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等待半個小時開機簡單來說,每一個馬達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即「二維碼」。裝了「跟蹤器」,隨時可以控制,且被追蹤到的產品信息能保存15年以上。這種高智能化的產品可以增加數位化可處理的數據和信息,從而減少庫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2個工人正忙碌不停;一邊是全新工業4.0自動生產線,僅用了5臺機器人、2個工人,便完成了原料自動餵補到成品集成各個工序。「人是工業4.0的核心,在安全監測方面我們也正在不斷研究、創新。」對於確保工人安全方面,技術總監張畢生如是說。
據了解,在此智能車間,操作員只要穿上特製的穿戴設備,一靠近機械手臂,機器便自動降低生產節拍直至完全停止,保障操作員安全。只要在電腦上發號施令,智能化流水線就能心領神會,按部就班地生產出所需產品。更神奇的是,一條流水線可以生產出幾百種不同產品。博世長沙在設計生產線時達成共識:基於博世的物聯網,讓人、機、物所有的信息得到連通。
截至6月18日8時整,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62次,其中5.0-5.9級2次,4.0-4.9級3次,3.0-3.9級10次,2.0-2.9級47次,大5.3級。截至11時,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傷。
從汶川到雅安、再到這次的宜賓,對於許多四川人民來說,已經深刻感受到了帶來的災害,但這次不一樣,宜賓來臨之前,成都、德陽、樂山、廣元、涼山……等震中周圍地區都通過電視、手機簡訊、現實「大喇叭」等形式收到了提醒,成都甚至提前61秒就收到了預警。
據了解,預警系統是一個全自動的物聯網,可實現全自動的秒級響應。主要是利用電波比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造成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預警警報,提醒民眾及時避險,讓重要工程緊急處置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在這項AI研究之前,科學家大多用對附近巖石中的應力的改變,來預測某個地點的,這叫「應力斷裂法 (Stress-Faile Method)」。它已經能解釋許多的規律,但還有更多無法預測的情況。
於是,哈佛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便借用了機器學習的力量:用13. 1 萬次主震和數據訓練了一個神經網絡。這個算法,模擬了一個網格,每一格包含了一次主震震中周圍 5 公裡的範圍。告訴神經網絡,這裡發生了一次主震,並把震中附近應力改變的數據也餵給網絡。
就這樣,訓練AI預測每一格發生一次或多次的概率。AI把每一格當成一個獨立的小任務去做,而不是計算應力在巖石中不停波動的序列。訓練完成,團隊用 3 萬次主震加的事件,考驗了AI的預測能力。他們發現AI對地點的預測,比傳統方法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