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花常開,只是換了一波又一波的花,花和人在那個時候,都不是絕對的。唯一不變的是流走的時間卻永遠存在。
因此,人們總愛感嘆時間的寶貴,惋惜過去的逝去,珍惜未來的時光。但如果告訴別人時間只是一種錯覺,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早已說明,時間是一種幻覺,只是世界不願意接受真相。
時間是人們賦予的一種定義和標籤,用來劃分流淌而去的白天和黑夜。人的一生太短暫,也許是轉瞬即逝,所以很多人秉持著只爭朝夕、活好當下的思想,及時行樂的心態就是這樣。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時間只是一種錯覺,當物體以光速,也就是光速運動時,時間是不存在的。這樣的表態,會引來多少人的辯解和不滿?世人被灌輸的觀念,大多珍惜時間,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黃金買不到一寸光陰",時間比黃金更寶貴。
但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時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測量物體速度的工具。人的生老病死,花開花落,冬去春來等等,都不過是時間的度量。
如果一個物體總是處於靜止狀態,那麼時間的意義是什麼?永恆不變,那麼時間也是枉然,所謂不朽,就是無意衝破時間的束縛,達到生生不息的境界。
著名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曾說過,人們對時間的印象只是一種思維的錯覺,或者說是一種固有的思維。為了便於運動流程的記憶,我們選擇把這個稱為流逝的時間。但時間流逝的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時間可能不是真實的。
愛因斯坦的說法可能很難理解,但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特別容易說清楚。如今,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總有故事穿越時空,或走向未來,或回到過去,這樣的行為正在改變時間的運動和速度。
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提到,時間的速度和事物的質量都與引力密切相關。質量越大,引力越強,周圍的東西流動越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黑洞,它充滿了神秘和未知。
而且,所有關於時間的規則,其實都是人類自己設定的。一天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但黑白交替真的是標準的二十四小時嗎?
根據目前的知識,答案是否定的。山上和山下的時間是不相等的,高緯度和低緯度的時間也是相同的,所謂的時間在全球範圍內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換句話說,相對時間。
在相對的時間面前,每個人似乎都經歷了二十四小時,但其實一定有快有慢,有多有少。如果一個物體的二十四小時比其他物體的二十四小時長一秒,按三十天計算,月就是三十秒,年就是長六分。
如果該天體存在100年,就等於比其他壽命多了25小時。這麼想著,是否有一點想著想著就極度恐懼的味道在裡面。
除了愛因斯坦,科學家牛頓也提出了時間並不存在,只是人類幻覺的觀點。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做"絕對時間",他認為絕對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運動不會受到任何外界事物的影響,具有絕對性。
這與人們定義的相對時間是非常不同的。
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世界,所以他們對時間的解釋都是幻覺,能讓世界信服嗎?結果顯然是負面的,大家都不願意接受這樣殘酷的事實。
在感嘆時間流逝的時候,人們總喜歡說日復一日、時光飛逝之類的話。所有人的生活,或者說整個社會的秩序,都是以時間為基礎的。當被別人冷冷地告知,時間只是一種幻覺,根本不存在,那種崩潰的心情,當如何應對?
時間無疑是神秘的,即使我們知道晝夜的變化只是公轉和自轉的結果,但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美好而短暫的人生又怎能僅憑一句科學常識就輕易打發。
雖然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解釋了時間的錯覺,但這樣的理論真的能應用於現實嗎?
如果取消了時間,那麼人類的作息就不再遵循最基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沒有約束,有精力幹,沒精力幹,沒有標準界定,怎麼上下班。
人們總是用時間來規劃自己的旅行走向,可是時間一去不回,也許彼此之間的計劃就是等著這一次日落之後的下一個日落,該幹嘛幹嘛。這樣一想,頓時覺得繞口而無釐頭。
即使世界在時間的經驗中是相對的時間,那又如何?錶盤上的"滴答滴答"聲足以給人安全感,當問到目前幾何,肯定的回答,本質是很安心的。
當然,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其他事物的變化,都是因為事物本身運動的速度而變化的,但如果感嘆"身體運動太快,頭髮都白了",那種喜悅真的是始料未及。而且,套用一句老話,這樣說真的不美。
古人會在詩情畫意中描繪自己身體的變化,但如果科學的發展帶走了這種獨特的美,生活就會失去很多樂趣。
這樣,就不難理解,即使有權威科學家的解釋,世界也不願意接受時間是幻覺的真理。當然,不接受不等於不存在,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許多情況下,客觀存在與主觀排斥在本質上是對立的。
人們將要做的事情叫做未來,已經發生的事情叫做過去。在現有的科學研究看來,一切都是不可逆轉的。頭髮可以再生,生命不會再發生。
對於牛頓和愛因斯坦關於"時間錯覺"的研究,很多科學家都傾注了心血進行驗證。例如,英國物理學家朱利安·巴伯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他說"時間並不存在"
在巴伯的《時間的終結》一書中,他寫了一段話,大意是說,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但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永恆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一種配置,當時刻過去,就沒有回頭路。換句話說,時間其實並不存在。
每一個瞬間都是永恆,每一個瞬間留在大腦中的影像,都是大腦對對方的反應給出的幻覺,這就是"瞬間堆"。就像一張照片,記錄下難忘的片段或畫面,然後像放電影一樣回放。
當然,巴伯的觀點遭到很多科學家的反對,畢竟面對時間這樣奇妙的東西,即使是科學家也很難持過度冷靜的態度。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曾經提到,時間和空間是交織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只要條件允許,時間可以被無限拉長、扭曲甚至重疊。
那時候,生老病死並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難,人們或許可以突破自身運動的局限,選擇"永生",這或許有些瘋狂,但也讓很多人著迷。在量子理論中,時間只是一種客觀的認知,是一種看不見的框架結構。
仔細想來,這兩種理論自然是相互矛盾的,但這樣的矛盾是無法用現有的知識來驗證的。是對是錯,本質上很難一概而論。
美國物理學家德威特和約翰·惠勒曾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結合起來,得出了一個瘋狂的方程,可以精確描述宇宙中每一個物體的位置,而且沒有時間因素。
所以,人類可能已經被"時間"洗腦了,如果存在就是合理的,那麼時間不存在,就是合理的嗎?如此抽象的概念和聯想,荒謬卻有意義。
在科學意義上,時間只是一個計量的單位符號,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只是指所有流逝的時間。就這樣,時間成了冰冷的存在。但從對世界的感受來看,人們記憶的時間包含著自己的情感。
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都是對世界的體驗。人們用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時代描繪出無數的色彩。明亮或暗淡,精彩或平淡,都是自己的生命和時間,都是無價之寶。
因此,世界不願意接受時間只是一種幻覺的事實。愛因斯坦和牛頓都能講出這一切,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但在一切客觀真理之外,還是要在其中加入很多感情色彩。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用更發達、更先進的科技來探索時間的秘密,但在今天,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活在當下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