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ady 皮膚科楊希川教授 來自專輯沙雕智商稅大賞
丨編輯/排版:Sady 責編:Jeing 審核:李雲
傳說中,有這樣一種物質,它是多種藥物的低價平替,兼具清痘、抗炎、祛疤、修復的功效。
甚至還能美白抗衰抗輻射。
傳聞變成傳說,傳說變為神話。
據說,亞歷山大大帝打天下的時候,士兵們除了軍糧之外,還要背一捆它上戰場,進可口服抗拒水土不服,退可外敷治療刀劍外傷。
它,就是傳說中的蘆薈。
小明我是不知道這些傳聞的真假,又是哪位公知或者營銷號的高論,我只知道美國是蘆薈全球最大的產地。
精美震怒
我還知道,曾經大面積用蘆薈膠抗痘的我,爛臉了。
蘆薈傳奇
在工廠中提取蘆薈原液前,會對蘆薈進行粗加工,其中一環就是將蘆薈的外皮剝去,留下葉肉。
這種果凍狀的葉肉,其成分主要是水分,在一片去皮的蘆薈葉肉中,水分含量可佔比99%。
只有1%不到的佔比,才屬於我們常談的蘆薈"功效"成分。而經過粗加工的蘆薈汁,基本不具備粘性,要上臉,還要經過增稠調配。
所以呢,想著直接服用或者外用天然蘆薈葉肉的可以打住了,吃點西瓜、用點爽膚噴霧得了。
當然,作為護膚品的蘆薈凝膠中添加的,肯定不是蘆薈原液。
如果祛除水分及雜質,它的功效成分權重不就上去了?是不是就有那些神奇的功效了?
結論:不會,想多了。
根據當前可以檢測到的蘆薈提取物或蘆薈乾粉的研究文獻來看,蘆薈那僅有的1%功效成分裡有:
蒽醌類物質、糖類、胺基酸、有機酸、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活性酶、維生素等物質大類
細分下來沒有上百種也有幾十種,就不一一羅列了。
具體可以參考精油——
蘆薈原液中真正有點意思的成分是:蘆薈多糖。
根據現有的研究文獻,我們的確可以得知蘆薈多糖有促進免疫細胞活性的作用。
但它在低濃度環境下沒有明顯效果。
在植物提取物濃度被限制的化妝品行業中,主打蘆薈的護膚品添加的也不是單純的蘆薈多糖,而是蘆薈提取物或蘆薈乾粉。
效果如何,不用說了吧。
蘆薈膠究竟有哪些功效?
某著名蘆薈凝膠成分
保溼
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蘆薈凝膠,基本都不會是單純的蘆薈提取物製成。
一般是:水;保溼;防腐;增稠;輔料。這樣一個體系,而蘆薈提取物屬於輔料成分,並不會出現在成分表前幾位。
所以,其真正主打,依然是保溼。
抗炎/抗痘
除了蘆薈提取物外,一款蘆薈膠中,也會添加注入尿囊素或一些泛醇作為抗炎劑,也就是說,在皮膚出現微創或者因為痤瘡引起的局部皮膚炎症,具備一定的抗炎效果。
這也就是它被誤認為具有抗痘甚至治療痤瘡效果的根本。
真想治療痤瘡,阿達帕林等一線藥物是真的香,蘆薈膠就算了吧。
曬後修復
曬傷是怎樣的體驗?
皮膚發紅、腫痛;嚴重的曬傷甚至會令皮膚起泡、破損、滲出組織液。恢復期還會大量脫屑,成塊脫皮。
對於中至輕度曬傷,的確可使用以蘆薈成分為主的凝膠進行冷敷。它起到了鎮定、降溫、保溼的作用,而這,與我們醫美術後使用醫用敷料的原理是基本一樣的。
如果重度曬傷,不去看醫生害等什麼呢?
外傷破損
使用過蘆薈凝膠的同學一定都知道厚塗蘆薈凝膠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膜狀物。
對於較小的表皮創面,臨床醫療上也會使用諸如凡士林等物作為封閉劑來保障創口恢復環境,而蘆薈膠在某種程度也同樣提供了一個封閉劑的作用。
所以,在外傷創面上使用蘆薈凝膠,確實具備一定效果,何況凝膠中多少也添加了些抗炎物質。
但是我們依然不推薦使用蘆薈膠作為創面塗抹,還是那個原因——不明刺激性。
有更安全的外用藥物,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
我們可以再看看上面的配方表,講道理,國內的蘆薈膠產品防腐體系是真的不怎麼好,尤其是羥苯甲酯類的防腐,刺激性是比較強的。
而將具有刺激性的產品塗抹於受損的皮膚,很有可能會加劇皮膚問題。
至於疤痕,其實,只要注意保護創面,做好防曬、別摳痂,合理用藥就能做到癒合後減少疤痕形成的機率。
神話破滅
總的來說,蘆薈凝膠作為一款保溼劑,它是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
並且可以用它作為中輕度曬傷的曬後應急手段。
但是,諸如——抗痘、美白、抗衰這種貴婦級護膚品都不一定具備的效果它壓根靠不上邊,單純當做一款保溼劑還要考慮其落後的防腐體系帶來的刺激性。
神話,就此破滅
我選擇喝一杯蘆薈果肉多多壓壓驚。。。。
玩個新遊戲:評論區自上往下數
第一位送:第五位送:蜜思婷 小藍帽 身體防曬
十五位送:KAWATANI 防曬冰袖
24小時統計時間 如果大家能順手點個在看就更完美了
〔參考文獻〕
[1]王蜀秀, 溫遠影, 王雷,等. 蘆薈多糖的研究[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9(05):67-70.
[2]唐建紅,劉川玉, 何潔,等. 蘆薈凝膠對大鼠Ⅱ度燙傷創面癒合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2010(10):156-157.
[3]徐玉輝, 周佳妮. 8種化妝品中防腐劑羥苯甲酯和羥苯乙酯的含量考察[J]. 健康導報:醫學版, 2014(10期):257-258.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於2020年08月21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進行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封面設計:阿程
以下是今日的拓展閱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