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並沒有很關注最新的影片動態,結果《風平浪靜》還從朋友的口中得知,恰巧今天上映,於是便買了票。
排片不多,因為是工作日,看的人也不多。
因為影片早於7月29日在上海電影節進行過首映,所以網上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影片的評價,豆瓣上近1萬人打出了6.9的評分,知乎上已經從剛看完之後的9.0降到了8.7,各類新聞網站嘛,不管水有多深,反正是一片叫好。
但從看過影片之後的個人視角來說,這絕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影片,理由既不在於導演,也不是編劇,更不會是演員,而在於立意。
整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太過於壓抑了!
雖然劇情片的類型一早就決定了整部影片並不是那種輕鬆而歡快的。
《風平浪靜》帶著對社會的批判而來,但是迎接觀眾的卻是一個小黑屋,小黑屋裡的人是沒有光的一群人,他們或從小生活在黑暗之中,或在進入小黑屋之後完全被吞噬。
你期待著裡面是否有人會勇敢地反抗一下,或出於某種天性,或出於某種不甘,但小黑屋裡發生的卻只有逃避之後被抓到的屈服,甚至都不曾去掙扎。
也許可以把宋浩的嘶吼當作是掙扎,只是這種掙扎不是人性的掙扎,甚至都很難說是與良知的掙扎,在我看來,兩次都更像是與命運的掙扎。
在明明可以保送的時候,卻意外被人截了,去討要說法,卻不曾想背負了一條人命。
在明明生活已經重新開始的時候,卻意外地又一次背負了一條人命。
第一次,影片沒有展現出他與良知的掙扎,他也不管最終的調查結果如何,只是隻身選擇了逃避。
第二次,影片在展現了他的愧疚之後,卻戛然而止,讓他屈服了生活,屈服了命運,安葬了萬小寧,最終又一次地逃避,只是這一次他無處可逃,所以只能結束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的他無可奈何,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僅僅是幫他完成了殺人,而並沒有將他從殺人事件中解脫出來。
第二次,原以為潘曉霜的敢愛敢恨能夠給予他重新面對生活的機會,原以為萬小寧的出現能夠去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和愧疚,但所有的一切卻都在為更深的深淵做鋪墊。
當15年後重新回到故土,歲月流轉之中
曾經用以彌補愧疚的人成了自己新的負罪,曾經的哥們兄弟成了把自己推向深淵的人,自己的父親成了造就自己15年的愧疚,毀了自己的一生。
敢愛敢恨的潘曉霜在此時卻並沒有發揮出絲毫的作用,只是成了美好生活的一種象徵。
最終,宋浩面對著父親,說出一句我們自首吧,卻又匆匆然地了卻了自己的生命。
實際上在影片的後半段,曾不止一次地想宋浩會走上另外一條路。
當萬小寧被殺的時候,我以為宋浩會悄悄把人救下;
當潘曉霜的父親說正在調查李唐之時,我以為會有戴罪立功;
當宋浩從遊輪上跳下來時,我以為是要上岸。
結果編劇居然讓宋浩自殺。
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並且這種悲劇都有一種命運之下難以掙脫的影子。
看到最後,我都覺得整部影片,其實可以有另外一種結局。
在得知警方的調查之後,宋浩思忖良久,最終決定擺脫自己的命運,配合警方收集證據,最終雖然戴罪立功,但仍然難以擺脫法律的制裁,在監獄中度過了許多年,出獄後,景不同,人不同,世事變遷,曾經的一個惡造就了一生的悲涼。
雖然這樣的結局算不上精彩,但是總能圓過潘曉霜的那一段,也能驗證宋浩長久以來的愧疚。
良知從未泯滅,只是一種時代的法制缺位造就了一生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