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敵人
——第三隻眼裡的微觀世界(上)
金海龍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
這句話對於上世紀 5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講,幾乎耳朵都聽出了繭子。小時候,它常作為大小會議上發言稿的開篇之語,頗具 「殺傷力」 。曾經,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一則新聞,說一個叫黃海霞的女子於1993 年考上了許昌師範大學,成績是夠錄取了,可去報到上學的卻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堂妹。令人扼腕的是,這場偷天換日的操盤手竟是她的親大伯。這一樁陳年往事曝光後,仍在農村修理地球的黃海霞自然是哭得天昏地暗。昔日的親人立馬變成了對簿公堂的敵人。遺憾之餘,我腦海裡再次想起了這個話題。
看得見的理論,看不清的現實。「難道涇渭真那麼分明嗎? 」 我想起了額中的那隻眼。
「無論敵人還是朋友,都是人呀! 」 答曰。我一臉茫然。「宏觀看不懂的東西,何不到微觀去看看。 」 天目就是天目,還未睜開,就已經醍醐灌頂了。
打開元素周期表,先找熟悉的認認。哇!金剛石與石墨是同樣的東西,不會吧?金剛石是什麼玩意,是鑽石呀!記得一個朋友給老婆買了這個寶貝後,肝疼了好一陣子。一次,我們一起看電視,螢屏上突然蹦出一個廣告: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 他竟一下子從沙發上跳了起來,害得剛沏的一杯熱茶被打翻在地,就差再踏上千萬隻腳了。
那石墨是啥玩意?是世界上最軟的礦物質,什麼鉛筆芯、潤滑劑都是它的化身。這兩個傢伙,一個硬,一個軟,怎麼就成了孿生兄弟了呢?如果上戰場,前者肯定是頂天立地的楊子榮,後者毫無疑問乃唯甫志高啊。
可事實就是這樣。為什麼?原來是因為它們內部原子排列的結構不同。一個是正八面體,一個是正六面體。
結構不同,結果不同。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那麼,如果改變一個物質內部原子的排列順序,豈不就可以改變這個物質的性質了嗎?答案恐怕用腳都能算出來。
前些年,某高校發生過一個寢室的同學因嫉妒害死另一個同學的慘案;媒體也報導過一個歌手因無償救助上百個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自己卻無錢治病而離世的事跡。他們的年齡、經歷及所受的教育程度基本是相當的,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顯然,就是內心的素質結構發生了改變。膨脹了的個人慾望成了前者內心結構的中心。所以,無論他們的生理特徵和知識訓練有多麼相似或相同,這樣的內心結構必然導致這樣的人生結局,一個名垂千古,一個遺臭萬年。
朋友與敵人,相伴而生,相逆而長。事實上,第三隻眼裡的微觀世界遠遠不止這些。如果與它來一場對話,一定會讓你產生找不到北的感覺。
「人和石頭最基本的組成方式有何不同?」 「沒有,都是由原子組成。」 「原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是由原子核與電子呀!」 「原子核裡面有什麼?」 「當然是質子和中子啦。」 「還有呢?」 「那就是粒子、夸克、輕子、玻色子……」 頭有點兒大。難怪毛主席早在1957年就說: 「一分為二是普遍現象,基本粒子不是最後不可分的粒子。」
基本粒子,不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