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到手機的歷史,我們可以留意到手機後蓋的材質,經歷了塑料、金屬、玻璃的演進,尤其在這兩年採用玻璃後蓋的旗艦機大行其道。那麼塑料和金屬後蓋為何越來越少見?玻璃後蓋又具備怎樣的優點?才能在今天逐漸佔據了主流的位置。
功能機時代。塑料材質的機身和後蓋佔據了半壁江山。塑料後蓋的優點是成本低、容易加工。從早期手機多樣的造型中就可見一般。而且塑料材質抗衝擊性好,相比金屬和玻璃更不容易碎,非常耐摔。
但塑料材質的缺點也很明顯,導熱性能差、手感不佳。
手機廠商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方式去改變手機的質感。譬如諾基亞N系列金屬漆的噴塗、三星皮革和塑料的結合等等。但塑料最終還是不敵金屬和玻璃後蓋的全面衝擊。
金屬外殼並非新鮮事,早在iPhone之前就有採用金屬外殼的手機,譬如諾基亞N76、摩託羅拉V8都採用過金屬的機身。但手機真正颳起金屬的風潮還是從iPhone5開始的,一體成型的鋁合金機身。其後譬如HTC one和華為mate8等旗艦機型也在紛紛跟進。
金屬機身的優點顯而易見,外觀更有質感、手感相比塑料更加舒適、散熱表現也優於塑料。
但是金屬材質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著色難度大。2012年蘋果推出的全黑版本iPhone5就出現了大量的掉漆現象,一直到iPhone7的亮黑色,掉漆的問題也依然存在。金屬機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信號屏蔽,去看一下早期的金屬後蓋,你就會發現後面都有幾道塑料白邊,原因就是因為一體化的金屬會大幅削減信號,這幾道塑料白邊就是為了增強信號而存在的,但從視覺上就傷害了外觀的一體性。不僅如此,基於電磁感應的無線充電,也同樣因為金屬的電磁屏蔽性而無法使用,使得金屬機身基本消失於現在的旗艦機型上。
正是因為金屬外殼存在這些缺點,再加上近些年用戶開始對金屬外殼產生審美疲勞,玻璃材質開始取代金屬。
玻璃的手感溫潤,既不會有塑料的粗糙感,也沒有金屬的高導熱性,所以他的握持感是三者中最好的。
玻璃的莫氏硬度指數在6到7之間,要高於一般金屬。玻璃廠家也會對手機後蓋的玻璃進行處理,已增加玻璃的硬度。以iPhone11為例,其玻璃後蓋採用了雙離子交換工藝,印度相比傳統玻璃大幅提升,媒體也稱之為迄今為止最硬的iPhone。從網友的跌落、刮劃測試來看,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擋日常的跌落和磨損。
從外觀來看,玻璃透明的特性使手機後蓋的可定製性大大提升,帶動了一波後蓋工藝的發展,出現了諸如絲印、鍍膜、蝕刻等加工工藝。因此我們才看到玻璃後蓋的漸變色、流光紋理等創意玩法。而這些公益也被借鑑回塑料後蓋上。
而玻璃也並非完美的解決方案。玻璃後蓋碎裂的案例依然是屢見不鮮,在重量和厚度控制方面,玻璃相比塑料和金屬也不具備優勢。這些都有待上遊企業對於材質工藝的改進。但玻璃後蓋的大勢已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