革轉型,變化日新月異。中規院恢復組建沒幾年,使它儘快成長發展是我們這一代規劃人的責任。當年上任時,牢記鄧小平同志兩句話,科研機構要出人才,出成果。中國規劃界、中規院當時的主要矛盾是要出人才,而規劃成果(實踐)是出人才的主要途徑。
我所倡導並得到部領導同意的中規院院風——求實的精神、活躍的思想、嚴謹的作風,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也正切合了城市規劃工作的實際特點。
「求實」——城市規劃特別要講求實,規劃的圖紙和文件對未來的認識和預測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種傾向過分保守,另一種則容易脫離實際。我們要做的是城市實實在在的規劃。
「活躍」——主要是指思想。針對的是另一種城市規劃的傾向,容易固步自封,容易僵化,思想跟不上客觀世界發生的變化。你必須思想活躍,不斷接受新的東西,包括新的知識和技術。
「嚴謹」——指的是科學的作風。思想不但要活躍還要嚴謹,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論證新的思路和方案。
我任院長期間,還推廣三句話的學風:讀書不唯書,尊上不唯上,學洋不崇洋。
三、初入不惑
古人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今年84歲了,雖已到耄耋之年,但對於城市規劃才感到初入不惑,比古人說的不惑要晚40多年。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城市規劃學科的複雜性和綜合性。
自從轉型期開始後,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規劃成了中國規劃界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我認為要研究城市規劃必先研究城市。我在1991年寫的一篇論文中,首先提出一個命題:要重新認識今日之中國城市。它不僅在體制上,也在規模上,空間形態上,文化形態上發生著很大的變化。我提出:認識城市、研究城市是城市規劃師的任務和職責;城市是城市規劃師最好的課堂和實驗室。我在論文中提出現代城市規劃的三個重要支柱是:城市研究、城市設計、城市管理。我主張三者的交叉融貫是規劃的重要方法。近來痛感我國缺少一位像美國的芒福德那樣的學者,寫一部體現中國學者價值觀的城市發展史。我自己已經不可能來做,但願後來人能實現此夙願。
我從研究西方近現代城市規劃史找到很多我們今天城市規劃問題的淵源和答案。不研究點歷史,遇事就會一頭霧水。如果有可能,系統研究更有必要。近年來,我為中規院的研究生講述「西方近現代城市規劃發展史綱」,也在一些省市的培訓班中講過,反響很好。
我對現代化城市感性的初識,始於1986年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回國後寫了一篇《汽車時代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文章,提出汽車時代必然來臨。汽車來到城市,進入家庭,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和衝擊,是空前的、具有歷史性的,城市規劃要早做準備。我當時對中國城市汽車發展的估計偏於保守。不幸的是,20年後,中國的大城市正在步美國的後塵。我曾預言,對城市空間結構的下一次衝擊,將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興產業(包括高新產業)的發展,這個過程正在進行著。我國的城市規劃經歷了3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那時的規劃基本上是設計性質的工作,是國民經濟計劃的繼續和具體化。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在城市規劃的性質、任務上最具本質性的變化是從「規劃設計」走向「主動式的規劃」,它包含著戰略、政策、設計、法治、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理念和思想是統帥,是規劃的靈魂。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城市等新的規劃理念層出不窮,我的態度是探索、實踐,不要簡單化地否定。我與夏宗同志合作的「溫州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是個探索性項目,成果獲得了獎勵,可惜這種探索性研究的機會太少。這幾年我不斷學習,當然有的也是被迫的,但總算還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21世紀初,全國人大曾有過一個宏偉計劃——組織編寫《現代科學全書》,囊括人類迄今為止幾乎全部的科學知識,約600多卷。其中《現代城市規劃卷》的編寫任務落在了我的身上,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認真作了籌劃,擬定了16個專題(章)的內容大綱,約請國內18位專家組成編委會,每位編委撰寫一章。過程中開了兩次研討會,認真討論了每一章的內容。各個章節既自成體系,又融合了集體智慧。我匯總其成,並撰寫最後一章「城市規劃發展趨勢與展望」,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觀點。這本書的編著工作歷時2年,最後《現代科學全書》的出版計劃有變,於是改用《城市規劃導論》為書名,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
20世紀60年代西方規劃界對現代城市設計非常重視。在改革開放後,西方的城市設計思想逐漸傳入和影響中國的規劃界,但其與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設計確有異同之處,業界一度有些茫然。中規院也迫切需要弄清這個問題。大致從1990年代開始,我花了相當時間,研究現代城市設計,包括看了一些國內外學者的著述,整理出講稿,先在院內給專業技術人員講課,後來也在院外講課,至2003年寫成專著,名為《城市設計概論》,其主要內容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示:「理念、思考、方法、實踐」。
2003年我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我專業生涯的一個裡程標誌,但不是終結,更不意味著是「最高」。那年我已69歲,如果沒選上院士,我準備打包回家,安度晚年(中規院規定70歲以上不再回聘)。當了院士,倒是促使我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當院士後,我第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說,我不認為自己是權威,因為城市規劃沒有權威。城市規劃看似淺顯,因為它貼近生活,誰都可以說三道四,評頭論足,但它又很精深,深在它的綜合性和複雜性。一個人很難具有如此全面的知識和經驗去窮盡它的真諦。現在我感到自己又進入了專業歷程的一個新的階段,還有很多新的知識需要學習,許多新的經驗需要體驗。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一輩子。
四、達觀知命
新世紀伊始,國家開始編制新一輪的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問題作為一個專題受到關注,這對城市規劃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很快就迎來了新的形勢,接到的任務是整合併完成「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綜合報告。這一時期的「城市化」研究在學術方面做了較為紮實的研究工作,包括城鎮空間分布結構、經濟問題、循環經濟、城市生態、城市文化以及水資源和礦業城市等諸多領域多層次的學術研究。最終形成的綜合報告分為環境與生態、能源和資源、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鄉協調發展等五個部分。可惜這次成果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全面受到重視,只能有待後人去繼續完善和實踐了。
隨後,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工程院又先後進行了「節約型城市」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城鎮建設工程等方面的諮詢研究。這些都是旨在依靠科技進步,為實現我國城鎮建設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的良策。
然而,2005年前後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開始進入加速階段,未來我國的城市會發展成什麼樣?加速後的城市發展可能帶來哪些影響?這些都需要反覆思考和深入研究。對美、德等國的實地調研,使我對國外「大城市連綿區」的發展以及區域空間規劃工作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大城市連綿區」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一種高級的空間形態,將逐漸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空間載體,它的動力機制以及產業、人口和城鄉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為今後我國的區域空間工作提前做好準備。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後,中國工程院緊急啟動《我國抗災救災能力建設和災後重建策略研究》,「災後重建規劃」於一個月內完成,共包括11個方面的內容。這是旨在為政府決策機關提供技術諮詢的側重戰略性和政策性的一種規劃。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突破50%,我國的城鎮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特」在哪裡?將如何發展呢?印度、巴西等國的城鎮化發展中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在實地調研後,經過多個專業領域的交叉研究和多次討論,「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圓滿完成並向國務院做了匯報。這次的城鎮化研究既是早期城市化研究的深化,也圓了上一輪研究的夢。與此同時,智能城市的發展正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施仲衡院士、吳志強院士與我的團隊共同完成了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智能城市規劃、交通與物流發展戰略研究」。
繼「城鎮化」研究之後,針對新階段我國農村的發展我提出了發展建議,並先後牽頭開展了村鎮和縣域兩個層面的諮詢研究。或許是由於在村鎮研究的前期,我組織召開過多部門專家學者交流的香山科學會議,村鎮的發展目前正受到各個領域專業人士的重視,願規劃的知識能不斷用於國家的建設發展和實踐中。
以上就是我——一個普通城市規劃師40年的專業歷程。
內容來源:中國城市規劃
本文系轉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合作、宣傳、投稿、投訴
投稿郵箱:jianzhumingy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