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玄學感興趣,那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一類的問題:
一甲子為什麼是60年?而不是61年;
五行為什麼是5個,而不是6個;
天幹為什麼是10個?地支為什麼是12個?而不是11個;
這些特定的數字是怎麼得來的?
是人為規定的嗎?
就像人們規定7天是一周,做5休2,也可以規定做4休3,或者規定8天為一周。
如果玄學預測中最常見的數也是人為規定,那預測就沒有意義,因為人為規定的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更改。
玄學最基礎最常見的那些「數」,並非人為規定,而是人對自然規律的記錄
最初的來源是太陽系星象運轉規律的記錄,也就是「三元九運」。
三元九運是一個時間劃分:一元60年,三元180年,一元分為三運,一運20年,共有9運。
三元九運是星象天體的運轉,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在是八大行星,冥王星2006年被定義為矮行星,但運轉規律不會變。
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2年,所以木星也稱為太歲;
土星與木星每隔20年就要相會一次,處於同一直線,是一運的時間,20年;
土星公轉周期是30年,一個人30歲左右,土星會回到他出生時的位置上,大多數人30歲左右時間都不好過,30歲是一個分界點,三十而立;
每隔60年, 土星、木星、水星相會一次,是一元的時間,也就是一甲子,真正的本命年;
每隔180年,九大行星就會處於太陽的同一側,分布在一個小的扇面裡,就是九星連珠;
我們現在是下元60年,從1984(甲子)年到2043(癸亥)年。
三元九運是從黃帝紀元公元前2067年第一個甲子年開始的,甲子歷60年一輪迴,現在是第79個甲子輪迴。
基於星象運轉的規律,不同星象的公轉周期和公倍數,就能大概推測人一生運勢變化的節點,12歲,20歲,24歲,30歲,32歲,42歲,50歲,60歲等等這些歲數左右一般都會有事情發生。
古老東方文明觀測到了星象運轉規律,發現星象運轉與人興衰之間的聯繫,建立起以五行、幹支、星象綜合的預測方式。
這些預測方式是基於自然規律演化,知曉了規律,就能知道未來時間可能出現的事情。
但是,任何一種規律都有其適用的範圍。
也別忘了這個規律是人在運用。