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十億噸!釋放能量輻射是太陽幾百萬倍

2020-12-05 第一科技視野

在二十世紀,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才開始不久,這個時候的人們因為有了伽利略望遠鏡的幫助,從而觀察到在這之前的前輩們無法看到的宇宙的景象。同樣也是在這個時代,愛因斯坦與普朗克等科學家建立了現代物理學量子力學的基礎,對後世的科學家們在研究物理學以及天文學上發揮了重大的影響。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產生了天文學歷史上的「四大發現」,在這其中就有中子星的身影。當然最初發現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子星,而是叫脈衝星,這是一種具有不斷發射電磁波脈衝信號的一種中子星,並且在後來科學家們的研究中,證明了它就是一種可以告訴旋轉的中子星。由於它的發現使得天文學家們在研究恆星的演變上具有了重要的方向。

這種星體具有非常巨大的密度,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有十噸的重量。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中子星就會有地球上一座大山的重量。初次之外,這種星體還會散發出十分驚人的能量輻射,足足達到了太陽輻射的幾百萬倍。

那為什麼說這種星體的發現對於科學家研究恆星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就是有恆星轉變得來的。根據研究,當一個恆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倍以上,那麼在這個恆星死亡後就會爆發超新星爆炸。這是由於恆星在燃燒完自己的「燃料」的時候,由於沒有條件將原子反應繼續進行下去,從而導致星體中沒有一個向外的力來平衡來自星球中心的引力,於是星球就開始坍塌。

原有的原子就會因為抵擋不了強大的引力,從而發生破碎,釋放出更加細小的中子和質子,而中子產生的中子簡併力可以與來自星球內部的引力達到平衡,因此粒子就不用繼續破碎下去,從而以中子的形態存在於宇宙空間中。而由於中子星的內部全部是體積十分細小的中子粒子,所以它的密度就會非常大,一般而言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到20億的重量,相當於一勺的中子星就會比航母還要重!

其次,由於密度太大,中子星也會散發大量的輻射,據科學家估計已經超過了太陽輻射的幾百萬被!根據科學家通過們計算後發現,如果將它一秒鐘散發的能量總數轉換成地球用電消耗的能量,那麼它將可以提供地球使用幾十億年!因此中子星的溫度非常高,表面就超過一千萬攝氏度,內部更是具有60億攝氏度的高溫!

前文也說到了,在8倍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形成中子星,那麼超過這個質量非常多會怎樣?在科學家的解釋中,當恆星的質量進一步加大,以至於中子都不能平衡來自星球的引力的時候,中子粒子就會再次破碎,形成更加細小的基本粒子,當破碎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形成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黑洞。而在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科學家認為還會存在一個中間的過渡星體——夸克星,只不過一直以來,科學家並沒有找到這種星體,這種星體也一直存在於理論當中。

相關焦點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在宇宙中,每一個可以自行發光發熱的星體都是恆星,然而,它們發光發熱不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就像人的一生一樣,從年輕走向衰老。一般來講,對於那些恆星演化到末期時,它們的產物有4種,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假設中可能存在的緻密星體)以及恆星級黑洞。
  •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核聚變反應減弱導致自身引力佔據主導作用,使得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塌縮,從而形成超新星,並留下一個核心部分,如果核心部分的質量在1.44~3倍太陽質量之間,就有可能形成中子星。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中子星一秒鐘內輻射的能量若全部轉化為電能,就夠地球用幾十億年
    中子星的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約為瓦特。按照世界上的用電情況.它在一秒鐘內輻射的總能量若全部轉化為電能,就夠我們地球用上幾十億年。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便被擠出來,質子和電子擠到一起又結合成中子。最後,所有的中子擠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顯然,中子星的密度,即使是由原子核所組成的白矮星也無法和它相比。在中子星上,每立方釐米物質足足有一億噸重甚至達到十億噸。
  • 假如把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在人的頭頂會怎麼樣?
    了解天文的人一定知道中子星非常緻密,每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竟然達到了數億噸重之巨,數億噸重這是什麼概念?我們按重型坦克50噸重一輛來算,當然重型坦克一般都超過這個重量,按密度比較小的中子星物質1億噸每立方釐米來算。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太陽是宇宙中一顆質量不算是很大的黃矮星。科學家推測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110億年。最終太陽會因為內部核聚變燃料的耗盡而走向終結。它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
  •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呢?當大質量恆星,一般是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經由超新星爆發,大量的物質會被拋出去,然後會剩下一個內核,當內核的質量介於1.44-3倍太陽質量之間,那麼就可以形成中子星。
  • 網友問:脈衝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0億噸,這是真的嗎?
    一湯勺(脈衝星)中子星物質,就比整個珠穆朗瑪峰還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質,那麼地球直徑也就50米左右。脈衝星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因為中子星一般自轉都很快,且磁場方向和自轉軸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轉一圈,磁場就會畫一個圓;當中子星的磁場脈衝掃過地球時,就被稱為脈衝星。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中子星密度每立方釐米1~20億噸是怎麼來的通俗演繹
    中子星的密度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乃至20億噸重?不可思議。於是引來許多的質疑者。其實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個重量的來源就不那麼驚訝了。一個中子星的半徑只有1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你在中子星上行走,繞其一圈也就是六七十公裡,最小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幾公裡,按人在地球上行走的速度,一天就可以繞行一圈。可中子星的質量有多大呢?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不得小於1.44倍太陽質量,根據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不得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情況?
    經科學家測算,那些質量在太陽質量0.08倍以下的星體,不會形成恆星的。在一個恆星系中,其處於絕對核心的中心天體-恆星,所吸聚的星系質量,一般都會達到整個星系的98%以上,就像太陽系,太陽的總質量達到了整個恆星系的99.86%。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其開始的標誌就是氫原子的核聚變,4個氫原子核在高溫下聚變形成1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3個光子和相應能量。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幾十億噸重,若地球被壓成中子星,會有多大?
    中子星就是傳聞中密度無比大的星球,僅僅是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重達8000萬到20億噸之間,意思是米粒大小的物體掉地上都可能把地表砸個窟窿甚至穿個孔出來,這個密度究竟是多大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
  • 如果可以從中子星上取下一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麼樣?
    如果我們有能力將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取出來然後快速地放到地球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中子星的形成歷程談起。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通過超新星爆發之後,殘留的恆星物質繼續坍縮而成。
  • 中子星多重?地球上所有人類的體重之和=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
    如果說宇宙中有除黑洞外最超乎尋常的天體,那一定非中子星莫屬。中子星作為宇宙中最極端的事物之一,擁有著相當強的密度。僅一塊數公裡大小的中子星,其質量就與一顆恆星相當。而造成它這樣極端密度的原因,都歸於它之前的那場超新星爆發。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可見的宇宙天體之中,中子星的密度是最高的。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到底有多高呢?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的密度也並不一致,質量越高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越高,不過最小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而大質量的中子星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認為你是要假設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吧,這裡試著解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